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對古建筑的保護

時間:2022-07-19 09:36:31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對古建筑的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中對古建筑的保護

摘要:我國廣闊的農村天地里,一些古老建筑不光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中華文化的物質見證,也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品,當前我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開展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給古老的中國農村帶來了歷史巨變,同時這些具有悠久歷史見證的古建筑其生存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提升新農村建設質量,豐富新農村建設內涵,我們不得不深思熟慮探索適合新農村建設和保護古老建筑共同和諧發展并存的可持續道路。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古建筑保護;依法治理;可持續發展

為了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在全國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號召,學校組建了扶貧工作隊,我被派到湖北省麻城市龜山鎮土門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到了這個大別山里的偏遠農村,走訪附近幾個自然村落,感受著這里的鄉土人情,看到了一些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一些認識的誤區,特別是對古建筑保護方面意識淡泊,把新農村建設理解成新村莊建設,置一些在村里原來的古建筑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不顧,過分追求“新”,盲目的拆,遷,建,極少考慮古建筑的保護和傳承,破壞了原有的人文和自然環境,致使現在的新農村,出現了“千村一樣”的現象。

一、新農村建設中對古建筑保護的認識不夠,措施不力,缺乏資金,出現了很多問題

1)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制度、技術不夠健全。我國現存國情是農村古村落的范圍廣,情況差異,保護對象復雜,在新農村建設全面開展的形勢下,現有的文物法律、法規只能適用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對于我國幅員遼闊的農村面積許多未列入保護范圍的古建筑根本沒有具體的規范標準。2)農村古建筑存在著產權不清和用地政策等問題。現在的農村里,有些建筑數代傳承,到了現在由于經濟的發展很多房屋無人住更無人管理,有些房屋分屬幾戶人家,保與拆,修和不修,難以形成統一意見,還有些房屋面臨無人傳承,人去屋空最后自然破損坍塌。目前了解到的用地政策也限制了農民只能拆舊建新,因而在古老的村落里出現了新舊參差不齊的房屋,嚴重破壞了歷史格局和當地文化風貌。3)錯誤理解新農村建設就是新村莊建設,而原有古村落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不聞不顧,盲目追求著“新”,舊必拆原地新建,極少考慮這些傳承了多少代的老房子的保護和歷史傳承,極大破壞了當地的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別是有些古建筑面積大,多的村落,對這些古建筑的認識還停留在如何搞旅游開發,追求經濟價值,重開發利用,輕保護管理,特別是有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古建筑因為開發利用和管理不善遭了嚴重損毀和破壞,極其心痛惋惜。4)保護資金缺乏。有些古村落幾百年了,古建筑數量眾多,維修起來規模大,所需費用高,地方財政警長,用于這方面的經費往往很少或者根本沒有。

二、新農村建設對古建筑保護和搶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全國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與古建筑保護,既是矛盾又是統一

1、新農村建設的正確理解

眾所周知,文化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而我國古建筑中蘊含著中華名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充分發揮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主導和推動作用,加強宣傳力度,防止把新農村建設簡單的認為是農村城市化與舊村現代化。。這樣會造成我們廣大農村像城鎮,村村一個樣的結果,破壞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使得我們千百年來的鄉土文化氣息被改造得蕩然無存。

2、加強法規建設新農村

我國現有的文物保護法規不完全適合現在的鄉土古建筑保護,為了便于各項保護工作的開展,有必要考慮制定適用于鄉土古建筑保護的專門法規和政策,并鼓勵村農民自行定制文化遺產保護的鄉規民約,重點追究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文化遺產破壞、被盜或流失的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確保農村古建筑的文物安全。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之前,要將所在地域的古建筑等納入保護建設中,通過多種渠道爭取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的資金投入,對已破壞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搶救性維護和恢復。

3、探索民居產權和土地置換的新政策

在各地進行新農村建設中,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經驗,要解決民居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的矛盾,建設新區,保護老村是較好的方法,通過將新申請宅基地的農民逐步安排到新村,將老村規劃治理后,采取各種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和運行機制,做到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改善了村民生活。

三、農村建設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文化資源惠及民眾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要有現代文化,更應該有歷史文化。農村各地古建筑風格各異,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氣息,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個性,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它能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巨大動力,新農村建設中要合理、充分利用這些古建筑。有些地方由于認識不到文化遺產的價值,把許多世代傳承、具有藝術價值的古建筑看成新農村建設的負擔,有些地方雖然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也開始有意識地醫用這些文化遺產,但由于缺少文化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醫用的意識,致使不少古建筑在開發中消失了當地特有的特色,當下很多農村里的祠堂,至今還是人們生產、生活、娛樂的重要場所,可以加固修繕成為村里的文化站,村民活動中心。還有一些古建筑可用于商業運作,餐館、旅店等。增建適合當地文化的紀念設施,入古建筑陳列館,興建當地特色的村史館,家史館、族史館以及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陳列館,弘揚本地域獨特的歷史文化風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于古建筑的保護,既是文化意義上的,也是社會意義上的;既是民眾意義上的,也是國家意義上的。我們的政府,民眾和學者,都是新農村建設中古建筑保護的主體角色。這三者能否達成共識,是古建筑保護的關鍵。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政府一貫的行政主張。主導不能沒有主見,我們參與者不能沒有主張。我們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點,堅持全面、協調。可遲勛發展的總戰略指導思想,努力實現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協調發展,讓我們中華文明中最基本的鄉土歷史文化換發新的光彩。

作者:朱力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國維《文物世界》-2006.古建筑保護理念淺析.

[2]嚴曉寬《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試探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護.

[3]王瑞紅《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曲靖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

[4]王飛王龍劉銘武《四川建筑》-2015.新農村建設中的古村、古鎮保護.

[5]羅艷霞《今日科苑》-2010.新農村建設中的古村落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