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探究
時間:2022-03-02 11:32:11
導語: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當前高校的外語教學目標來看,日語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已經轉為了全方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其中文化理解和人文素養這兩大方面可以說是日語教學方面的新內涵以及重要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促進日語教學改革,還需在明確跨文化交際內容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校日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差異
為促進中日兩國友好合作與交流,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紛紛開設了日語課程。但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學生能力的不斷改善仍面臨一定困難以及現實阻礙。對此,就需要高校在日語教學中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在充分掌握我國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掌握日語學習重點,實現對日語的靈活應用,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從字面意思來看,該項能力就是指本民族語言和非本民族語言在交流過程中的一些能力和要求。文化差異并非只是語言間的差異,還包含文化背景等多個方面。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在大眾日常交流當中,在具備相應語言應用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掌握對方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語言特色、風俗習慣等,這樣才可以實現更好地交流,確保交流溝通順利進行。
二、基本內容
(一)尊重對方,能夠積極應對。在交際過程中,保持公平、平等、公正,把相互之間的尊重作為互動和交際的基礎。中日兩國存在較大的地域文化差異,因此語言方面也就會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在實際交流中需全面了解和掌握對方的語言特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強化交際效果。(二)深入了解對方本質特點。跨文化交際的關鍵在于充分了解對方,因此日語學習中需了解對方的風土人情、自然環境、語言特點、民俗習慣等,進而在實際交際中將其充分融入進去。同時還需積極學習和把握對方的先進文化內涵,明確交際對象的本質所在,在友好交流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三)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移情能力。在活動的參與中,還需具備良好的環境應變力和適應力。對此就需要具有活躍的思想和敏捷的思維來支撐。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自己在交際中更好地面對各種狀況和問題。移情能力則是指在交際中,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為基礎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和處理問題,這與一個人的綜合素養高低有很大關系。移情能力高的人往往更加通情達理,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相反,移情能力低的人思維往往會受到相應的限制,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在交際過程中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入手考慮問題。所以在培養過程中,教師還需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四)多應用描述性語言。跨文化交際本身就存在很大困難,所以在交流過程中,一旦遇到對方語言表達不清晰或者意思不明確的情況時,不能盲目進行判斷或者作出肯定性回答,防止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給雙方帶來不好的印象。對此,在實際交流中,應該多使用試探性的口吻和推測的語氣,以描述性語言為主,使對方能夠完全明白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五)積極開展輪換交際。在跨文化交際當中,雙方還需加強配合。在一方表達自己想法的過程中,另一方需始終保持安靜,積極傾聽,必要的時候做好記錄。同時應用輪換交際的形式,使雙方都能夠有機會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由此保持雙邊關系的穩定發展。該方式也是跨文化交際實現的主要因素。(六)具備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在交際當中,受到民族、地域、文化的差異影響,彼此出現交流意外也是極為常見的。但只要發生往往會出現一些尷尬的局面,這時就需要雙方及時采取相應方式緩和、打破尷尬的局面,促使交流能夠正常進行。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則需要交流雙方必須具備處理應急突發狀況的能力。
三、培養措施
(一)教學模式改革。第一,注重對文化語言環境的構建。在日常教學中,應從教學的各個階段著手,將日本語言文化的具體教學內容合理融入進去。例如,把日本的情感文化以及花道、茶道等生活文化通過合理選擇之后添加進去,使學生掌握更多日本文化知識。在提升日語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強化日語交流能力,給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第二,及時轉變功利性的日語教學思想。對于當前高校功利性的日語教學認知,必須充分明確日語教學的立體化目標,包含理論基礎、語言交際、文化情感和社會參與四個主要方面。這種立體化目標的設置能夠有效提升教師對教學改革的關注度,注重素質能力提升,加大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進一步強化。(二)優化語言交際空間。第一,應組織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類似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依照自身情況,開辦日漫展、茶道與花道展、日語情景劇等,使學生從中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及風俗。同時還可以在活動中設置相應的互動環節[1],讓學生應用日語交流溝通,以提升其交流水平,并加深對日本文化的印象。第二,合理選擇相關的教學內容。除了日常教學中的教材,教師還可以應用一些和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下開展現代化教學,使學生從中更加清晰地認識日本文化。還可以直接通過案例教學與情境引用,使日語交際走進課堂,提升學生交際能力[1]。第三,注重實踐。只有擁有更多機會才能讓學生能“走出去”學習,即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走進日企,感受其文化氛圍。或者組織一些其他活動,使其在校外活動的促進下,實現對自身理論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和充實,詳細掌握各環境下的語言應用標準,明確各個領域當中的專有知識。第四,引導學生培養自我實踐能力。比如,將一些歷史書籍或者影視劇作品作為引導,在潛移默化下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三)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作為重要的知識傳授者,只有當自身該項交際意識與能力得到增強時,才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知識補充與完善,給學生傳授更多交際技巧。對此,教師團隊建設最關鍵的點就在于此,應不斷進行提升和培養。一是跨文化能力必須建立在正確認識本國與他國文化的前提下,不能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即過于關注日語教學,而忽略了中國文化學習。因此需對雙語文化加大挖掘和借鑒工作,通過了解才能進一步拓展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二是主動更新知識,鼓勵大家不斷接觸,并以此來收獲最新的文化,不斷增加自身在交際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和技能。三是應重新認識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地位,加強互動與反思,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督促者,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強化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學校角度來看,應該全面構建起系統化的教師培訓體系。一是可以通過案例學習、專家講座、出國深造、日企見習等方式強化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二是將外教作為核心,配合本校的日語教師構建起專項小組,在立項模式下實現教學方案設計、完善、分享、反思、交流,加強組內各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強化主動意識。校方還應在考核評價體系中加大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察,以其交際意識和技能為重點,定期檢測教學水平。由于專業教師隊伍的構建需經歷系統化整合,所以學校方面還應通過優化制度、增加資金投入等給予充分關注與支持。(四)優化日語教材。對于日語教材來說,在選擇時應注重基本的真實性、多樣性、語境化,同時還要注重理論內容和練習的編排設計,應選擇現實生活當中經常使用且比較真實的材料。不管是講解文法還是課文內容,都應該盡可能以現實生活的真實語言文化材料為基礎。所有語言內容與文化內容都要實現充分結合,使語言的具體教學內容和系統性文化知識可以融合在一起。比如:基礎教材可以將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日本飲食、花道、茶道等這類比較淺顯易懂的文化上;高階教材可以給學生展示日本文化、歐美文化、中國文化等不同文化的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不通過真實材料使學生深切領會各國家之間的文化意識差異。這種教材選擇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從淺入深、在真實語境下掌握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內容,進一步形成良好意識,提升交際能力,加強教學體驗和反思,實現課堂教學上的充分互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日交流日漸頻繁的背景下,日語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語法、單詞和語言等理論性教學,其目標開始轉為對綜合性專業素質的培養。該項能力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核心目的在于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豐富學生見聞。同時,還需要正確認識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學生在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歷史、文化、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同時滲透一些風俗習慣、節日傳統、飲食作息等,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最終靈活應對各種交際。
參考文獻:
[1]方嫄.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12):97-99.
作者:趙揮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