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水平對比

時間:2022-06-27 07:12:51

導語: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水平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水平對比

1引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已成為安徽地區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區域,大大促進了安徽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它的發展不僅使制造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增長點,而且帶動了整個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與結構的調整,國內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產業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策以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郭春,張光明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不同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我國不同省份的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異[1]。劉旭研究發現,目前安徽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的不足主要是集聚度不高、產業層次不好,并提出了環境方面的制約因素[2]。李建峰等對黑龍江高新技術產業的整體發展狀況進行透析,特別提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知識產權戰略的問題[3]。綦良群,孫凱應用協同學理論并結合耗散結構理論,分析了開發區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協同發展機理,提出了促進和保障東北老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的機制[4]。趙美,于春田采用回歸分析法從橫向與縱向兩方面論證了發高新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5]。李向東等利用可拓工程方法,建立評價經濟開發區產業安全的指標體系和物元評價模型,結合評價指標對經濟開發區產業安全的影響程度,為更好地保障我國經濟開發區產業安全提出了相應對策[6]。彭練等選取全員勞動生產率、貿易特化系數、R&D強度三個指標來分析比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出對于促進產業的發展一些看法[7]。通過上述文獻分析發現,國內眾多學者雖然對經濟開發區產業的發展與各方面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但是對經濟開發區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之間的實證研究,大多直接采用理論的不平衡的單方面因素分析方法,而沒有采用社會經濟統計方法建立綜合經濟測評指標。鑒于此,本文使用了統計軟件SPSS社會經濟統計方法,進行因子得分分析,設計了安徽省經濟開發區產業測評指標體系,同時參考《安徽省2009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對安徽省經濟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研究。

2實證分析

2.1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為了反映安徽省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狀況,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綜合測評指標體系:全區企業經營收入(x1)、工業總產值(x2)、進口總額(x3)、出口總額(x4)、稅收總額(x5)、財政收入(x6)、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7)、基礎設施投資總額(x8),以上指標代表經濟開發區經濟產值,反映其總體經濟實力;從利用外資方面考慮,有當年新批進區外商投資企業(x9)、新批外部投資項目投資總額(x10)、合同外資金額(x11)、當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x12);還有利用內資情況,有當年新批進區省外境內企業(x13)、當年建成投產企業(x14)、合同引進省外境內資金金額(x15)、當年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金額(x16),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和利用內資情況,反映吸收內、外資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產業的集聚效應,和資金的投入效率和利用率。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安徽省2009年統計年鑒》,為了全面對比、系統地分析評價安徽省近年經濟開發區產業經濟發展水平,本文選取了安徽省兩類開發區,即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6個經濟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主要經濟指標。這8個省級開發區分別為: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合開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合經區),合肥瑤海經濟開發試驗區(簡稱合瑤區),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蕪開區),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蚌開區),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銅開區),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安開區),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滁開區)。

2.2研究方法

依據上述經濟開發區產業經濟測評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安徽省兩類開發區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測評,先將數據標準化處理,然后確定指標權重,根據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得分和區域總得分對各開發區進行排名和分類進行綜合分析,以期找出產業發展水平差異、存在的問題和區域的相似性。

2.3經濟產業開發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問題分析

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的因子分析得知,全區企業經營收入、工業總產值、出口總額、進口總額、稅收總額、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當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當年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金額在第1個因子上的荷載較高,權重為53.64%,意味著它們與第1個因子的相關程度高,因此第1個因子主要是經濟開發區產值因素。基礎設施投資額、當年新批進區外商投資企業、新批外部投資項目投資總額、合同外資金額,在第2個因子上的荷載較高,權重為18.28%,因此第2個因子主要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情況因素。當年新批進區省外境內企業、當年建成投產企業、合同引進省外境內資金金額在第3個因子上的荷載較高,權重為18.21%,主要為利用內資情況因素。3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為91.13%。安徽省各開發區綜合得分排序見表1。根據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兩類開發區發展速度均很快,經濟總量已有相當規模,兩類開發區發展均已成為安徽經濟的新增長點,兩類開發區的產業集聚功能均日益顯現,成為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但兩類開發區的區別如下:①高新區在經濟總量、開發效益方面超過經濟技術開發區;②高新區的產業和產品分布較集中,主要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為主,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與產品仍占有較大比重,但產業、產品分布較寬泛;③高新區在技術創新、成果孵化、吸引人才方面的成效更明顯,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引進外資、外企和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績更為突出。具體分析來看綜合得分最高的是合經區和合開區,合經區的F1得分和F3得分都較高,說明合經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全區的經濟產值以及綜合利用外資和內資的基礎上,同時合經區的全區企業經營收入是8個主要開發區中最高的,在利用內外資上處于8個主要開發區的第二的位置上。合開區的F1、F2得分雖都為正值,但F1和F2得分較低。主要是因為全區的經濟產值和利用內外資的金額在8個開發區中均較低,內外資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合瑤區的F2得分最高,突出的表現在其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基礎設施投資額均較高,說明固定資產和基礎設施帶來的效益較大。F1得分為正值且不低的另一個開發區就是蕪開區,其在全區經濟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均不低,屬于綜合效益較好的開發區。這四個開發區,在進出口方面,出口額都遠遠大于進口額,是典型的貿易順差區,因此經營能力、發展能力、營運能力方面都很好,但也說明產業總量較小,領軍型的企業還未完全形成。銅開區在F1、F2的得分均為負值且較低,其全區企業經營收入處在倒數第二位,工業總產值處在倒數第一位,開發效益水平,但在F3的得分最高,說明它能充分的吸引并利用內資的能力較好,但也說明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可能過度依賴內部資金,但在外資利用效率方面較低。同時進口遠高于出口,貿易逆差較明顯,說明其在產品自主創新能力方面較為缺失,沒有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沒有完善的科技創新體制,可以說其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還不夠。蚌開區、安開區和滁開區。這三個開發區的因子得分情況很相似,都為負值且相近,發展水平在這8個開發區中處于中下等水平,蚌開區的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產能效益轉化不夠,由于自身條件原因,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能力較差,企業融資能力差,投入不足會導致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的障礙,其發展過程中瓶頸較多。安開區雖然進出口基本平衡,全區的企業經營收入卻大大高于其他兩個開發區,主要還是得益于固定資產的投資,而滁開區的整體發展水平較落后。由此可見,經濟開發區產業化是一項綜合工程,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安徽省各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水平主要取決于進出口、內外資的資金支持、技術產品的創新性、成果轉化率以及基礎設施投資等因素,但安徽省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度不高、規模小,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效益、規模相近,主要原因是產業的差異性不明顯,產業同構化嚴重,可以說經濟開發區產業化的發展面臨著良好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新形勢下,經濟開發區產業能不能產業化,產業結構差異化,實現平衡高效差別的發展,提高競爭力,關鍵是看能不能實現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組織創新。

3結語

通過以上綜合分析我們發現,安徽的經濟開發區產業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和經濟開發區產業開發區的產品和技術創新有很大的相關性,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是巨大的,但在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安徽的經濟開發區產業在發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依然有很多的問題,因此針對以上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如下:第一,提升經濟開發區產業企業創新能力,提高整體帶動力。一是重點扶持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經濟開發區產業企業,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探索企業技術產品、管理創新的長效發展機制。二是重點攻關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生物技術產業等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產業集群,促進各開發區區域經濟平衡和互利互贏。第二,完善投融資體系,加大產業投資,促進經濟開發區產業快速增長。充分利用政府資金政策和吸收民間資金的能力,加大資金利用率,注重科技投資結構的優化,逐步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投入主體、面向資本市場的投資和融資渠道。逐年增加財政對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投入轉化成果率,保證一批重點科技項目的建設進度。借助創業板上市的機遇,充分利用現有資本市場,促進有實力企業的成長,探索利用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動力,只有搞好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才能在國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全球趨勢下,提升產業應變能力和競爭力,實現產業技術快速消化、吸收、創新的“最優反映動態”。有了核心競爭力,才能有更多的產業轉移主體加入合作、創新發展的行列,促使產業梯度轉移由初始較低的合作比例向“復制動態”穩定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