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綿城市的生態型城市發展探究

時間:2022-04-12 05:15:47

導語:基于海綿城市的生態型城市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海綿城市的生態型城市發展探究

1研究背景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生態型城市的構建已逐漸成為熱點話題。積極推動生態型城市建設,也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認識等方面均達到一定高度后所亟待實現的目標。而城市水系統是城市發展的命脈,在傳統的城市開發建設模式下,下墊面的硬化和對生態空間的侵占改變了原有場地的水文特征[1]。水體的生態功能隨著城市擴張性蔓延發展而嚴重受損,并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海綿城市是統籌、系統解決我國城市水問題的一種城市發展理念和方式,是城市開發建設落實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協調生態型城市開發建設與海綿城市理論的貫徹執行,探尋出可推動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中國當前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所必須面對并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2海綿城市理論與生態型城市的相互關系

2.1相近的產生背景。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從最早期依賴自然,慢慢發展到適應并改變、征服自然,再到如今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轉為與自然和諧發展,互惠共生。城市作為人與自然博弈的載體,是二者不斷平衡的產物。全球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得生態環境遭到持續破壞,為人類活動帶來致命隱患。生態型城市建設是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熱點主題之一。隨著人們對優質生活環境的追求,生態型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實現綠色發展,滿足人民生態環境需要的一個重要趨勢[3]。同樣,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也是為解決城市生態問題而產生的結果。海綿城市理論和生態型城市建設都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約束下的產物。2.2相似的目標和意義。生態型城市旨在融合經濟、社會、資源等要素,合理配置資源,保證城市整體協調性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諧。所以為解決日益凸顯的一系列生態問題,更需要加大力度落實生態型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理論強調人與自然、水環境、水循環、土地利用的和諧共處,本質要解決城鎮化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遵循順應自然的低影響開發模式,以維持生態平衡和經濟持續發展為發展目標。因此,海綿城市理論與生態型城市建設具有相近的目標和意義,探討二者的關系對未來城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2.3二者互為補充、依存關系。海綿城市理論可作為新形勢下指導生態型城市建設的理論依據,生態型城市可視為海綿城市理論的實踐,同時又可通過實踐過程中的事實依據來指導海綿城市理論的完善,二者相互支撐,相互依存。海綿城市探索了有關生態型城市建設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城市從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恢復被破壞的生態水系、推行低影響開發方法等方面來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同時,海綿城市理念下生態型城市發展規劃也拓展并完善了生態領域的研究范圍。二者涉及不同層面的途徑和內涵,但基于相似的發展目標及要求仍存在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緊密聯系。

3宿遷市環洪澤湖區域現狀概述

3.1區域位置。宿遷市位于江蘇省北部,江蘇省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環洪澤湖區域位于宿遷市南部,涉及泗洪縣全縣域范圍及泗陽縣和宿城區濱湖鄉鎮,沿湖地區約246.9km區域,2981km2(見圖1)。3.2現狀特征。環湖區域屬于農業主產區,生態本底條件良好,水系統格局獨特、水網發達。其中,保護范圍包括清水通道維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濕地水源涵養區、自然保護區、滯洪區等,生態敏感性高,且滯洪范圍廣,高程14.5以下區域的居民受滯洪影響威脅大且機會多,只能通過安全建設工程,保障一定范圍的安全發展(見圖2)。

4宿遷市環洪澤湖區域生態策略研究

4.1構建海綿體系。建海綿城市首先要構建海綿體,既要保護好現有河流、湖泊等原有“海綿體”,也要依托現狀特征建設新的“海綿體”。本次研究將構建四級海綿體系,分別為凈化海綿、高阻尼海綿、高回彈海綿、過濾海綿。其中,凈化海綿位于河湖水體及其周邊,承擔凈化入湖水質的功能。該區域將盡量選擇蘆葦、菖蒲等有凈化工程的水生植物,結合景觀營造,設置有凈化工程的人工濕地(見圖3)。高阻尼海綿位于一級滯洪區,主要功能為加強一級滯洪區的滯蓄能力,結合低洼地勢,設置水庫、水塘,以及具有娛樂休閑功能的多功能調蓄設施(見圖4)。ⅠⅡ高回彈海綿位于二級滯洪區,主要功能為加強二級滯洪區災害發生后迅速排除洪水的能力,使居民快速恢復正常生活。該區域將保留毛細水網,增大河網密度,小區內以及公園等公共空間盡量使用淺溝等地表排水方式(如圖5所示)。過濾海綿位于城市建成區,主要承擔徑流污染控制的功能。因此,將在源頭采取低影響開發措施,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下凹綠地、生態護岸等截污滯留措施,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見圖6)。4.2實現雨洪管理。1)截污收集。公園綠地徑流系數比較小,但在暴雨徑流量大時也可起到雨水匯水面的作用收集雨水;雨水通過建筑屋面收集后沿著建筑下行的雨水管道經過花壇種植池后,就近匯入到建筑周邊的植被淺溝中;內部道路一般沒有機動車通行,雨水徑流污染程度比較小,主要通過就近導入路邊的植被淺溝進行收集;廣場多為濱水廣場,就近流入雨水凹槽,然后排入湖中(見圖7)。2)處理凈化。主要采取生物凈化手段為主的凈化方式。在雨水傳輸過程中主要通過植被淺溝進行過濾和凈化,匯入湖時則通過駁岸植被和近岸濕地水生植物進行進一步的水質凈化(見圖8)。

5海綿城市理論下的生態型城市發展策略

5.1嚴守生態保護空間。根據相關城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城市的生態保護范圍,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滯洪區、重要濕地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根據劃定的管控區范圍來確定發展方向,如一級管控區要采取嚴禁一切形式開發建設的策略,二級管控區嚴禁對生態功能有損壞的開發建設活動。具體來說在適度環境整治的基礎上,可在近期保留合法的現狀用地,禁止開發建設;中遠期通過將現狀用地轉移、集中,逐步減少現有建筑并轉化為生態隔離帶。針對城市支流及毛細水網要尊重其自然匯水方式,保留現狀水系,不得隨意侵占、填埋。在管控基礎上注重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識別生態斑塊、構建生態廊道、修復水生態環境、建設濕地等,并從城市規劃各個層次來明確落實要求。5.2強化規劃管理。在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強調自然水文條件的保護及修復,應落實低影響開發的具體要求、原則、重點實施區域;在詳細規劃中應分解和細化落實上位規劃提出的目標及要求。并將項目運營和管理結合在一起,將低影響開發的雨水構建貫穿至整個城市系統,做到落實項目、政策,明確目標、措施。5.3積極構建海綿體系。2014年住建部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鼓勵各地探索建設自然留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建設首先要構建“海綿體”。因此在保護好現有河流、湖泊、溝渠等“海綿體”的同時也要建設新的“海綿體”,新建林地、河湖,并在修建廣場、街道、停車場等公共區域用滲水磚鋪設公共區域,因地制宜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公園、水景設施等。還要融入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彈性城市和垂直園林等設計理念,全面貫徹“構建海綿城市”的號召,以此來指導新型生態型城市發展建設。

6結語

生態型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生態型城市建設是城市未來發展必然趨勢,其建設要嚴格遵守自然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衡人、自然、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海綿城市理論作為一種符合時代背景的新型生態途徑,已從學術界走向管理層面,亟待在實踐當中推廣。這一理論和生態型城市建設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完善的“海綿城市”理論的探索與研究是生態型城市發展的有力指引。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各領域專家學者及公眾對海綿城市及生態型城市的重視程度會不斷提高。對二者相結合的創新性建設方式的探索對整個生態領域的學術及實踐均有指導作用。但海綿城市理論仍在發展之中,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貫徹這一理念仍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任心欣,俞露,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2]王寧.空間治理背景下海綿城市規劃體系和實施研究[J].城市規劃,2020,44(11):30-37.

[3]李玉潔.生態型城市建設中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8.

[4]鐘德明,馬藝禎.談海綿城市建設在紹興地區的發展前景[J].山西建筑,2020,46(4):38-39,97.

作者:張碩 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