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構建愛護學生思索

時間:2022-05-18 05:24:00

導語:師德構建愛護學生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德構建愛護學生思索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科夫說過:“作為一名教師,所必不可少的,甚至可稱之為最主要的品質就是關愛學生”。20世紀70年代,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對優(yōu)秀教師優(yōu)良品質的調查時發(fā)現,關愛學生是教師教書育人的起點和前提,是所有優(yōu)秀教師所具有的一系列優(yōu)良品質中十分突出的一項,也是所有參與調查的優(yōu)秀品質教師人皆共有的一項品質。然而,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是每一位普通教師身上都具備的,亦不是教師這一行業(yè)自身所帶的,而是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們慢慢培養(yǎng)出來的。由此可見,關愛學生是教師優(yōu)良品德的核心所在,同時也是師德建設的根基所在。

一、關愛學生的必要性

(一)關愛學生,是教書育人的基礎和前提“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人類靈魂之工程師”這些稱謂是人們對教師工作的尊敬和贊譽,同樣也是人們對教師這一崇高職業(yè)的特殊要求。人類靈魂之工程師,人類靈魂的塑造者,這些崇高的要求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關愛的前提上的。一名老師只有關愛他所工作的對象———學生,才能做到時刻把學生放在心間,才會千方百計地把教學工作做好。當看到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老師同樣感到欣喜和自豪;當看到學生落后或者犯錯時,老師也會感到焦慮和惋惜。只有真正地關愛學生,老師才會想方設法地從有利于學生成長的點滴做起、小事做起,去接觸、靠近、了解和關愛學生,發(fā)現每一位學生身上所具有的優(yōu)點和長處,進而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正如蘇聯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可以自豪地講,我今生最重要也是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對孩子們(學生們)的關愛;怎樣關愛兒童(學生)是一名教師的成功秘密的所在;如果你不能做到關愛學生,你永遠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國著名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說:“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先生把關愛學生視作教師一生最至關重要的事情,關愛是一種無窮的力量。

(二)關愛學生,是達到“教學相長”境界的有力保障教學是一項“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參與、互動是密不可分的,而在教師的教學互動過程中,師生關系的良好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老師的教學效果。師生關系是諸多人際關系中最為特殊的一種,是不具有可選擇性的。因此,一旦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yè),工作對象就注定是學生,老師從愛崗敬業(yè)的角度來說,就應該關愛學生。古人云:“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也”,這也直觀地闡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與“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在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的主導作用。首先,老師要用自身優(yōu)良的品德、博大的胸懷、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學來影響和感召學生,同時樹立自身崇高的威信。一方面,老師真心的關愛能喚起學生對老師的感激和親近,進而能構建起一座師生互信的無形橋梁,學生信任關愛自己的老師,就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另一方面,通過與學生的無障礙交談,老師能更準確深入地了解學生,這樣,老師的教學就能做到有備而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學生也會覺得學習變得輕松而享受。因此,關愛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教”與“學”良性互動的前提,也是師生“教學相長”最高境界的有力保障。

(三)關愛學生,是塑造學生優(yōu)良健康品德的重要手段當前的德育已不同于過去那種流于形式、空洞呆板的品德教育,它要求教師更加注重品德形成中的情感教育,但是情感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應有更多的耐心,從點滴做起關愛學生。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會經歷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階段。道德情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沒有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只能停留在口頭上,不會付諸于實際行動。在現實教學中,只有將道德認識和實際道德情感體驗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行為和品德,才能激發(fā)他們內心的尊敬和仰慕。通常而言,判斷一個學生對他者、集體和社會的內心情感是否健康,就要看學生日常學習活動中所經歷的各種冷暖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是異常冷漠還是無比熱忱,都會對學生健康感情的發(fā)展產生極大的影響。當老師真切地關心和愛護學生時,學生就會有良好的感情體驗,他們就會明白教師的用心良苦,進而模仿老師用同樣的情感與人相處,學著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和集體,當這種模仿學習變成一種慣常穩(wěn)定的行為之后,學生也就具備了優(yōu)良的人格和品德,這正是德育之根本目的所在。

二、關愛學生,貴在踐行

(一)關愛學生,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愛默生曾經說過:“能否尊重學生是教育成功的秘密”。尊重學生,首要的應該是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就身份角色上來說,學生和教師分別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但在人格上來講,二者是平等的?!睹献?#8226;公孫丑上》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因此,在教學生活中,老師應該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服人、開誠布公、以理服人,情和理相輔相成。在實際行動中,老師應該動之以情,進而導之以行,把情和行緊密結合,達到教育感化之目的。理解學生,首先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于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興趣和不同特長的學生,要加以區(qū)別對待、因勢利導,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俗話說,“理解萬歲”,理解會產生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精神力量,理解是交際雙方達到完美交流的關鍵一環(huán)。面對學生有利于自我完善的正當訴求,教師要給予應有的理解和滿足。而對一些當前難以實現但又合理的要求,教師應當進行換位思考,給予其充分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和勇氣。信任的前提是理解,而理解的最終目的是給學生以更充分的信任,幫助其發(fā)揮最大的自身潛能。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還表現在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反饋、建議、意見甚至批評上?!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紕漏或差錯。學生是教師工作的第一對象,對教師的工作表現最有發(fā)言權。因此,當學生向老師提意見或建議時,教師應該虛心聽取,并且在加以分析以后積極地吸取和采納。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對自己提建議或意見,是對自己工作的不認可;學生的批評,更是對自己的威嚴的挑釁和不尊重,這種想法是大錯而特錯的。

(二)關愛學生,要關心、體貼和愛護學生著名作家冰心說:“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關愛,愛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為師之樂的最大保證。當學生離開熟悉的家鄉(xiāng)和深愛自己的父母來到陌生的學校時,教師應從思想到生活上給予其家庭般的關愛,不僅做他們學習上的良師,還應成為其生活中的益友,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浩瀚知識海洋的渴求。學生一般都處于身體心智趨于成熟的階段,這時候更需要別人的引導和幫助,教師應像家長呵護子女一般去關愛他們,同時,還應考慮學生的地域差異和性格差異,在尊重他們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幫助其提高自我、完善人格。關心學生,應從小事做起,有時候,記住一個學生的名字,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誠摯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讓學生感到莫大的溫暖和幸福,都能體現出教師巨大的人格魅力。關愛學生,還應用誠心去靠近學生。跟學生交談,要平等相待、以禮相待,充分發(fā)揚民主意識。即便是一些所謂的“差生”,教師也應公平對待,要讓其感覺到老師并沒有忽略他、討厭他或歧視他。教師面對學生時,要盡可能面帶微笑,微笑是教師最美的符號語言。

(三)關愛學生,要嚴格要求、平等對待學生《三字經》里面說:“教不嚴,師之惰?!标P愛學生不等同于“溺愛”學生,要做到愛而有方、嚴而有度、嚴愛結合。嚴格要求學生與關心愛護學生不僅不矛盾,還是相輔相成、目的一致的。嚴慈相濟是教師教學的有效手段,課堂上,老師應有自己的威嚴,但需要注意“度”的問題,嚴厲不等于不近人情、譏諷挖苦,而是要嚴而有方,切實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切忌專橫跋扈、自以為是,甚至簡單粗暴地懲罰學生。還要嚴而有方,對于一些涉及學生人格及隱私的問題,不能在課堂上當眾指責學生,而應該課下單獨交談,以一種委婉的讓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啟發(fā)教育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很重要,“亦師亦友”指的就是師生之間平等,這不僅體現在地位上,還應用在情感和言談上。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學校招收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元化,這就對老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又要一視同仁,始終懷著一顆關愛學生的心。不管學生的美丑、優(yōu)劣、窮富和親疏等,教師都應對他們傾注同樣的情感和關愛,在情感上跟他們建立互信的橋梁,在學習上盡可能地鼓勵和幫助他們,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人民教師是一項神圣的職業(yè),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永恒課題,關愛學生又是師德建設之根基,關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沒有教師無私的關愛,就沒有今天成功的教育。每一位教師都應以一顆博愛的心去關心愛護學生,以自己關愛的甘露去澆灌祖國的花朵,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