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時間:2022-12-05 10:45:37

導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唐山市經濟一直處于全速增長狀態。自從進入新常態以后,唐山經濟供求開始失衡,出現產能過剩現象,抑制了經濟的增長。要實現唐山經濟的穩健發展,有效的切入點即是供給結構性改革。本文首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背景著手,分析了唐山目前的經濟形勢,給出了影響供給側改革的因素。其次,構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模型,明確了供給側改革攻堅的重點領域和主要著力點。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升級;動力模型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在2015年~2016年多次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自改革開放以來,唐山經濟片面追求高速度增長,主要通過需求側改革來實現。強調規模擴張由“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構成的總需求來實現目標。自唐山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已經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轉變到依靠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來提供新動力。

二、唐山當前的經濟形勢

從唐山當前的形勢來看,一方面,經濟發展速度與其他省市相比仍然領先,經濟增長總量逐年遞增,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卻連年下降。在2007年達到15.0%的峰值后連年下降,從2010年的13.1%,2011年的11.7%,2012年的10.4%,2013年的8.3%,2014年唐山GDP增長速度下降到5.1%,從2010年~2014年平均每年下降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同期相比,當前唐山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一、第二產業占比過大,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低于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究其原因,從宏觀角度來看,國際發達國家依然處于金融危機之中,對國際商品需求不旺。從微觀角度來看,唐山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產品價格偏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唐山市場機制運行不暢,致使經濟總量過快增長掩蓋經濟結構失衡的矛盾;出現嚴重“求而未供,供非所求”現象。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因素選擇

從“十三五”規劃來看,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供給側的因素,它們包括科技創新、人力資本、金融支持、產業政策、經濟體制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快唐山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科技創新是關鍵。唐山政府從1956年就開始制定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近年來更是加大了支持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力度并提出了各種促進自主創新的支持政策。除了選擇科技創新作為突破點以外,還需要同時推進人力資本積累和金融支持。科學技術的創新以及將先進科學技術應用于產業是通過高素質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實現的。唐山政府很早就制定有產業政策,近年來,唐山政府更是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在“十三五”規劃中強調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唐山政府準備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產業投資基金,同時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并且利用稅收、財政等優惠政策來扶持這些產業發展。除以上幾個方面,改善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對社會資源的更為優化配置,能夠激發經濟主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從而,一定程度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2015年10月,唐山政府決定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四、構建供給側改革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模型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既有作為行為主體企業的主動參與,也有作為利益相關者的金融機構、政府的支持督導;既有企業內生動力的推動,也有外生動力的促進。在對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利益者行為分析的基礎上,從企業的結構視角和過程視角研究供給側改革各因素支持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的內生動力、需求推動力和機制體制保障力,構架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體系模型。包括三個子體系:企業主體迫于競爭的壓力與對利潤追逐的內在動力子系統、其他因素的供給推動力子系統和政府管理部門體制機制改革保障力子系統。間接影響是從“質”上提高各個因素的效率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原有設備、技術等都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加以改進和完善,這樣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增加了單位的投入產出率。圖中可得,經濟發展的轉變,可以通過加大教育職業,并且開發企業人力資源,進而提高勞動力質量的水平,從而促進企業或者地區的經濟增長。只有將某一領域大量的科技資產集聚,才有可能實現資源更好的優化配置,進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出現。經濟增長對各個因素的反拉動作用,最直接的反作用力就是企業。資金量的增加,對企業發展拉動是直接性的。產業結構升級分別通過路徑: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其他因素—產業結構升級;企業改革—產業結構升級;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升級。供給側改革可以對資本、勞動力和科技的發展產生影響,其拉動效應可以通過路徑組合達到輻射所有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目前無法觀測和研究的潛在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可將其理解為隨機誤差項的一部分。企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支持、人力資本、產業政策、經濟體制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理論關系。通過上述分析可得,科技研發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能夠帶給企業、地區和人民的利益是成本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進而促進社會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體制的轉變。因此研究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能夠更好更快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作者:王海燕 單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金建偉.供給側改革背景與核心任務[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