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的相通點

時間:2022-03-18 01:32:00

導語: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的相通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的相通點

發展離不開傳承,改革也不是徹底與傳統割裂。我國的第八次新教材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通過學習比較,我認為這次課改從內容到形式都突出了一個“新”字,但與傳統教學還是有諸多相通點的。弄清這些相通點,有助于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們理清思路,減少盲目,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也有利于教師與課改新理念相比照,明確差距,揚長避短,盡快轉換角色,爭當課改的排頭兵。

現將我的思考整理如下,愿與同行們商討。

一、激發學習興趣,調動求知熱情是第一個相通點。在傳統教學里也一直倡導“樂學”,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邁向成功的起點”。因此,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必將注重把知識性、思想性、愉悅性融為一體,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并建立起穩定興趣,但教學方式上多為傳授式。而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以討論法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我認為衡量課改理念新不新,方式方法活不活,首先要看學生對你所任科目是否普遍的建立了濃厚的興趣,能否主動熱情的參與學習活動。否則,教學形式再新也毫無實在意義。

二、都需要教師既有廣博的學識,又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不斷的探求精神。傳統教學里有流行多年的口號是“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以此比喻強調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故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教師是很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的。而這樣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也較容易完成角色轉換,也將很快成為課改活動的先行者。

新課改明確要求,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教師即研究者”,要不斷地拓寬專業視野,激發不斷超越的動機,具備將正式的理論與個人的專業經驗進行轉換,修正與反省的能力,以獲得理論與實踐的高層整合。教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與意識。

三、都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課程要求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標志是學生門門功課都優秀。而新教材改革更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全面發展”的內涵擴展了,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的結合,是學生身體、智慧、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社會適應性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的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四、都強調融洽的師生關系。傳統教學也關注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倡導教育要“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反對體罰或變相的體罰學生。風趣幽默,亦師亦友型的教師教學效果好,學生普遍歡迎。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改進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是互動的關系。要求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很難設想師生關系在生份、僵化、冷漠,甚至敵對的氣氛下能產生“互動”的效果。

五、都倡導啟發式教學。原有的教學也要求方式方法要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課堂氣氛要活躍,盡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但因種種原因,使啟發式教學在實踐中并沒有真正落實,常常遇到的是啟而不發的尷尬。新課程改革要求徹底摒棄原有的那種有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重點背誦“結果”的弊端,而要注重啟發學生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六、都注重追求知識,發展智力。傳統教學強調“雙基”,即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但所有知識都是靠教師灌輸給學生的,基本技能也是憑“題海戰術”機械訓練而完成的。新課改強調知識與技能,但更要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以學生發展為終極目標,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學會知識。

七、都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傳統教學強調教師要深研教材,吃透教材,備好課,向45分鐘要質量。但過分強調了學生對教科書的記憶與內化,教師依賴于教科書和參考書,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創造性,掩蓋了教師的不同專業水平。新課程更需要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法上的編排、設計和加工,克服組織形成的模式化,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突破和創新。

八、都強調教育學生自律。傳統教育強調紀律是學習的保證,把教師比作警察,課堂上首先要搞好組織教學,維持安靜的課堂秩序,對學生的一舉一動要予以嚴格的控制。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將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師要給學生寬松的學習氣氛,但并不是一味的給學生自由,造成散漫、混亂的課堂秩序,二是要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自覺的維護應有的課堂秩序。尤其是目前普遍班額偏大,學生若缺乏自律習慣,沒有必要的紀律約束,課堂往往會亂成一鍋粥,新課程理念再好,也將難以實施。

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教師,面對耳目一新的課改理論,我也有過無所適從的感覺,但通過認真的鉆研比較,整理了一下思路,認為課改與傳統教育還是有許多相通之處的,除了上述八點外,另有“因材施教”,強調德育,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是一致的。由此入手,我就找到了切入點,進入了新的教師角色,用新的理論來指導教學。經過短短近三個月的實踐,已收到明顯的成效。我帶初一一個慢班的語文,其中考試語文單科成績已上升為平均73.5分,及格率達到了59%。有老師戲說:“你帶的語文成績已和實驗班的成績差不多了。”其實我只是在貫徹新課改理論的前提下,重點突出了對語文興趣的激發、調動上。目前,全班同學已普遍對語文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想上語文課,愛上語文課,盼上語文課。這也是我作為教師給自己定下的第一個標準,無論任什么課,首先要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有了濃厚而穩固的興趣,學生將會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