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案例教學法分析
時間:2022-06-15 10:26:50
導語:高職會計案例教學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當前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社會產業結構也面臨著多樣化調整,導致人才的需求向多樣化以及功能化方向轉變。高職院校作為直接向社會輸入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育機構,具有極強的社會職能以及教育職能。基于此,文章結合會計教學展開分析,以案例教學法的基礎內涵為切入點,結合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問題以及應用策略進行闡述,以期為當前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模式的轉型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案例教學法;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當前在眾多學科領域均有廣泛應用價值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其能夠打破傳統理論教學的禁錮性,同時還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開闊眼界。案例教學法涉及社會以及工作領域的知識體系,因此分析案例教學法的基礎內涵,并研究其在高職會計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方式,不僅是文章論述的重點,也是高職院校發揮自身教學職能的主要研究課題。
1案例教學法的基礎理論內涵
1.1內在含義
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的理論知識平鋪直敘方法有著直觀上的差異,主要是指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的社會發展狀態,探討會計領域在社會中的實用價值以及企業的實際需求,并整合客觀案例,將其作為教學工具,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將課堂教學向實際化以及社會化方向轉型,以促進學生對會計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注重實際,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利用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夠檢驗會計理論的精準性,也可以探究未來會計崗位的實際工作以及發展問題,對于強化學生認識理論知識和實際之間的聯系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1.2實踐基礎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哈佛商學院提出并且倡導落實的新型教育體系。最初這些案例均來源于真實的社會發展情景以及人為事件,將這種方式作為教學工具,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現實主義觀念以及創新觀念。案例教學法在20世紀80年代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視,并且在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的卡內基教學小組在《準備就緒的國家:21世紀的教師》報告書內倡導將案例教學法作為師資培育課程的主要方式。20世紀90年代,案例教學法傳入中國,并發展至今。該種教學方式已經成為大多數技術型學科以及職能性學科的主要教學方法。從應用的實際體系上來看,案例教學法講求主體教學理論以及人本教學思想,案例的講述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以教師為主,而是以師生共同協作為模式,所有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課堂互動性極高,進而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
2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應用限制
2.1師資力量限制
案例教學法盡管具有極強的教學價值,但是在當前國內部分高職院校中,大部分會計教師對于該種教學模式的應用經驗較少,導致應用的效率被大大削減。例如,部分教師往往是建立在互聯網以及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來選擇案例,案例往往不具備代表性,且缺乏指向性,導致學生的實踐以及學習效率下降。與此同時,大部分教學案例往往是由教師以及相關工作者進行編制,因此,編制人員的基礎專業水平決定了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另外,案例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不僅考驗教師自身的基礎知識掌控程度,還考驗教師的案例解析能力以及協調能力。但是,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師以留校就業的學生為主,缺乏教學經驗以及實際經驗,盡管教學能力以及基礎知識掌握水平較高,但是無法真正挖掘案例中的使用價值,導致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形式化。
2.2案例資源限制
當前會計教學中的大部分案例來源于企業的實際會計工作內容,造成案例本身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影響會計工作效率的因素不僅與會計工作者有關,還與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社會環境有關。不同地域、不同政策以及不同的管理模式都將導致案例本身存在一定的差異,能否正確處理這些差異,不僅是對教師的考驗,也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一種挑戰。尤其是當前部分教師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若未能實現精準篩選,則有可能造成誤導的情況發生。
2.3課堂的限制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針對會計課程的設置和規劃不夠科學,往往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課程開展較晚。甚至部分院校對于實踐課程的課時規劃不夠合理,導致學生在掌控基礎理論的同時未能形成實踐認知,同時對于社會未來崗位的實際會計工作需求以及模式的了解不夠充分,導致大部分案例教學往往僅局限于理論解析方面,而與實踐脫節。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地考察和崗位試練,不利于案例價值的體現,無法為學生后期的社會實踐提供幫助。
3如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
3.1合理劃分教學經費,構建教學創新基礎
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創新往往建立在教學基金的基礎上,大部分教學方法創新項目需要專業化的基金鼓勵,以促使教師能夠在進行案例編寫的過程中,可以有豐富的來源渠道和實踐渠道。首先,需要建立專業化的教學研究小組,小組成員以院校的職業教師以及企業會計管理人員為主。因此,院校可以申請專業的教學科研項目開展資金,為會計專業案例教學法的落實提供依據。其次,還需要建立專業的實驗室,根據案例教學的實際模式以及具體解析方法進行針對性研究,結合實驗班的教學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尋找其中的誤區,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以及研究策略。與此同時,還需要結合當前會計教學調整課時,平衡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促使案例教學法有的放矢。
3.2建設共享資源庫
典型性和針對性的案例是提升案例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應用價值的重要依據。因此,針對案例資源來講,不僅要結合教師的實際工作經驗以及社會發展情況提升案例資源的真實性,還需要結合互聯網體系積極獲取多樣化的資源數據,以減少在尋找資源過程中花費的精力及時間,進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案例解析以及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這就需要高校結合校園網構建多方位一體化的資源獲取系統,并與區域內的重點企業對接,實現會計案例的及時性共享。另外,還必須強化教師之間的信息共享力度。由于大部分教師在獨自編排教學案例的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及精力較多,因此,這些教學案例往往會被認為是個人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愿進行信息共享,導致教學方法出現斷層,也會存在片面性的問題。這就要求院校必須提升教師的基礎職業道德素養,加強調研工作的落實質量,進一步完善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使教師和學生均可以在資源平臺上傳案例,并且進行互動討論,進而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共同打造完善的案例教學模式。與此同時,還要及時更新處理案例資源,確保案例的時效性。
3.3實現案例教學流程創新
案例教學法并不只是簡單地進行案例內容講解和問題分析,還需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案例背后的社會現象以及工作重點。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結合實際教學流程進行階段性創新。綜合來講,先需要為學生開展基礎會計教學,掌握基礎知識后,再開始財務會計教學。當學生能夠結合企業的實際發展模式進行財務管理時,再落實成本會計教學。這三個模式是循序漸進的基礎知識積累的過程,能夠為學生認識會計的實際應用奠定階段性基礎。在進行課堂案例討論的過程中,也需要分為不同的步驟。首先,進行前期預習階段,教師將選擇的案例發放給學生,學生結合案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重點框架整理,并對應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財務風險。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積極性、表達能力以及整體能力進行分組,通常來講,班級人數÷5為組別數。分組之后,小組內的學生進行問題討論以及策略分析,分條目整理成總結報告。再次,每個小組選出代表進行班級之間的互動討論,并分析案例的共同點以及方案的差異性。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并且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進行反思和整理。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突出案例特點,并結合案例探究背后的隱藏性問題以及風險防御策略,促使學生能夠通過案例了解客觀的社會現象和工作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挖掘案例教學的實際價值。
3.4提升案例選擇的科學性
首先,確保案例的真實性。要確保案例符合實際情況,同時也要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案例編寫期間要以客觀實際為準,切勿夾雜教師以及編寫人員的主觀想法,要為學生展現真實的工作環境以及生活情景。其次,要確保案例的啟迪性。案例要具有挖掘價值,同時教師在進行案例講解時,要利用多角度進行問題引導,并且要強化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前期預習階段,學生要具備基礎的思考方向以及優化方案的能力。再次,確保案例具有針對性。不僅要針對會計專業的實際教學需求,還要針對每一堂課的實際教學內容進行選擇。盡量展現案例的各項條件,確保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思考空間。最后,案例還需要具備參與性。在講解過程中要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討論和互動,以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使課堂具有活力,同時還能針對性地解決每一個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這才是案例教學法價值發揮最大化的主要形式。
4結束語
利用案例教學法來優化高職會計教學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各高職院校應該合理規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課時,為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提供平臺,強化案例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構建信息交互渠道,實現資源共享。同時,教師也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以使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學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并能夠針對性地解決社會以及企業的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吳小紅.高職管理會計教學中如何應用案例教學法[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6):96-98.
[2]杜丹.案例教學法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高職學報,2018,7(4):132-133.
作者:肖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