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機械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時間:2022-02-15 09:59:20
導語:中職機械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對中職機械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究,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產教融合,中職學校探索開放性教學模式,并持續推進實訓基地的建設、教師結構的優化、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使學生知識、技能、素養等方面均得到提升,實現全方位的發展,成為更貼近企業實際需求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機械專業;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機械專業人才的培養,肩負著培養機械產品設計與制造、設備維護與管理、機械產品質量分析與檢測、機械產品銷售與服務等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進入新時期以來,中職機械專業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整合各課程的實際教學內容,多渠道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為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培養了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一、產教融合,探索“開放性教學模式”
機械專業與區域經濟產業的緊密聯系,體現在課程教學與機械行業、企業的高度融合中。中職學校積極探索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把企業的真實環境引入校園。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借鑒寶馬、奔馳汽車等世界著名汽車公司的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的職業教育體系,引入德國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吸取其“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的教育理念,在校內實行“理實一體化+崗位實訓”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形成了“校企一體,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以實踐操作能力階次遞進為特征”的課程體系。中職學校應立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借助校企合作,在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進程表、課程標準、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實施過程、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采取更加開放的方式與企業進行對接。根據合作企業的需求,中職學校可以把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軟能力與機械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工程師探討分析工作任務,遵循學生技能增長與認知規律,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實訓項目,共編校本教材,共建精品課程。為了增強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使教學環境與企業的真實工作情景更貼近,中職學校可將校內機械專業實訓基地打造為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對實訓基地實行6S管理。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企業中的不同角色,熟悉企業不同角色所承擔的任務,提前接觸企業工作流程。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師傅帶徒弟”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到校參與教學,以保證機械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的專業成長,保證學校實際教學與企業的需求有機銜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職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更貼近。中職學校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推進開放性教學是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中職學校要引入和吸取企業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培訓模式。比如,中職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在合作企業完成崗位認知實習、社會實踐、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任務,使學生提前適應企業的工作方式。同時,中職學校也可以為教師創造外出考察、實踐學習的機會,充分組織教師到機械專業相關企業學習職教理念、企業精神文化、職業素養,了解產業發展趨勢,學習企業生產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并借鑒企業管理理念,推廣應用SOP標準作業程序、生產管理信息板等創新性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持續推進實訓基地建設、教師結構優化,增強教學的實踐性
增強中職機械專業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為此,中職學校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的建設是機械專業教學實踐的基礎保障。中職學校應緊密聯系機械企業,尋求高質量的與機械相關的校企合作單位,不斷改善實習、實訓基地條件。良好的校內實訓基地環境是增強教學實踐性的基礎保障。比如,福建工業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將合作的汽車生產公司贈送的商務車以及發動機、變速箱等設備,作為師生拆裝、測繪訓練的設備。借助企業真實產品的實踐訓練,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縮短了學生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期。同時,合作企業在實訓基地的內涵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企業技術骨干人員多次到校對學生進行企業6S管理理念培訓,指導學校實訓基地的6S管理建設,把企業文化融入學校,將校內實訓基地打造為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接觸到企業文化,提前適應企業。
(二)不斷優化機械專業的教學團隊
學校可以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多安排機械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培訓;同時依托合作企業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聘請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在學校任兼職教師,對師生進行企業文化教育,舉辦專業知識講座,開展技能培訓和實訓基地6S管理培訓,使機械專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機械專業教師從“嘗試運用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和信息化教學環境”提升到“充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與數字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機械專業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學信息化應用水平。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充分、合理地運用虛擬仿真軟件、動畫、微課、視頻、希沃一體機等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和信息化教學環境。此外,師生還可以借助藍墨云班課和智慧校園等網絡學習平臺實現互動,及時調整、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度,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機械專業課程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即以動手實操為主。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采用虛擬仿真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督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測評情況,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梳理知識點,并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而學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就延伸了課前、課后的時間和空間,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借助網絡平臺來建設師生互動平臺和教學資源庫,將學生的學習空間、時間拓展到課前、課后,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以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全程跟蹤指導,實現師生全程互動、資源共享的目標,提升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Moodle網絡平臺和智慧校園平臺為教師輔導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遠程網絡交互平臺。教師可以借助Moodle網絡平臺或智慧校園平臺,根據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自行開發與專業課相關的網絡資源,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目前,Moodle網絡平臺和智慧校園平臺已對學校所有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自主選擇課程進行學習,教師在后臺能對學生單獨進行指導,監控到個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評價考核功能,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四、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強調教學過程的職業性育
人為本,德育為先。在教學改革中,機械專業教師應堅持加強素質教育。比如,教師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內容,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學做人、學做事放在首位;把職業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和敬業精神。
(一)創設企業文化氛圍,熏陶職業性
為了充分彰顯機械專業教學過程的職業性,學校要注重實訓基地的內涵建設,邀請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經常到校內指導實訓基地的6S管理建設,把企業文化融入學校,使校內機械實訓基地盡量貼近真實的企業崗位環境,模擬真實的職業任務和工作流程,讓學生在校內就能體驗到企業的工作環境,感悟企業的工作氛圍,領悟企業的精神,提前適應企業,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二)改革課程體系,強調職業性
針對企業對機械專業人才的要求,教師應從崗位職業能力進行分析,遵循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規律,以培養職業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學習情景為載體,對機械專業的課程進行整合,進一步實施能力階次遞進的課程體系,即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綜合地規范實踐技能培養,采用知識、技能、態度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彰顯“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當然,在課程設置中還可穿插素質教育以及英語、計算機、語文、數學、德育等有關課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借助評價機制,增強職業性
在教學中,機械專業教師對評價模式進行了改革,即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機械專業教師不僅教授學生專業技能,也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計劃組織、溝通、自學及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這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畢業生的質量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五、結語
總之,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努力將機械專業辦好,為企業輸送合格的、高素質的機械制造和設備維護等一線技術工人,是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使命。在職業教育中,只有不斷地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才能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更高的職業素質和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出真正符合企業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升,張博.開放性教學,高職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N].中國教育報,2017-09-12.
[2]齊彩霞.中職計算機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6):106-107.
作者:叢樹毅 單位:福建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