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人口老齡化中的社會經濟

時間:2022-05-03 05:18:00

導語:小議人口老齡化中的社會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口老齡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它客觀上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然而,老齡化也使社會投資、生產、流通、分配、儲蓄、消費結構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對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改革、產業結構調整、投資結構、消費結構、分配制度的改革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征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該國家或地區人口總數的7%以上,該國家或地區就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底,我國65歲上人口達8872萬人,占總人口126734萬的7.0%,標志著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行列。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國際上衡量老齡化的指標通常有:老年人口系數(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少兒人口系數(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老齡化指數(又稱老少比)、和年齡中位數。

統計表明,在1982年至2003年期間,我國老年人口系數明顯提高;老齡化指數迅速上升,由1982年的100:14.58提高到2003年的100:33.94;年齡中位數變化明顯,年均增加0.52歲。人均壽命達到70歲,與發達國家持平。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特征

1.老齡人口絕對數(基數)大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國家。2002年世界人口為62.2億人,我國人口為12.8億人,我國老齡人口已接近0.94億,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1/5。

2.老齡化速度快

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表現為兩個特點,一是老齡人口速度快于人口增長速度。1982年至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年均遞增3.25%;而全國人口年均遞增1.23%。老齡人口遞增速度快于全國人口遞增的2.02個百分點。2000年人口進入老齡化以后,每年遞增2.90%,是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二是老齡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齡化速度。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速度驚人。法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15年,瑞士85年,美國60年,最短的日本也25年。

3.社會經濟壓力大

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給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正在增加。具體表現是老年人口密度指標的減小和老年扶養比的增加。反映壓力大小的老年人口密度指數由1982年的20.41下降到2003年的13.33,這意味著老年人口密集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負擔的老年人口比重越來越重。1982年我國老年人口扶養比指數為7.97,2000年上升為9.99,增加了2.08個百分點。

4.呈現“未富先老”特點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呈漸進的步伐,是“先富后老”;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經濟發展水平最低,且差距極大。是典型地“未富先老”。即使在2003年,我國的人均GDP也僅為1000美元。而發達國家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已超過了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目前,在全球71個人口老齡化國家中,人均GNP達1萬美元的占36%,1萬至3000美元的占28%。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聚類分析

雖然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了老齡化時代,但是由于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國各地區的老齡化又表現各不相同。我們選用了衡量人口老齡化的五項項指標:老年人口系數、老齡化指數、老年人口密度指數、少兒人口系數,人口老齡化速度指數。使用SPSS軟件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全國各省區人口老齡化情況進行分類比較,我國人口老齡化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類:高老齡化水平,高老齡化速度(6個省):北京、江蘇、上海、天津、浙江、遼寧。老年人口系數居第一位,少年人口系數居第四,人口老齡化指數第一,老年人口密度指數居第四位。衡量老齡化水平的四個指標數值都表明了這一類地區的老齡化程度最高,但人口老齡化速度排在第二位,這主要是因為這類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對其它較落后地區的年輕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年輕人遷入數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老齡化趨勢。

第二類:中老齡化水平,低老齡化速度(10個省):河北、江西、山西、廣東、廣西、貴州、河南、湖北、陜西、云南。老年系數居第三位、少兒人口系數居第二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三位,老齡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二位。這類地區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在第一類地區之下,人口發展相對穩定,因此其老齡化水平也就沒有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第一類地區高,同時其人口老齡化速度最慢,在數據上表現為人口老齡化速度指數最低。

第三類:中老齡化水平,高老齡化速度(8個省):內蒙、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南、山東、四川。老年系數居第二位、少兒人口數居第三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二位,老齡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二位。從衡量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指標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如第一類地區,但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卻是最快的。這是因這類地區在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和人口壽命延長的同時,有大量的年輕人向外遷出,這就使老年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而且這一類地區少兒人口系數明顯低于30%,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地區將以更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

第四類:低老齡化水平,中老齡化速度(5個省):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新疆。老年人口系數居第四位,少兒人口系數居第一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四位,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一位,人口老齡化速度居第三位。從各項指標看,這類地區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成年型。目前,這類地區人口出生率還很高。雖然可以延遲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三、老齡化對中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

(一)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及增長方式的影響

我們知道,老齡人口平均撫養費用大大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撫養費用,并且,由于青少年撫養費用是人力資本投資,而老齡人口撫養費用則是資源的重新配置,是純粹消費性的,因此老年人撫養費用的增加可能降低未來的經濟增長率。

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儲蓄率的影響。在過去2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中,我國居民的高儲蓄是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投入的重要來源。老齡人口是純粹性的消費群體,他們將使用儲蓄而降低我國居民的儲蓄率。這將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對經濟和經濟增長方式都會產生影響。

(二)人口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體制的影響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用當代的勞動者繳納的養老費支付退休勞動者的養老待遇,當年提取,當年支付完畢,不作任何積累,這事實上就是勞動者代際間收入轉移和實現收入再分配。當老齡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高壽老人越來越多時,這種養老保險制度顯然會帶來更大的困難。

(三)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

從總體上說,由于我國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不至于發生勞動力短缺,從短期來看似乎還是過剩的局面,但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即由勞動年齡人口相對高齡化引起的勞動力活力的減退就會發生,而且在東部率先老齡化地區已經發生。

(四)養老方式和老年服務面臨挑戰和機遇

我國現行的養老方式,是傳統的養老方式,包括國家和社會養老、家庭子女養老和老年個人養老三部分,是結構性養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改變,家庭子女養老功能呈弱化趨勢;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又受到年齡和健康狀況的限制。所以,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要。

四、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

老齡化帶來了一些社會和經濟問題,是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既是挑戰。如何應對呢?

(一)積極開發老齡消費產業和市場

有人把老齡產業稱為銀發市場。其大致可分為以下領域:老年衛生保健服務業;老齡家政服務業;老年日常用品制造業;老齡人壽保險業;老年特點的旅游娛樂業;適合老齡化特點的房地產業;老年教育產業。

老齡消費具有明顯特征,其商品和服務帶有一定的穩固性和不可替代性;消費方式大多為溫飽型和舒適型,商品價格為節儉型和中低檔型,購買商品為理智型和實惠型。隨著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老年消費市場將成為潛力極大的市場。這既可以擴大消費與市場,又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

(二)建立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的社會化保障體系

在“未富先老”和家庭保障功能持續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正在由家庭保障轉變成為社會保障。能否化解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直接取決于相關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我們建立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是我國應對老齡化的必須選擇。

多元化,就是充分發揮家庭或個人、政府、社會、單位、市場乃至社區鄰里互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相應的責任分工來分擔老年保障責任,實現養老資金籌集與老年服務提供的多元化。多層次化,是將老年保障分為若干層次,確保每一個老年人至少可以享受到兩個以上層次的保障。多元化與多層次化的混合型保障機制,能夠適應不平衡發展的具體國情并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

(三)建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

根據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的增加趨勢以及家庭贍養功能弱化的特點,積極推進社區福利建設,建立a和健全完善地老年福利、服務體系是當務之急。

建設一批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健全社區老年福利服務網絡,如社區醫療保健站、托老所、養老院、護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區福利服務網絡建設納入社區建設中,并列為重點,以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各種需求。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逐步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不僅可以解決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以提供上千萬人的就業崗位。

在農村,應堅持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化為輔的原則。逐步加強社會養老功能,應把有條件的敬老院建成綜合性、多功能、面向農村老人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并完善社會救濟和五保戶的供養制度,倡導村民互助。

(四)注重勞動力資源再開發

從總體上說,由于我國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短期內不至于發生勞動力短缺。

但是,在國際上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的實踐告訴我們,勞動力成為稀缺資源是一種普遍地現象。我們要利用勞動力暫時過剩的機遇,加強對勞動教育的投資,使未來的勞動者素質有較大提高。其次,要通過技術進步、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等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老齡人口撫養比過高、勞動力負擔過重的問題。另外,還可以采用鼓勵老年人才流動的辦法,引導東部老年人才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