災后旅游重建策略

時間:2022-07-16 05:03:43

導語:災后旅游重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災后旅游重建策略

1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旅游業遭受巨大損失,恢復重建面臨艱巨挑戰。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援助下,經過頑強努力,實現了災后恢復重建“3年任務2年基本完成”的輝煌成果,旅游業也率先成為災區最先恢復的先導性產業,其產業聯動作用逐步顯現。德陽什邡市作為極重災區之一,地震期間及之后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其災后旅游業的恢復與重建問題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和研究:趙科(2009)[1]以什邡市師古鎮為例,探討災后重建如何發展鄉村旅游的問題,提出當地應克服困難,利用大破后大立的機遇,將鄉村旅游科學合理地融入到農村永久性住房的災后重建中。包文娟(2011)[2]探討了地震災區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模式,提倡在災后重建大背景下,災區應抓住災后重建的契機,在保護好鄉村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新型的鄉村生態旅游并且造福于當地居民。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較少涉及林業種植區域災后鄉村旅游重建對策研究。什邡市鎣華鎮石門村以林業種植為主,災前鄉村旅游發展已十分火爆,以其為案例,探討旅游災后重建對策,有助于補充現有的研究區域類型,為相似地區提供借鑒意義。

2什邡市鎣華鎮石門村概況

石門村位于四川省什邡市鎣華鎮西部10公里,距什邡市城區40公里,成都市100公里。海拔1000米至2000米,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在12°C左右,涼爽期較長,適宜夏季避暑納涼。全村總面積約30060畝,占鎣華鎮總面積近三分之一,其中耕地面積500余畝?,F轄7個組,共600余戶農家,總人口2000余人,人均擁有土地15余畝。該村以林業、藥材種植為主,養殖業中的跑山雞、冷水魚為其特色,并開發有一系列山野綠色菜蔬。1996年村兩委會制定了“以農林為基礎,以企業為重點,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支柱,以旅游業為后勁”的發展計劃。至2008年5•12大地震前,石門村旅游發展已具備相當規模,沿景區,沿公路一舉興建了跨河式、吊腳式、依山傍水式,中西式建筑的一線天避暑山莊、金鈴客棧、龍門客棧、龍發農莊、楊家山莊等40多個別具山鄉風味的農家樂,主要以休閑避暑度假為主,全村日接待量達3000人次,旅游年收入達360萬元。

3石門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

3.1石門村旅游業發展現狀

3.1.1旅游接待災后恢復較快,農家樂生意火爆5•12大地震給該村旅游業帶來毀滅性打擊,經過三年災后重建和旅游恢復重建,2011年游客又重新涌進了石門村,在旅游旺季基本恢復到地震前旅游的發展規模和水平。據不完全統計,7~9月份到石門村的度假游客眾多,可達2000人次/日。經過省級驗收合格的星級農家樂達30余家,旅游年收益可達360萬元,大大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3.1.2旅游交通設施逐步完善,通達性較好通過三年災后重建,從成德綿等地的游客到該村方便快捷通達性好;從什邡鎣華鎮至石門村的公路已建成,鋪設的油面路,村內實現了組組通公路,地震后對損毀路面重新修建,現從村委會至村上各組村民集聚點已建成水泥路面,村內各景點的道路基本建成。

3.1.3青山綠水、休閑避暑品質依然石門村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境內有三河十九溝,山水資源豐富,青山綠水是該村最具吸引力的資源特點?,F擁有近100公里的旅游帶,追虎潭、青龍潭、爛龍洞、普陀庵等景點依然美麗。石門村氣候宜人,是夏季避暑納涼的優選去處。這里的每一座山頭、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寺廟、每一座小橋,都能夠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述說一個生氣美妙的故事,寫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詩篇,唱起一首悠揚情深的贊歌,讓游客放松身心。

3.1.4亦村亦景、亦林亦旅的格局基本形成經過三年災后重建及新農村建設,村民住房建設已集中建設完成,保持了村落的淳樸與自然,房前屋后花木較多,村民既從事林業生產,又從事旅游業,亦林亦旅,目前方式很多,如在旅游季節開展庭院休閑、餐飲、從事抬轎、土特產品銷售等,讓游人感受到山野情趣和人心的善良,可謂村里的每一位村民、每一戶農家小院都是風景。

3.2石門村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3.2.1缺乏統一規劃、管理與營銷石門村旅游的開發雖有一定基礎,但普遍缺乏科學的旅游規劃指導。大部分旅游景點市場知名度不高,輻射范圍小,跑山雞、冷水魚等特色食品還未打造成專利性的特色食品,對游客的吸引力有限,管理與營銷跟不上。

3.2.2產品結構單一,開發層次不高石門村的鄉村旅游主要為避暑休閑度假,而參與性活動、體驗性活動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不同游客的精神性需求。整體開發格局未形成,村內可供觀賞的景區(點)較為分散,未進行旅游觀光線路設計規劃,不易形成整體規模,與成都周邊旅游點未形成區域一體,資源共享,聯合開發的格局。

3.2.3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旅游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石門村基礎設施還不完善,景點公共基礎設施缺乏,交通設施落后,部分路段、景點的可進入性仍然較差;目的地的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標牌標識等配套服務設施缺乏,服務設施不完善,嚴重影響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3.2.4服務人員素質有待增強石門村農家樂經營戶文化水平不高,以往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缺乏市場意識和現代經營理念,除提供餐飲服務外,能夠向顧客提供景區景點導游服務、農事活動指導服務、民俗風情講解服務、農副產品導購服務的為數不多。該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限制了其提供服務的層次,制約了多元化服務的拓展,不能滿足鄉村旅游的升級發展。

3.2.5旅游產業化鏈條偏短石門村現有的鄉村旅游產品僅僅停留在提供農家食宿接待服務和季節性綠色菜蔬品嘗方面,未能形成旅游服務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產業體系,不能滿足旅游者多層次、多樣化的鄉村休閑旅游需求,影響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3.2.6旅游主題宣傳不夠響亮該村鄉風淳樸、青山綠水。原生態景觀和綠色山野食品,頗具山野情懷和養生度假價值,但未進行很好的旅游意象定位和提煉,旅游主題宣傳不夠響亮。

4石門村旅游災后重建對策

4.1鄉村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同步規劃

石門村已把鄉村旅游納入該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規劃,加強協調,把國家和地方對于災后重建、農業產業化、村鎮建設等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運用于支持旅游的發展,將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發展。

4.2亦林亦旅,豐富旅游產品結構

石門村應從目前單一的鄉村休閑度假向鄉村民風民俗體驗、鄉村戶外運動、康體養生、醫藥旅游等相結合的綜合型產品結構轉變。在不放松林業生產的同時,發展鄉村旅游,亦林亦旅,豐富旅游產品結構。首先依托該村藥材種植,增加醫藥旅游項目。該村“杜仲、黃柏、厚樸”三木藥材和黃連等草本藥材是該村的主要產業,種植規模較大,可發揮其觀賞價值,開展集觀賞、體驗、教育為一體的醫藥旅游項目。其次,可充分利用地震災后形成的新資源,開發以地震紀念為主題的旅游產品。如在“5•12”地震中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空軍總政委上將鄧昌友、抗震救災指揮長王維山少將親臨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基于歷史和現實,可考慮建立一個抗震救災紀念廣場,供游客參觀、休憩。

4.3加大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完善旅游標識系統

石門村作為鄉村旅游目的地,首先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交通、給排水、垃圾收集與處理、污水排放與處理等基礎設施要從目前的建設滯后狀態向符合城鄉一體化內在要求的現代化方向轉變。其次要逐步完善旅游標識系統。旅游標識系統設計從石門村當地地方風貌中汲取精華,體現地方特色,就地取材,建議以木材為主要材質,充分考慮防水、防曬的需要,強調自然美、生態美、和諧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力求使標識系統成為鄉村景觀的一部分。

4.4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服務

石門村從目前的不規范、低水平向標準化、專業化方向轉型升級,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平。一是對現有從業人員利用旅游淡季加大培訓力度,二是各級政府政府可制定吸引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到農村從事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優惠人才政策,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問題。

4.5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富民強旅

首先,應延長農村產業鏈,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石門村應由單一的林業結構向綜合農業、立體農業轉變,延長農村產業鏈。重點建立跑山雞、冷水魚養殖、特色藥材種植等產業基地,促進農業特色化發展的同時,也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其次,應調整林業結構,加大觀賞性林木栽植。石門村林業以松樹、杉樹為主,其成材周期相對較長,現有的市場價格不高,收益較少,對于發展旅游業而言,觀賞性欠佳,且杉木林相對較暗,不利于林下黃連的生長。建議改種桂花、銀杏、干果等有觀光價值的經濟林木,不僅不會影響水土保持,還可美化鄉村旅游的自然環境,凸顯其旅游觀賞價值,提高經濟附加值。

4.6打造特色村落風貌,突出“石門皮屋、生態休閑”主題

在整體風貌打造上,保護好在地震中保留下來的原始樹皮屋,同時以沿竹溪河村落帶為重點,在災后重建的屋頂的基礎上加蓋樹皮,形成獨具特色的樹皮屋旅游意象,增強了該村旅游吸引力,感受原始村落的的山野風情,突出“石門皮屋、生態休閑”主題。

4.7創新鄉村旅游產品的供給模式

石門村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基本都是以農民的自家院落為載體、農民自主經營的發展模式,此種模式對農民的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單家獨戶發展,經濟實力有限,經營管理水平不規范,難以推進旅游業的進一步提升。為了將石門村的鄉村旅游做大做強,可考慮“農戶+協會”“、農戶+企業”、企業集團開發、農戶聯合發展等供給方式,以農家院落和鄉村酒店為載體、以現代農業產業化資源為依托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轉變。

5結語

本文以什邡市石門村為例,探討了以林業為主的農村地區在災后重建過程中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應結合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科學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亦林亦旅;創新鄉村旅游產品的供給模式,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心中地震恐慌因素逐漸降低,出游的動機與信心將進一步增加,地震災區應充分把握機遇,變被動為主動,抓住賑災救援形成的市場注意力,做好市場宣傳工作,重振并提升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