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存規律的哲學思索
時間:2022-05-06 07:00:00
導語:對生存規律的哲學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存是生命在現實中的體現,它既是生命功能的發揮,也是生命過程的客觀實現。盡管人類生存的具體方式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方式,并且隨著時間、地點、環境和社會形態及社會狀況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的特點和豐富多彩的內容。但是無論如何,人類生存所具有的內在規律卻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和把握這種基本規律,對于正確認識生存和不斷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勞動決定律
一般認為勞動是人類在自身意識和一定認識能力條件下為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質與精神必須品而進行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因此,勞動不是一般的活動,不是日常中人們生活中的吃、穿、住等消費行為,也不是諸如為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而進行的鍛煉、休閑、娛樂等活動,盡管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生活條件是保證勞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勞動本身,勞動的核心和本質是以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質與精神必需品或生活資本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和經濟色彩,勞動成為了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前提和首要條件。
1.勞動是人得以從動物中提升出來的決定因素。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有效地解釋了生物的進化過程,在生存競爭的殘酷環境下,適者生存成為推進生物進化的重要原因,它揭示了生物只有在不斷淘汰不利于自身的因素和不斷將有利于自身的變異保存和遺傳下去,生物群體和個體才能夠在環境中不斷生存與發展。這一規律表明生物(當然也包括人在內)只有在競爭中成為最后的勝者,才能最終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進化理論卻無法解釋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為什么人沒有虎、豹鋒利的爪,沒有駿馬的四蹄,沒有鷹犀利的眼睛、沒有象碩大的身軀,卻最終成為了競爭的勝利者?總之一句話,根據生物進化的原則,人的生物器官及其功能的發揮與其它動物相比,在自然競爭中處于劣勢,按理說不會成為自然競爭中的勝利者,但事實表明,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人又確實成為了真正的“萬物之靈”和整個世界的統治者。顯而易見,達爾文進化論是無法解釋人是如何產生的。對此恩格斯說:“甚至達爾文學派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學家們還弄不清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因為他們在唯心主義的影響下,沒有認識到勞動在中間所起的作用?!?/p>
其實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社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這個特殊的社會系統在為獲取基本的物質與精神必需品的“勞動”過程中,相對于其它物種具備了更為合理的結構,從而具備了強大的系統功能,在以獲取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生活必須品的過程中,這種優于其它物種的社會功能發揮的結果,使得猿最終變成了人,以至于恩格斯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勞動創造了人”。這也充分表明,人的本質就在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勞動不僅是人類社會關系的集中體現,而且也是社會和個人得以存在的物質前提,人之所以產生并發展至今,本質不在于生物進化事實的存在,而在于人的社會性勞動。是勞動把人從動物中提升出來。
2.勞動是決定人類生存的基礎。勞動不僅是人得以產生的關鍵,而且人產生出來之后,其生存以及生存狀況的改變也有賴于勞動。縱觀人類發展整個歷史過程不難看出,人與自然的矛盾是人類社會得以產生與發展的最基本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只有首先滿足了最基本的吃穿住等物質需求后,才能進行其它的非物質生產活動。而勞動的本質,第一性的就是獲取這些物質以滿足個人和由個人有機組成的社會需要。也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類不得不協調自身內部的矛盾,并以社會系統的形式,有序推動社會系統功能的發揮,實現人與自然在相互的輸入和輸出過程中保持和諧的穩定狀態。那么,在人不斷實現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生活物質過程中,是什么把人與自然界聯系起來的呢?是勞動,勞動作為聯系人與自然的中介和橋梁,使得人與自然得以相互過渡,進而使社會與自然這兩個系統的相互作用成為現實。顯然,作為聯系人類與自然中介的勞動的狀況如何,決定著人與自然的穩定與和諧狀況。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動力,而生產力最基本的三個要素,都落腳于勞動,無論是勞動者、勞動工具還是勞動對象,實質都是建立在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上進一步對勞動進行具體分析的體現。事實說明,處于特定生產關系中的人的素質、技能和其使用的工具的狀況是決定勞動效益和水平的主導因素,并且隨著這種狀況的不斷進步,人的生存狀況也將不斷改善。
誠然,在解決好人與自然的矛盾并不斷滿足人類社會物質需求的同時,人也需要不斷協調社會自身的矛盾,需要不斷解決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矛盾,并以此來實現生存的改善。因此,人類除了從自然界獲取物質以滿足需求的勞動形式外,現實中還存在著其它諸如管理、科學探索、文化藝術創作等類非物質性的勞動,這些勞動同樣創造了使用價值,并使從事非物質性生產的勞動者因之而獲得自身的生活資料,其中這類勞動者的素質、技能、使用的工具等,同樣也決定著勞動效益和水平的高低,它成為人類和人類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這類勞動水平的不斷提高,它將與物質性的勞動一起,共同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存狀況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3.勞動的復雜性決定了勞動分工的多樣性。勞動是社會性的勞動,社會的系統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勞動分工的多樣性。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勞動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形態,尤其當人類社會進入了工業化時期以后,傳統的自然經濟勞動方式逐步被社會化大生產的勞動方式所取代,勞動的分工越來越細,而相互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社會系統結構日趨精細的結果,促使社會系統功能的發揮越來越有效,它明顯地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這種社會系統功能的有效發揮,又反過來不斷促進社會內部勞動分工的完善,使得勞動分工的多樣性被突出出來,而且社會化程度越高,勞動分工的多樣性就越明顯,不同分工之間的聯系就越緊密,協調和處理好勞動分工以及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發展的任務就更加重要。
為什么會形成不同勞動分工呢?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人與自然的矛盾,以及以此為前提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內部的矛盾,以及人類自身精神需求的矛盾。正是這些基本矛盾的運動,客觀上導致了勞動的分工和分工的不斷深化。一方面,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自然屬性的新陳代謝的物質個體,需要從自然界不斷獲取物質、能量、信息,才能有效的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提高獲取這些人類自身所需的物質產品的效能,在物質生產領域中有了諸如社會性的農業勞動、工業勞動、以及為這些生產服務的交通運輸、商品銷售等類勞動的分工;另一方面,為了滿足人類精神的需求,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了專門從事精神生產的腦力勞動,有了以從事科學研究、藝術創作、哲學探索、歷史研究等精神生產的勞動分工;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和促進各類勞動在分工的前提下協調有序地產生功效,以最終實現和提高社會系統的總功能,還需要有諸如管理、國防、醫療、教育等專門對各種分工進行協調、規范和服務的勞動以及這類勞動的分工。不同形式的勞動分工及其協作的有效程度,體現著社會系統功能效果的好壞,制約著社會整體和個人的生存狀況。
誠然,隨著社會化生產的不斷深化,社會勞動分工還會進一步細致,但總體來說,這種分工主要體現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大類,這兩類勞動承擔了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生產的主要任務。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兩類勞動分工的界限正在不斷淡化,物質生產不再是單一的體力勞動,而是越來越多地滲透了精神生產的因素和成果,而精神生產同樣也越來越明顯地應用了物質生產的成果,其中,科學技術往往滲透于任何一種勞動形式之中,成為決定勞動效果的關鍵定因素。
4.勞動的實踐性決定了勞動是不斷發展中的勞動。勞動既是決定人類生存的最基本實踐活動,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勞動又是發展中的勞動,人們認識能力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什么程度,勞動就必須達到與其相符合的程度。就勞動本身而言,所體現的是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精神產品以及協調勞動分工和各種社會關系的現實方法、手段和技巧,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成熟起來,并深深打上了人類對客觀規律認識烙印的勞動。一方面,縱觀人類勞動發展的歷史,人類早期的勞動,由于受認識水平的限制,往往充滿了經驗色彩,勞動效益十分低下;但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進步和利用客觀規律改造自然和社會能力的不斷提高,勞動水平及其效果有了迅速增長,以致今日人類可以上天入地,遨游太空,使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留下了人類的足跡,今天勞動的效果使人類生存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從橫的方面來看,同一時代,在相同的勞動條件下,由于勞動者的素質不同,往往勞動的效果不同,一個熟練的高素質勞動者與一個經驗不足的低素質勞動者相比,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效率要高,并且在決定勞動者素質多方面的因素中,勞動者的勞動態度、科學技術水平、經驗的多寡、文化修養、思想品德等因素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從總體上決定著勞動的具體效益。顯然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更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也更容易獲得與其勞動付出相當的高額勞動報酬。因此,勞動者必須根據實際發展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勞動水平,使其在不斷增加對社會貢獻的同時,也使勞動者自身的生存得到不斷改進和完善。
(二)勞動異化律
勞動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勞動,人類社會就不復存在。但是自從勞動把人從動物中提升出來以后,隨著勞動剩余產品和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形式的出現,勞動并沒有使人自身得到完善,而是相反,這種勞動使得人越來越背離了自己的本性,人的生存陷入了不和諧的“泥潭”,勞動被異化了。
1.勞動剩余產品的產生和階級的出現是勞動異化的基礎。勞動是維持生存的活動與手段,隨著勞動剩余產品的產生和階級的出現,勞動開始背離自身的發展軌道,使本來可以讓人類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由的勞動逐步失去了原有的性質,變成為一種畸形的手段,成為促使人類產生分化,加速階級產生和對立的潤滑劑,勞動被“異化”了。勞動異化的結果,促使人的生存不斷背離人的本性,扭曲了人的生存面貌。一方面,掌握了生產資料和統治權的階級,為了獲得少數人的利益和最大的勞動剩余價值,以一種掠奪式的勞動方式近似瘋狂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質資源,從而嚴重地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勞動行為,最終也使得人類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至今所遍及全球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生存環境惡化等等現實狀況,活生生地向人們“述說”著這種勞動異化帶來的惡果。另一方面,剝削階級或剝削者為了追求生產勞動帶來的利潤,往往違背人的本性,以不人道的方式、甚至是殘酷方式強迫勞動者進行勞動,出現了剝削童工、超時勞動、惡化勞動環境、取消勞動保障等非人道的情況。為什么這種與人性相悖的現象會產生?是剝削者先天就要違背人的本性來如此對待勞動嗎?實際上“人之初性本善”,深刻的原因就在于這種生產勞動的性質在追求“物”的利益的同時,拋棄了廣大勞動者的根本利益,是私有制的生產性質使得剝削者在勞動中失去了自身的人性,勞動異化的結果使人的“惡”被充分顯現出來。與此相反,被剝削者由于失去了生產資料,在私有制條件下,為了自身起碼的生存,為了獲取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興趣與愿望,被迫進行勞動,甚至是進行非人道的痛苦的勞動,勞動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地傷害,這種事與愿違的消極勞動,充分體現著勞動異化的性質,勞動在這里已不是勞動者獲取自由的手段,而是成為壓迫勞動者自我的異己力量,勞動異化的結果同樣也使被剝削者的人性扭曲了。消除勞動異化,是人類解放和人性復歸的根本途徑。
2.勞動異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產生。當勞動剛把人從動物中提升出來之時,人類認識水平、實踐水平以及生產力水平都十分低下,面對大自然的“淫威”,為了自身的生存,人類不得不以原始公社的集體方式勞動,來與大自然抗衡并以此獲取最基本生活資料,這種平等的勞動關系,保證了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這種尚未異化的勞動方式,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得以保持,人性得到了“原始”的復蘇。但是,隨著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進步,勞動催生的卻是私有制的產生,勞動剩余產品的不斷富集最終使得少數人占有了進行社會勞動必備的生產資料,勞動關系這時不再是平等的關系了,而生存于這種生產關系中的不同的人群,也被迫分成了從屬于這種關系中的不同階級或階層,這種勞動關系使得勞動不再是本質上為勞動者自身的勞動,而是成為一部分人剝削和壓迫另一部分人以獲取最大利益的手段。不可否認,這種不平等的私有制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進步都曾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但是它卻是以人性的喪失為代價的。對于這一殘酷的事實,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都曾經提出了力圖回歸人性的美好設想,也曾經提出了為實現“世界大同”而為之奮斗的呼吁,表達著消除勞動異化的強烈愿望。
3.消除勞動異化是人得以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人是自然的人,人又是社會的人,人作為一種具有意識和理想的存在物,既需要通過勞動來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但是更為根本的是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由于物質需求是保證人類存在的最近基本需求,因此在人類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物質需求這一目標,私有制催生的勞動方式在不斷促使經濟發展的同時,這種極端功利的勞動目的也將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埋葬了,人成為了“物”的奴隸,勞動的異化使人變成了“非人”,人的本性已被現實的“實惠”拋棄了??v觀人類社會經歷的不同社會歷史形態,只要是處于私有制狀態下,無論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無法克服勞動異化,并且只要勞動異化導致的人性的缺失存在著,人就不會得到全面發展,人也就最終無法回歸自身的本性,這種生存狀況也就不是真正的人的合理生存狀態。即使是現今生存中的人,如果不能通過消除勞動異化以最終克服由此帶來的人性的缺失,那么無論其物質生活多么富裕,也無論其生活多么貧困,都不是人類理想的社會狀況。勞動只有真正成為了為全體人民而不是為了私利而進行的勞動,不再是私有制下的勞動,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不公平,不公正,最終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并通過努力最終使人得到解放,使人的生存成為合理的生存。
(三)人性復歸律
人具有與動物相區別的人性,人的生存就應該是人的本性得到全面發展的生存,是努力消除了勞動異化的生存,并且只有最終消滅了勞動異化,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終的復歸,也只有這時,生存才是真實的人本質上的生存。誠然要徹底消滅勞動異化和實現人性的復歸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是這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只有從每一件細小的事情做起,才能積少成多,共同實現這一美好的理想。
1.實現人性的復歸必須充分發展生產力,消滅勞動異化,變勞動為生存的被動需要為生存的主動需要。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剩余產品催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社會,是勞動異化導致了人與人的不平等和人性的缺失。但是要使人從勞動異化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類又只能依靠充分發展生產力。由于生產力體現的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大小,表達著人類獲得自由的程度,也決定著處理和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方式,決定著維持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生產關系狀況。實際上在階級社會里,盡管生產力在不斷地發展,人類獲取的物質資料在不斷豐富,但是這種豐富遠遠沒有達到物質財富充分涌流的程度,目前世界上存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貧富差異和各個國家內不同人群之間的貧富差距,生產力發展水平尚沒有達到可以消除勞動異化的高度,人們還沒有可能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將勞動作為自己最大的生活樂趣和主動需要,勞動仍然被作為一種被動的謀生手段而使用,從而人性的復歸就不能根本實現。因此,要徹底實現人性的復歸,就必須充分發展生產力,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此而努力奮斗的目標,它需要每一個人都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各方面的能力,腳踏實地工作和勞動,通過一代一代的努力,通過發展生產力,最終使得物質財富涌流,使勞動不再是一種被動謀生的手段,而成為每一個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事實告訴人們,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生產力水平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勞動異化正在不斷被消除,人們選擇勞動職業的自由度已經大大提高,生活條件正在明顯改善,這一切都在預示著人性隨著勞動異化程度的減弱而正在逐步復歸。因此每一個人應該樹立信心,在勞動中不斷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推進勞動,以最終在發展生產力的實踐中消滅私有制,實現人性的復歸,使生存成為真正人的生存。
2.實現人性的復歸必須使人從自然界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人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人的生存發展,一開始就是以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為前提的,人的新陳代謝以及人類社會系統功能的有效發揮,使人和人類社會得以在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中不斷獲取維持自身需要的物質資料和不斷向自然界輸送“代謝”的產物,進而實現了有序的存在,要使這種生存狀態得到不斷改善,就要求人和人類社會必須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并且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程度的高低,將最終決定著人獲取自由的程度。人類早期,由于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水平極其低下,面對大自然的“淫威”,人類只能以諸如原始宗教等無可奈何的形式來安慰自己的心靈,以充滿經驗色彩的艱苦勞動來換取微薄的物質資料,人類的自由受到了極大的約束。但是,隨著人類認識和勞動實踐的不斷深化,自然界的規律被越來越多的揭示出來,在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探索歷程之后,人類終于不斷從大自然的“壓迫”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解放。如今人類已可以上天攬月,下海遨游,人類通過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被大自然盲目力量所壓抑的人性得到了越來越明顯的回歸。但是,大自然的奧秘并沒有被徹底揭示,人性的徹底復歸仍需要隨著對自然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和利用而獲得新的進步,可以堅信在不斷深化的認識和實際過程中,人的生存正在向著自由的生存邁進。
3.正確認識和處理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是人性復歸的必備條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維系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關系,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勞動效率有了突出的進步,如果說人類早期勞動對自然界的作用還處于自然界可以“容忍”范圍內的話,那么今天人類勞動對自然界造成的后果已經達到了極限。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長期以來,人類對自然界掠奪性的生產勞動,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處于嚴重的對立狀態。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一是由于人類中心主義的泛濫,一切以人的眼前利益為轉移的功利性勞動,“征服自然”的后果最終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枯竭;二是對于客觀規律認識的不全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對具體規律的認識與應用,往往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人類所追求的價值,如施用化肥來獲取糧食增產就是對具體規律的應用,然而,這種行為又往往導致環境污染,給人類的生存帶來根本性的危害。因此,規律是有層次的,最高層次的規律就是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存在的規律,如果低層次規律的應用違背了高層次規律,則必須遵守低層次規律服從高層次規律的原則,不能與之相悖;三是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類通過對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使得社會生產力有了飛速的發展,以至于幾乎沒有人做不到的事,然而自然生產力的增長卻不會象人具有能動性那樣幾乎按幾何級數的增長,猶如不能“拔苗助長”一樣,糧食產量的增長是不會“”的,因此人類不顧自然生產力增長的現狀主觀發揮能動性的結果,惡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與自然對立的潛在因素。顯然,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人性回歸的重要前提,如果這種和諧關系不能實現,則人性的解放和人性的復歸就不能實現,生存的意義就不能徹底實現。
(四)精神演化律
勞動把人從動物中提升出來之后,人便與動物相區別,具有了人所特有的意識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依賴于人的物質生存,但是又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成為促進和反作用于人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人的精神具有自身產生和演化的規律,對人的生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人的生存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是物質生存與精神生存的辯證統一。首先,物質生存是精神生存的前提。一方面,如果沒有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就不會有人的真實存在,失去了正常的新陳代謝,精神的存在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人是社會的產物,生活于特定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無時不刻都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包括特定時代條件下的實踐環境、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同的認識和感情,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次,人是一種理性的存在。人之所以與動物相區別,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在于人不僅與動物一樣具有新陳代謝的自然屬性,而且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要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得不斷提高,也正因為如此,人才有了對理想的向往和對理想的追求。再者,人的精神對于人的現實物質生活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發生強有力的反作用。人類發展的歷史,十分明晰地展示了精神所發揮的力量,精神生存對物質生存具有強烈的反作用。顯然沒有精神就不是真正的人,沒有精神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人類的物質與精神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體現了生存的現實存在。生存是物質生存與精神生存的辯證統一。
2.精神生存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精神生存來源于物質生存,然而一旦精神生存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以其自身相對獨立的規律影響和作用于物質生存,影響和決定著社會和個人的生存態度與行為。人是環境的產物、社會的產物、歷史的產物,而這種產物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主要是從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體現出來的,并且具體表現為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意識和文化的不同。今天我們之所以可以認識過去,主要是通過對過去的歷史文獻、觀念意識、文化的認識而獲得的,而蘊含于這些精神載體中的意識和文化的存在本身,就體現著人類精神存在具有的獨立性。一方面,它表明人類和人類社會生存是離不開精神生活的,精神的生存狀態,不僅表達著人與動物的區別,而且表達著人所具有的生存意志和人脫離動物的程度以及人性復歸的程度。另一方面,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精神生存狀態,明顯存在著先進與落后的區別。落后的意識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而先進的精神生存狀態,也不會一帆風順地輕易建立起來,正如物質的武器只能由物質來摧毀一樣,精神的武器也只能用精神來摧毀,先進的意識是在與落后意識的斗爭中成長壯大起來的。由于精神生存具有這種獨立的性質,因此在人性復歸的過程中,就有必要積極開展代表先進方向的、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意識和文化的精神生產,通過精神領域的艱苦勞動,形成有效的精神產品和積極的生存意志,使之反作用于物質生產領域和人的其他生活領域,使人的物質生存與精神生存在積極的相互作用中不斷推進人復歸的進程和社會的不斷完善的進程。
3.精神生存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世界,人類生存的物質狀態也是運動、變化、發展的,由此而決定的人的精神生存也將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并且表現為從低級的精神生存狀態向高級精神狀態的不斷邁進。人類發展史表明,在人類早期階段,當時落后的認識水平和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原始宗教和原始巫術存在的合理性,這種精神生存具有極大的盲目性和被動性,人得不到充分的自由,精神生存狀態是十分畸形和壓抑的;隨著認識和生產力的進步,雖然精神生存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由于剩余產品導致的階級社會的到來和私有制生產方式的出現,卻使得這種精神生存演化成了背離人性的非人道的客觀生存狀態;當然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使人的精神生存狀態有了新的變化,合符人性的精神生活開始了,這種精神生存狀態相較于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人們開始看到了人性復歸的曙光,人的個人價值與人的社會價值正在逐步得到相應的統一,物質性生產勞動和精神性生產勞動的合理性不斷得到了體現。這一歷史過程充分說明低級的精神生存狀態正在向著高級的精神生存狀態不斷邁進。因此,人們應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充滿信心,只要堅持先進的意識和先進的精神生產勞動,它將與先進的生產力一起,不斷地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性的復歸最終將成為現實,真實合理的人的生存狀態必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