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研究
時間:2022-03-18 04:02:33
導語: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區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方式,文章利用2003-2018年省級面板數據實證考察了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結果表明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均可實現電力消費總量的削減,但是存在一定的區域異質性,源于沿海地區產業發展階段的優勢,泰爾指數的微弱變動并未引發電力消費的增長,整體呈現負相關關系。基于此,文中提出現階段需要繼續強化產業結構優化,并依托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電力消費總量的削減,最終實現結構轉型與綠色發展。
關鍵詞:合理化;高級化;電力消費;區域異質性
改革開放以來,依托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廉價的要素投入,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長期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追求導致結構失衡問題凸顯。因此,黨的報告在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進行研判的基礎上,指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產業結構優化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電力消費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能源支撐,反言之,高質量發展下的產業結構優化也勢必會影響電力消費需求,那么,產業結構優化是否會降低經濟運行的電力消耗呢?是否存在區域異質性呢?有鑒于此,文章研究了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及區域異質性等問題,以期就產業結構和電力消費優化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
1文獻綜述
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和能源消耗的與日俱增,部分學者開始關注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研究,并逐漸將研究領域由石油、天然氣擴展至電力消費,當然,早期文獻還是主要集中于考察經濟增長與電力消費的關系。Rong利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了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內在關聯,結果表明在長期內,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而從短期來看,二者間因果關系則不明確[1]。Cheng的研究也表明電力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著穩定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反向因果關系并不成立[2]。劉生龍、高宇寧利用面板數據分析了電力消費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顯示,在長期內,電力消費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在短期內,經濟增長對電力消費的需求顯著[3]。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部分學者逐漸開始關注電力消費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張夢飛、文成業利用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了電力消費與中國現階段產業結構的內在關系,實證結果表明現階段電力消費增長對產業結構升級起著抑制作用[4]。陳理、虎陳霞等以浙江省為例,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考察了電力消費與產業結構的空間關聯度,結果表明二者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性,但是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各地市的電力消費量與產業結構的關聯度有明顯的空間差異[5]。李佳、周榮榮基于產業結構優化視角,采用動態面板回歸方法我國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過高的第二產業占比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電力消費的經濟增長效應,即產業結構優化有助于充分發揮電力消費的經濟增長作用[6]。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已經針對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或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關聯進行過研究,但更加關注經濟增長與電力消費的雙向關系,對產業結構優化所導致的電力消費需求變動關注不足。當然,雖然也有部分文獻開始關注產業結構優化與電力消費的關系,但是并未有效區分產業結構優化的具體形式,可能會使得研究結論出現偏差。因此,本文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區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方式,實證考察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
2研究設計
2.1模型設定。文中采用面板回歸分析考察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效應,回歸模型基礎形式設定如下,方程式(1)、(2)分別考察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lncit=βlLit+βl∑kl=1xitl+αi+vt+μit(1)lncit=c+βlSit+βl∑kl=1xitl+αi+vt+μit(2)式中,i與t分別代表地區與時間,被解釋變量cit為第i個地區第t年的電力消費指標,解釋變量Lit為第i個地區第t年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解釋變量Sit為第i個地區第t年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βl為相關控制變量的估計系數,xitl表示第i地區第t年的相關控制變量,αi表示不同地區差異化的個體效應,vt表示時間效應,μit為隨機擾動項。同時,出于數據平穩性和計量回歸線性擬合的需要,對各變量進行取對數處理。2.2變量選擇與處理。(1)被解釋變量:鑒于數據可得性和有效性,文中主要采用電力消費總量來衡量各地區的電力消費情況。(2)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優化主要包括兩個維度的內容,即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合理化反映不同產業間的協調能力和關聯水平,重點強調要素資源在不同部門的重新調整配置;產業結構高級化則主要強調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服務業部門的演進,涵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本文采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值衡量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用泰爾指數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泰爾指數的具體計算公式為:Lit=∑nj=1YjYlnYjEj()YE(3)式中,Lit代表泰爾指數(表征產業結構合理化),j表示具體產業部門,n表示產業部門數量,Y表示地區生產總值,Yj表示不同產業的產值,E表示地區就業人數,Ej表示不同產業的就業人數。泰爾指數越小,則表明經濟結構越接近均衡狀態,產業間協調與關聯能力越強;泰爾指數越大,表示經濟發展越偏離均衡狀態,產業結構越不合理。(3)控制變量:①經濟增長狀況(g),經濟增長依賴能源要素投入,是影響電力消費的重要因素,采用各地區人均實際GDP衡量經濟增長指標。②人口規模(p),電力消費與各地區人口總量存在密切聯系,一般說來人口越密集的地區,電力消費量越高,因此采用各地區年末常住人口總量來衡量人口規模。③城鎮化水平(b),城鎮化水平提高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相較于農村人口的大規模分散,城鎮人口集聚顯然有助于提高用電效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電力消費需求,且現階段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電力需求不遜色于城鎮,城市化水平的增加并未導致電力消費的大規模增加,故城鎮化對電力消費需求的影響呈現負相關關系,采用各地區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城鎮化水平。④物質資本投入(h),各地區電力消費總量與行業固定資產投入密切相關,尤其是我國現階段還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相比于內陸地區,沿海地區固定資產投入更為充分,這無疑會增大對電力消費的需求,因此采用各地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表征物質資本投入。考察范圍為中國大陸除西藏地區外30個省級單位2003~2018年的面板數據,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其中,涉及到價格因素的指標均采用以2003年為基期的CPI進行平價處理;另外,除泰爾指數、產業高級化指數以及城市化水平外,其余變量均取對數處理,以滿足線性擬合的需要。
3模型結果分析與檢驗
3.1模型結果分析。在上述基礎上,利用中國大陸除西藏地區外30個省級單位2003~2018年的面板數據開展實證分析,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模型均為固定效應模型。具體結果見表1。其中,模型1、模型2分別考察了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結果,模型3同時納入合理化和高級化指標,作為回歸結果穩健性的進一步檢驗。由上表模型1可知,泰爾指數影響電力消費總量的回歸系數為1.0926,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這表明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泰爾指數每增長一個單位,電力消費總量約增長1.09%。泰爾指數與產業結構合理化負相關,泰爾指數越大,表示經濟發展越偏離均衡狀態,產業結構越不合理,即上述分析顯示,產業結構越不合理,電力消費總量越高。顯然,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導致資源配置的行業失衡,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會提高對電力消費的壓力,加大電力消費總量。由上表模型2可知,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值影響電力消費總量的回歸系數為-0.2439,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產業高級化指數每增長一個單位,電力消費總量約降低0.24%。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演進主要表現為工業部門向服務業部門的轉變,隨著服務業比重的不斷提升,工業比重隨之降低,這無疑會大幅度降低工業用電量,尤其是工業生產也在向“集約化”轉型,會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降低電力消費總量。模型3同時納入產業合理化指數和產業高級化指數,結果基本保持不變,不再贅述。除此之外,在控制變量方面,經濟增長影響電力消費總量的系數為1.275,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對電力消費依賴性較強,經濟增長離不開能源支持,經濟總量的提高會加大對電力消費的需求。人口規模對電力消費的影響系數約為0.6333,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即人口數量與電力消費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人口規模的擴大會加大電力需求。城市化水平對電力消費的影響系數為-1.6699,且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現階段,城鎮化水平與電力消費存在負相關關系。3.2穩健性檢驗。為增強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接下采用替換解釋變量的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其中利用非農產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S1)衡量產業結構高度化,采用結構偏離度(L1)代替泰爾指數來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結構偏離度計算公式為:L1=∑nj=1YjEjYE-()1(4)式中,Y表示產值,E表示就業水平,j表示具體產業部門,n表示產業部門數量。與泰爾指數類似,結構偏離度越接近0,表明產業結構越合理,與0偏離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越不合理。由表2模型1可知,結構偏離度影響電力消費的回歸系數為0.0165,且至少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表明產業越不合理,電力消費總量越高。由模型2可知,非農產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影響電力消費的回歸系數為-0.0009,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表明產業結構高級化會降低電力消費總量。總體來看,模型具備良好的穩健性。3.3區域異質性分析。考慮到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促使沿海地區成為國際產業承接的前沿陣地,并借此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產業發展結構,因此,沿海和內陸地區產業結構發展階段的不同可能會導致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影響的差異性,有鑒于此,接下來本文對沿海和內陸地區分別進行回歸,考察其區域異質性。表3匯報了沿海和內陸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影響電力消費總量的回歸結果,模型1、模型2分別考察了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對電力消費影響,模型3、模型4則分別考察了內陸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對電力消費影響。由模型1可知,沿海地區泰爾指數影響電力消費的系數為-3.2411,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與預期存在差異,我們推測原因在于沿海地區產業發展階段較為成熟,現階段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較高,泰爾指數偏低,即使泰爾指數增長短期內也并不會導致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變化,也無法引致電力消費的明顯增長。模型3表明內陸地區泰爾指數影響電力消費的系數顯著為正,即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導致電力消費的總量的增長,與全國范圍內的實證結果保持一致。模型2和模型4則分別匯報了沿海和內陸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對電力消費總量的影響,結果與全國范圍內的實證結果保持一致,即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有助于降低電力消費總量。
4結論與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優化與電力消費存在著密切關聯,考察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總量的影響對現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區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方式,利用2003~2018年除西藏外的省級面板數據實證考察產業結構優化對電力消費的影響,結果表明,就全國范圍來看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均可實現電力消費總量的削減,但是存在一定的區域異質性,源于沿海地區產業發展階段的優勢,泰爾指數的微弱變動并未引發電力消費的增長,整體呈現負相關關系。基于此,文中認為現階段出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現實需求,我們需要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并依托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電力消費總量的削減,最終實現結構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此外,就區域發展來看,需要根據沿海、內陸地區的發展差異性動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和電力消費總量,實現經濟增長和能源節約的“雙贏”。
參考文獻
[1]Rong,L.,Xiaoqing,M.,Lo,K.L.Electricitycon-sumption-economicgrowthnexusinChina:Evidencefromprovincialpaneldata[J].PowerandEnergySo-cietyGeneralMeeting,2011IEEE:1-8.
[2]Cheng,Y.S.,Wong,W.K.,Woo,C.K.HowmuchhaveelectricityshortageshamperedChina'sGDPgrowth?[J]EnergyPolicy,2013,55:369-373.
[3]劉生龍,高宇寧,胡鞍鋼.電力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J].產業經濟研究,2014(3):71-80.
[4]張夢飛,文成業.電力消費與產業結構高級化關系實證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7,38(11):34-39.
[5]陳理,虎陳霞,陳芳,等.浙江省電力消費量與產業結構關聯度的時空變化研究[J].電力需求側管理,2018,20(4):11-15.
[6]李佳,周榮榮.我國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產業結構優化視角[J].調研世界,2018(2):40-44.
作者:王帥 周明生 單位:1.電力規劃設計總院 2.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