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產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21 04:57:15

導語:高職教育產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產業經濟論文

一、學院專業設置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設置

學院目前有專業21個,涉及文化教育、農林牧漁、輕紡食品、旅游、土建、制造、財經等九大門類。經過多年辦學,多數專業已具備良好的教學條件,有的已辦出一定特色。但專業間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專業師資較弱、教學條件不足,有的專業缺乏特色,特別是與眉山八大支柱產業相對接的專業少,每年在眉山本地招收的學生人數也非常有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業發展規劃不足,專業布局科學性不強在新專業開設時,學院對社會潛在人才需求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粗放性和盲目性特征;有的同屬一個門類的專業分設于不同的教學單位,不利于教學資源的統籌安排與合理利用,不利于專業集群的打造;有的專業市場需求面窄小,一旦社會需求發生變化將會對該專業的生存、發展和畢業生就業形成沖擊。2.專業結構欠合理,未能全面覆蓋區域產業集群對長線、品牌專業的建設重視不夠,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設置與眉山產業集群的需求不配套。企業需要的一些專業,或因資金短缺,基礎條件差;或因辦學觀念保守陳舊,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專業建設缺乏重點,專業吸引缺乏亮點,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不高。3.人才培養模式老套,未能適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要求不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實踐等基本沿襲本科教育的套路,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與企業開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工作說得多,做得少,姓高名職的屬性沒有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得到貫徹落實。

二、高職教育契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具有明顯的行業性、地域性特征。為了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方面的作用,地方高職院校必須緊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契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要求,抓住區域快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的機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強服務產業經濟的專業集群建設,使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契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一)人才培養模式應適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學院應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組建“政行企校”職教聯盟,選派干部到政府產業部門掛職,促進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形成產教結合合作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形成覆蓋區域現代工業、農業、服務業的專業集群;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創設校中廠、校中所、校中站等,培養大批適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

(二)課程建設應融入區域產業企業工作崗位的要求

加大本土特色課程、特色教材的開發,課程設置應立足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所需,以開發實踐類課程為主,體現“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導向,打破學科限制;對于課程的考核評價要實現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的對接,使人才培養質量更加貼近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

(三)教師應成為連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紐帶

建立健全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到行業主管部門掛職制度,定期對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進行調研,不斷完善專業建設計劃。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兼職專業帶頭人,實施企業專家和學校專業帶頭人會簽人才培養方案制度;完善教師下企業制度,收集一線工作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踐能力;選派教師帶項目下企業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和新項目開發,練就一支師德高尚、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教學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四)實訓基地應成為學院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共享平臺

學院應面向眉山產業經濟的發展,緊扣機電、物流、旅游、農牧、食品加工、文化教育等產業,建設一批開放型、生產型、共享型的實訓基地。根據區域企業發展的需要,及時推出培訓項目,對其員工進行培訓;根據企業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的需要,對企業管理、產品營銷、研發等人員進行專題培訓;根據企業員工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展學歷提升教育;根據改善民生、服務就業與再就業的需要,對無業、下崗失業、進城務工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根據社區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服務,提高社區成員的職業技能素質,密切學院與社區的聯系;積極發揮高職院校的引領示范作用,將實訓基地向中職師生開放,通過中、高職的緊密銜接,更好地為區域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使學院成為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社區教育和服務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載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橋梁、地方高職院校和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共享平臺。

(五)科研應成為推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加強“政行企校”科研合作,以區域經濟建設需求為目標,大力推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校合作等橫向科技項目研究,以科研成果服務產業經濟發展,同時又將生產一線最新應用成果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六)促使校企文化融合成為推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軟實力

構建具有鮮明區域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提煉“三蘇”文化精髓,將“三蘇”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搭建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的平臺。通過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培養、產學合作等方式,尋求校企文化的對接點,注重對學生和企業員工進行心理調適和文化重塑,以文化軟實力助推區域產業經濟不斷發展。

作者:劉曉瓊單位:眉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