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透析

時間:2022-06-23 03:22:02

導語: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透析

從三次產業分布看,財政收入經濟增長具備基礎從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看,張掖市三次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筑安裝業、第三產業為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30.06:35.38:34.55調整為2012年的27.7:36.5:35.8,而甘肅省和全國分別從2006年的14.67:45.81:39.53和10.10:47.90:42.00調整為2012年的13.35:49.4:37.31和10.09:45.31:44.60。2012年,張掖市第一產業比重相對較高,分別較甘肅省和全國高14.35和17.6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均超過三分之一,具備較強的稅收增長基礎。從重點稅源行業看,有色、化工、電力、建材等基礎產業占有主導地位,來源于服務行業的三產稅收占比偏低,重點稅源行業核心競爭力不強,主要受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增幅低、物價漲幅回落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以及結構性減稅力度較大等影響,抵御市場變化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稅收的穩定增長。

從財政邊際收益分析,顯示宏觀稅負增長趨勢明顯財政邊際收入率是指新增財政收入占新增GDP的比率;財政平均收入率是指財政收入總額占GDP總額的比率。從2006-2012年張掖市財政收入增長趨勢圖(圖1)顯示,財政邊際收入率和財政平均收入率總體趨勢相同,財政邊際收入率曲線較財政平均收入率曲線明顯陡峭,從財政邊際收入率曲線與財政平均收入率曲線的近期趨勢看,財政收入超GDP增速現象仍將延續。

從勞動者報酬看,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沒有制約居民收入增長從2006-2011年張掖市、甘肅省、全國生產總值(GDP)收入構成比較(表3)看,張掖市GDP構成中比重出現“兩升”(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兩降”(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與甘肅省GDP構成變化趨勢正好相反,與全國GDP構成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GDP構成中勞動者報酬占比穩步上升,2011年達到68.08%,較甘肅省和全國分別高22.13和23.14個財稅論壇表2張掖市經濟與財政橫向比較統計表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甘肅省統計年鑒》、《張掖市統計年鑒》,下同。說明:匯率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外匯交易中心2012年12月31日公布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6.2855元人民幣;平均工資2012年未出。注:2012年部分數據未出。單位:人均GDP為美元,人均工資為人民幣,其它為%百分點,達到發達國家50%以上占比標準;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占比所有下降,2006-2011年間,二者在GDP總量中占比同步下降4.5個百分點左右;企業營業盈余占比所有提高,2006年營業盈余在GDP總量中占比為13.56%,到2011年達到16.92%,提高3.36個百分點。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與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占比兩升兩降,且二者變動幅度基本相當,這進一步說明,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沒有制約居民收入增長。

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因素我國采取的是以流轉稅收和所得稅收為主的征收模式。征收模式決定了稅收增長取決于經濟增長和企業效益的提高。1.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GDP的增長,生產經營者實現的銷售(或經營)收入增加,保障了流轉稅稅基的穩定增長。2.企業效益。經濟發展帶來企業效益的提高,利潤的增長保證了所得稅收入的快速增長。3.產業增速。GDP是由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組成的,其中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高,增速也高于GDP增速,而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GDP中的二、三產業,各產業增速的不同導致財政收入增速隨之變化。

(二)制度因素財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其主要原因是兩者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和稅收制度設計缺陷,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統計制度。我國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稅收制度,對生產經營者的銷售收入,減去已購進的各類材料和其他費用支出作為稅基進行課征,由于固定資產折舊費沒有剔除,所形成的財政收入存在一定水分。2.統計內容。財政收入與GDP兩者大部分統計內容相同,但也存在不同:部分稅種存在重復使用同一稅基計征現象,如對銷售行為除計征增值稅外,還要開征所得稅、教育附加費和城市維護費等;財政收入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等非稅收入未計入GDP統計范圍等。3.統計價格。目前使用的GDP增長是以1985年價格為基數,按可比價格計算所得,沒有考慮物價變化,而財政收入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包含了物價漲幅和體制變動等因素。4.稅收制度。現行稅制中規定了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等優惠辦法,而在財政收入統計上,對已退稅收也計入到當期財政收入中,如對出口退稅的財政收入統計,使實際財政收入存在虛增。

(三)政策因素1.財政政策取向。2006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的快速增長期,財政收支總量穩步增長。國家連續實施擴大內需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使GDP保持年均14.68%的增長速度,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納稅能力增強。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家緊急出臺一系列拉動內需的財政政策,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地方可用財力增強。2.稅收政策調整。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調動了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性,加強了征收管理,新開征消費稅、土地增值稅等;1996年國家費稅改革,出口稅收調整刺激一般貿易增長,進口增值稅加速增長;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生產經營困難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稅費征收方面積極實行減、免、緩等優惠政策,幫助企業緩解資金緊張狀況,稅收收入有所減緩,財政收入增速明顯下降。但是,國庫部門進一步優化出口退稅流程,切實提高農副產品加工出口企業退稅資金的到賬速度,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緩慢。3.其他因素。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到期、征收或取消利息稅、部分大型企業一次性上交國有資產收入,稅率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財政收入統計口徑調整等。

(四)管理因素1.稅收征管因素。2008-2010年間,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財政收入增速緩慢,部分地方財政通過預收虛增收入形式提高當期財政收入增長。稅收征收水平和管理上的漏洞,以及稅收征收系統是否完善,對稅收征管密度和征收效率帶來較大影響。海關實行的“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模式刺激了進口增值稅的地方繳納。2.既得利益因素。地方政府為保證地方財力的穩定增長和財政支出的需要,通過稅收考核制度,以財政收入與地方政府的政績直接掛鉤的做法,調動征收部門、人員的積極性,鼓勵地方政府加大稅收征管力度。

結論和建議

統計數據顯示,張掖市從2006年開始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一是2008—2010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張掖市GDP(現價)增速由15.83%回落到10.76%,大量的資金通過稅收形式被抽離,相應提高了企業生產成本,企業利潤增幅下降;二是2006—2011年張掖市GDP(現價)年均增長15.18%,較勞動者報酬年均增幅17.22%低2.04個百分點,而來自經濟生產成果的財政收入年均增幅25.91%較勞動者報酬年均增幅高8.69個百分點;三是2011年張掖市從業人員平均工資25985元,分別較甘肅省和全國低6107元和15814元,年均增長13.43%,分別較甘肅省和全國年均增幅低0.13和1.49個百分點,與其財政收入增幅高于后兩者不相符,但與其人均3397.90美元(折合人民幣21358元)GDP的經濟基礎相一致。說明財政收入的高增長能夠惠及公眾,提高勞動者報酬,促使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綜上所述,張掖市財政收入增長超經濟增長既是對國家財稅體制及宏觀調控變化的反映,也是對歷史增長的修正和經濟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反映,存在一個自然調整的過程。因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運用穩鍵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的穩步增長加強薄弱環節的建設,提高工業技術含量,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通過產業升級來提高第二、三產業的創稅能力;充分考慮各項政策的短期與長期效果的綜合平衡,積極引導財政和信貸資金投向,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優化宏觀稅負。

(二)健全財政秩序,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清理規范政府收費項目,加快費改稅,將政府非稅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取消預算外分配。充分發揮財政直接調控作用,有針對性地擴大投資性支出,加大政府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等的公共支出,促進經濟的平穩增長。合理使用稅收調控,適當降低企業稅收負擔,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做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公眾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實惠。

(三)完善稅制,加強稅收征管,保持財政收入適度增長進一步完善稅收體制和加強稅收監管力度,利用即將在全國范圍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有利因素,鼓勵企業投資,增強企業活力,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障;及時調整稅收征收范圍和稅率,加強對各類收費項目的管理和監督;調整進出口稅收政策,鼓勵和發展高新技術,適度降低出口企業稅收負擔。改善稅收結構,按照“寬稅基,低稅率”的原則,落實好支持小微型企業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降低企業稅收成本,保證財政收入的適度增長。

作者:史慶璜董毅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