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工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14 10:52:44
導語:大都市工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幾個關于工業的錯誤觀點及回應
(一)工業等同于技術落后?
產業發展一般經歷從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到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再到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的過程,發達國家目前的產業結構也以第三產業為主,因此給有些人造成第二產業落后于第三產業的印象。但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仍然是研發活動最集中、創新最為活躍、生產率提高最快的部門。以美國為例,制造企業的R&D占到美國產業R&D的70%,雇用了63%的國內科學家和工程師,并且制造業平均每小時報酬比服務行業高22%;高技術工人平均能比其他領域工人多掙50%-100%,強大的制造業對于美國保持在知識生產和創新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必不可少(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Pres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1)。根據Jorgenson等(2005)對美國1980-2000年經濟增長源泉的一項研究,在這一時期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最快的產業基本上都是工業部門,貿易部門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低于1%,金融、保險和房地產部門的全要素生產率僅略有提高,而通信、其他私人服務的全要素生產率均出現負增長。與大多數服務行業相比,新興工業有三個優勢:第一,這些行業的生產率由于生產技術的不斷大都市工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以北京為例改進而迅速提高;第二,這些行業從技術角度來講是最具活力的領域,一方面同研究機構和高等學府相聯系,另一方面則同多媒體、設計、數字娛樂、醫療等發展最為迅速的服務業相聯系;第三,這些行業對就業的貢獻大于服務業。紐約、倫敦和芝加哥等國際大都市就因為逐漸降低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而錯過了從一系列新興產業中獲益的機會(沙希德·優素福和鍋島郁,2012)。因此,我們不能一概地將工業等同于技術水平落后的行業,在工業中也存在一些研發強度很高、技術水平很先進的部門。與發展軟件、互聯網等高技術服務業一樣,發展高技術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也同樣能符合北京的定位,同樣能夠發揮利用北京研發資源集中和人才豐富的優勢。
(二)工業等同于占地多?
有一種觀點認為,工業就是工廠、廠房,就是大進大出。由于占地大,在北京這種土地供應緊張的城市不適合發展工業。但事實上,工業并不必然意味著占地多,工業的“去工廠化”已經在發達國家發生,在我國的大都市也將成為一種趨勢。發達國家工業比重的下降與其說是“去工業化”,還不如說是“去工廠化”。盡管發達國家的工業和制造業比重在下降,但是其規模卻在不斷增長,中國僅僅是在2010年以來才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從這個意義上說,發達國家不是工業在消失,而是工廠在減少。一般而言,價值鏈各環節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最優區位。例如,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活動通常需要大量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專業技術和首創精神的科技人員,高效的信息獲取渠道,良好的信息交流傳遞環境,以及獲取資金的便利途徑等;而生產技術比較穩定的產品加工裝配環節則主要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低成本的生產場所。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所具有的要素稟賦不同,因此其區位優勢主要表現為某一特定環節的優勢,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將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安排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運輸、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其成本的快速下降,價值鏈的垂直分解過程加快并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發達國家將價值鏈的加工組裝環節離岸外包(OffshoreOutsourcing)到勞動力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而將“微笑曲線”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保留在國內,呈現出“去工廠化”的趨勢。例如,盡管美國加州是世界IT產業的制高點,但是加州的電子產品制造基本上都是在美國本土之外完成的。隨著以數字化制造、機器人、人工智能與新型材料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TheEconomist,2012),“創客運動”方興未艾,制造業本身將像互聯網一樣數字化、網絡化、開放化,利用3D打印等功能強大的數字桌面制造工具,潛在創業者和發明家能夠不仰仗大公司而自己動手完成產品的制造(安德森,2013),生產活動的去中心(工廠)化將進一步深入,借助3D打印機等工具,辦公室、家都可以成為工廠。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土地稀缺的地區發展工業仍然是可能的,只是適合城市的工業是工業產業鏈的非工廠化環節而已。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非工廠化的工業環節的附加價值往往更高,因此發展這樣的工業,不但能夠占用更少的土地,而且能夠具有更好的效益。例如,蘋果公司雖然在美國沒有工廠,但它是世界利潤最高的電子制造企業②。據美國加州大學和雪城大學三位教授合寫的論文《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路利潤》一文分析,蘋果公司每賣出一臺iPhone,自己獨占58.5%的利潤,原物料供應國占21.9%,屏幕、電子元件等主要供應商分得4.7%的利潤,而中國大陸勞工只能從中拿到1.8%的利潤。從發達國家特別是紐約、東京、倫敦等世界城市的產業發展歷程看,隨著產業融合的不斷發展,很多企業按照產業鏈的要求,對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重新布局,將處于產業鏈中間環節的大規模生產活動向大都市區外圍或其他地區轉移,而把公司總部、研發、設計和銷售中心留在市中心。在廣東成本快速上漲和“騰籠換鳥”政策的推動下,深圳的服裝企業通過把大部分訂單外包而將樣板間、工作室和小批量生產的車間留在本地,反而在工廠雇傭工人銳減的同時實現了訂單的增加(張煥等,2013)。北京也完全可以“把制造做虛”,重點發展總部、研發設計、營銷等土地需求少、環境污染小的價值鏈高端環節,充分利用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周邊河北等地區的加工制造優勢來發展壯大北京的工業。事實上,北京本地企業也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嘗試。小米手機采取輕資產運作模式,操作系統利用安卓來開發,硬件設備全球采購,生產加工組裝等生產模塊委托給第三方代工,從2010年4月成立到2012年底的兩年多時間就創造了全年手機出貨量719萬臺,銷售收入126億元的奇跡。以樂視為代表的北京軟件和互聯網企業也開始以輕資產、委托代工的模式推動北京電子信息制造業的發展。
二、工業發展對于大都市的意義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對于北京來說,不是要不要發展工業的問題,而是發展什么樣的工業的問題。通過工業發展的重點由“快”向“好”的調整,推進現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適宜的高端制造業,北京的工業也能成為低消耗、低排放、清潔、高效的精致產業,并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工業是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盡管服務業已經占據了北京國民經濟的大部分份額,但工業仍然貢獻了GDP的18.14%(2013年),拉動GDP增長1.4個百分點(GDP增長速度7.7%)。近年來,北京服務業的增長速度較為平穩,如果工業的增長速度不能穩住,那么必然給整個經濟的增長帶來巨大的壓力。總理提出,“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全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限是7.5%。只有穩住增長,才能給進一步深化改革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北京作為首都,不能拖全國經濟穩增長的后腿,也必須守住經濟增長的下限。北京經濟穩增長除了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外,穩定工業增長必不可少。國外大都市產業發展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以啟示。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倫敦大都市區的GDP下降4.4%,就業下降2.25%,居民收入下降2.8%;而芝加哥在經歷40年衰退之后,自20世紀90年代通過致力于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通信電子等高技術產業、食品加工業、金屬制造業、出版和印刷業而走上復蘇之路(江曼琦和席強敏,2012)。因此,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共同發展可以有效減緩經濟周期的沖擊,避免經濟的過度波動。北京不僅有進一步發展工業的必要性,而且也有可能性。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看,工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增長而下降。按常住人口計算,2013年北京和上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9.4萬元和9.1萬元,但北京第二產業比重比上海低14.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低15.4個百分點),服務業比重比上海高14.6個百分點。發展階段相同但工業比重遠低于上海的重要原因在于北京與周邊地區沒有形成工業的配套體系,北京工業不發達從而無法帶動周邊工業發展,周邊工業不發展進而無法對北京工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如此進入負反饋的惡性循環。盡管北京已經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但是在環北京經濟圈仍然存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工業化尚未實現的地區,甚至北京的廣大郊區的城鎮化也需要進一步推進,未來我國市場上對工業產品的需求仍然會比較旺盛。從市場構成來看,北京工業有兩個特點:一是中間需求在北京工業的需求占比約為70%,即北京工業產品的主要市場在工業系統內部,終端消費品不是主流;另一個是北京工業企業的市場主要在外地,70%的工業產品賣向了外地。此外,隨著中國整體制造成本的上升,整個產業結構將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北京市在勞動力、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劣勢將縮小,在人才、創新方面的優勢將會凸顯,工業有可能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和高增長時期,從而為北京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保障。
(二)工業發展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工業是重要的就業吸納部門。2012年,北京城鎮單位工業部門就業人口達到123.82萬人,占城鎮單位就業人口的17.26%,繼續發展工業對于保障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工業部門衰退,不但會直接造成大量工業產業的勞動力失業,而且會由于產業間的關聯間接造成服務業勞動力的失業。同時由于工業崗位與服務業、建筑業崗位存在職業技能的較大差異,受制于長期形成的人力資本的限制,工業失業人口轉移到其他產業較為困難。此外,在京高校與科研院所每年畢業數以萬計的理工科畢業生,工業的衰退將減少對這些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與人才的大量流失。發展工業也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需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工業都提供相對較高的工資。以美國為例,2010年,美國全部產業的工人年平均工資是56436美元,而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是77186美元(NationalAssociationofManufactures,2011)。2012年,北京制造業部門年平均工資為64235元,雖然低于所有部門平均水平84742元,但遠高于農業部門(39334元)、住宿和餐飲(42016元)、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38838元)。并且北京工業部門平均工資水平提高速度要高于總體平均水平。2007-2012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速為13.08%,而其中制造業部門年均增速為13.59%,略高于前者。因此,在未來地區城鎮化進一步推進、人們生活進一步改善的過程中,工業部門將提供重要的推動力量。
(三)工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
工業本身是技術創新最為活躍的部門。例如,2004年美國產業研發的70%來自于制造業,總值達1470億美元,并擁有美國全部專利技術的90%(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2009)。從我國R&D經費內部支出、R&D人員、R&D人員全時當量和有效發明專利的比重來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是最集中的部門,分別占全國的84.80%、74.52%、75.77%、74.50%(表3)。但這一產業有很大的特殊性,基本屬于專業的研究開發部門。在除此以外的非農產業中,工業中的“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是研發投入或產出最為集中的工業行業,其中的醫藥制造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研發經費、人員投入占比均超過了傳統上所謂研發密集型的軟件業。2012年北京工業占地區GDP的比重僅有18.4%,但工業企業R&D支出占企業R&D支出的46%。工業不但本身是技術創新的活躍部門,同時也是其他部門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一方面,一些創新活動的模塊化程度低、產品創新與過程創新聯系緊密,需要R&D環節與制造環節進行頻繁的溝通。另一方面,創新活動需要由產業上下游企業集體能力(collectivecapabilities)共同形成的產業公地(industrialcommons)的支撐,制造過程的缺失不但傷害某一具體企業的研發能力,而且會傷害包括先進材料、工具、生產設備、零部件在內的為產業服務的其他企業,基礎性的R&D活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隨著制造業流失造成的潛在雇用機會的減少,有經驗的人更換工作、從該地區搬走,學生對進入該領域敬而遠之,最終產業公地將喪失大量的工作、技能和科學知識,不再能夠支撐上下游活動的提供者,反過來也使這些企業離去(PisanoandShih,2009)。因此,北京如果要保持在創新上的全國領先地位,必須保持相關工業和制造業的發展。
(四)工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工業產品是服務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工業本身也會產生對服務業的需求,帶動服務業的發展。根據OECD中的28個發達國家2005年投入產出表,制造業各個部門對服務業的影響力顯示,即使影響力最低的焦炭、精煉石油產品及核燃料制造行業其每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也會對服務業產生0.4362的需求拉動(江曼琦、席強敏,2012)。當前北京服務業已占地區GDP的76.9%,而生產性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接近2/3,貢獻了首都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但投入產出分析顯示,北京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帶動力系數為0.52,全部服務業的42%是由二產拉動,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54%是由二產拉動。二產增加值每增長1個單位,拉動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3個單位,拉動三產增加值增長1.55個單位。隨著工業生產向專業化、高端化推進,將會需要越來越多的由銀行、證券、信托、保險、基金、租賃等提供的現代金融服務,由通信、網絡、傳媒、咨詢、策劃等提供的信息服務,需要由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法律服務等提供的中介服務,由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等提供的新型服務,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將會不斷擴大,從而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新的工業產品的出現還會創造、衍生出新的服務產業。世界大都市都經歷了由制造業高度發達然后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過程,沒有高度發達的工業制造業,服務業也注定是早產的、不健康的。
三、北京工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從倫敦、東京、紐約等國際性大都市看,工業一直是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依舊占有一定比重(表4和表5)。北京與幾大世界性大都市情況有所不同,要在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現實環境中完成建設世界性大都市的目標,并且北京行政范圍要比紐約、東京、倫敦更大,加之當前北京人均GDP剛邁入10000美元的門檻不久,依舊需要繼續借助發展工業來促進經濟增長和國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北京不僅要保持一定比重的工業,而且工業比重應高于幾大國際性大都市。現階段,北京工業占比已經下降到18.14%,在工業占比上升不符合國際性大都市產業結構演變總的趨勢背景下,保持這個占比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對于確保全市經濟運行平穩非常重要,未來三年里這個比例也不應低于18%。此外,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工業占比應保持在發達國家都市圈平均水平之上,即15%以上是較為合理的水平。
(二)重點產業選擇
未來北京仍要將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做到穩住工業的增長速度、穩住工業的比重,但工業的發展要能夠充分發揮北京在技術、人才、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回避在土地、環境、成本等方面的劣勢,做到揚長避短,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北京工業應堅持高端引領、高度融合、高效升級的發展方向,通過騰籠換鳥,實現生產要素配置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占優勢躍升,由制造初級產品的產業占優勢向制造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產業占優勢躍升,從高消耗、高污染產業占優勢向低消耗、低污染產業占優勢躍升,從低增加值率、低利潤率的產業占優勢向高增加值率、高利潤率的產業占優勢躍升,實現工業發展的高端化、綠色化、輕型化、精致化、新興化、融合化。
1.都市工業
都市型工業是適宜在都市中心區域生存和發展,以滿足都市日常生產、生活(衣、食、住、用、文化消費等)需求為目標的產業,具有輕量型、清潔型、低消耗(能耗)的特點,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也相對較高。發展都市型工業是滿足城市功能的內在要求,符合國際大都市產業結構演變的客觀規律。如紐約的服裝、出版、食品,巴黎的服裝、化妝品,東京的出版印刷,中國香港的服裝、珠寶首飾、印刷、電子、鐘表和玩具,這些都市型工業在城市經濟中占有相當比重且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產品的經濟運輸半徑、保質期、及時響應市場等方面的要求,現代化大都市一般仍會保留以食品、服裝、印刷、家具等為代表的產業,這些都市型工業主要以三類形式為主:一是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如個性化服裝的定制;二是進行樣品試制的微工廠、中試基地以及其他小批量產品生產的企業;三是緊跟市場及時需要的產品生產的企業,如包裝印刷業、食品等(王步芳,2005)。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達到2069.3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46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476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702.8億元,是一個居民收入高、消費層次高的巨大市場,其中屬于都市型工業的市場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此外,需要高度重視母工廠建設。所謂母工廠,是指擁有最先進的生產設備、高技能的工人和精細現場管理的工廠。母工廠是日本精細化制造的“種子”和“實驗室”,他們將生產管理的最佳實踐應用到這里,并通過“母工廠”的形式不斷完善其工藝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然后將這些最佳實踐傳播到集團其他的工廠和生產基地。基于先進制造的母工廠不僅是北京做大做精制造業的基礎,而且能夠通過對科研院所、聯合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在小試、中試等環節的產業化支撐,從而與北京市既有的科研院所、中央企業中央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主體共同構成完整的工業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13)。發展都市型工業能夠與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互補,是首都經濟結構調整與國際大都市建設的載體和支撐。
2.先進/高端制造業
先進制造業(AdvancedManufacturing)是一系列活動的集合:(a)依賴于信息、自動化、計算、軟件、傳感和網絡的使用和協調;和/或(b)使用物理和生物科學形成的前沿材料和新興能力,例如納米技術、化學和生物學。它既包括制造現有產品的新方法,也包括新的先進技術帶來的新產品制造(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Pres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1)。縱觀當前發達國家與國際大都市,發展先進制造業幾乎已成為共同的選擇,如東京的精密儀器制造、舊金山的IT產業、波士頓的生物醫藥制造業、慕尼黑的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制造等。一般來說,先進制造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強競爭力,基本可等同于高端制造業。技術、知識、人才是先進制造業的核心生產要素,能夠有效地消化或轉嫁高企的生產經營成本。一般而言,先進制造業的生產規模不大,業態創新,具有輕資產性質,對土地、交通、資源的依賴程度低、環境友好、低消耗、低排放,對原材料價格不敏感且基本處于供方市場。當前北京地區勞動力、土地、房屋等要素成本高且仍在不斷上漲,土地、環境約束加劇,發展先進制造業是現實約束的選擇。通過減少高污染、高消耗和資源型“兩高一資”產業,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產業發展,使北京的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顯著提高,成為天藍地綠水凈的國際化都市。北京是產學研資源最為集中的地區,是我國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最前沿地區,發展高端制造業也是北京有效利用具有競爭優勢的資源稟賦的理想選擇。發展高端制造業,要著力發展具有一定基礎、產業輻射廣、帶動性強、具有廣闊遠景的重點項目,著力打造北京數字電視、數控機床、工程機械、新能源裝備、集成電路、汽車及零部件、IT(特別是移動通信與衛星通信)、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技術制造業。2012年,三一重工遷都北京,北京市電子、汽車、醫藥產業都實現了較快增長,高端制造業形成了多行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京東方8.5代線全面量產,集團實現5年來主營業務首次盈利,與中芯國際、康寧玻璃、冠捷整機等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完整的綠色生態鏈,數字電視產業園進入收獲期。北汽集團綜合經營指標進入行業前四,帶動研發設計、零部件配套、售后服務等百余家企業協同發展,產業鏈集聚更具規模。一批高端項目相繼落地,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7.8億元,其中重點產業完成投資491.5億元(孫郁瑤,2013)。
3.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新的重大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重大技術創新為引擎,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能夠對地區甚至國家未來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引領和帶動作用,是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知識技術密集、綜合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助于北京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減緩甚至消除當前北京人口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造成的壓力,從而提升地區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技術創新為支持,其可以充分利用北京的科技資源,將科技優勢轉化為制造業的產業優勢,從而有利于掌握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科技資源的有效利用中,北京創新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可以實現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策源地的目標,而創新驅動是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北京要實現建成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必然要求其掌握戰略性的產業資源,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此外,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發展潛力大等特點,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北京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改變當前首都圈經濟聯系不甚緊密的現狀,這種帶動作用將會通過正反饋作用進一步促進北京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為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北京已經啟動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引領工程,設立了5支創投基金,已有281家企業和多個產業聯盟入住;還編著了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國家地理信息產業園、中航工業航空產業園、北京通用航空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孫郁瑤,2013)。
4.工業的研發設計
國際大都市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方向是要從產業鏈的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組裝制造環節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市場營銷、品牌控制等環節攀升,即從“微笑曲線”的中間位置向兩端擴展。通過推進以研發、設計、創新、互聯網、生產服務為代表的輕資產產業的發展,使北京的發展減少對資源的依賴,而將發展的基礎轉移到高端要素上來。工業的研發設計具有資本密集、智力密集、高附加值、資產輕型化等特征,符合國際大都市要素成本高企但資金、人才豐富的要素稟賦特征,因此工業研發設計在經濟發展的高水平階段會大量向大都市集中。同時,工業的研發設計也是產業鏈的關鍵生產環節,能夠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北京不僅要大力發展研發制造業,還要把研發做長,充分發揮北京市科技資源集中的優勢,促進實驗室中的研發成果向產業化環節延伸,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小試、中試和母工廠,使首都的智力、創新資源在北京落地創造價值。北京服務業比重高,可以通過把服務業做實帶動工業發展,將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虛擬的創意落實到具體的產品上,開發文化衍生產品、工業設計原型;整合各方面資源,大力發展像神霧集團那樣能夠提供從前期咨詢、可研、中試到中期的設計、制造再到后期系統運營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作者:李曉華廖建輝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