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高校教育現狀與建議
時間:2022-12-22 02:51:21
導語:“互聯網+”高校教育現狀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已經促進了行業的轉型升級,尤其是在信息時代與行業之間的發展形成多元化,進一步在行業之間擴大影響力。“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教育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但當前“互聯網+”高校教育發展仍然受到機制、體制的限制和約束,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高校在發展教育過程中給予一定的重視,不斷創新“互聯網+”高校教育模式,提高互聯網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能力。
“互聯網+”高校教育,用創新的思維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培養,充分應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實現高校與網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深度的結合,建立高校教育培訓體系,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構建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高校教育平臺,加快高校教育課程的公開性教育,對進一步促進高校教育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互聯網+”高校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對策建議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互聯網+”高校教育的現狀
(一)“互聯網+”與高校教育融合度低。“互聯網+”技術在高校中的應用情況不僅受到限制,且由于網絡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部分高校教師的操作水平有限,在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中,應用“互聯網+”與高校教育的跨界融合,在當前高校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實質性沒有改變的前提下,“互聯網+”高校教育的創新理念沒有形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尋求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平衡支點還沒有穩定,高校教育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互聯網+”與高校教育融合度低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二)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有限。高校不斷地通過擴招的方式獲取人才,并將高等教育推到大眾發展的階段,在互聯網迅速發展進步的同時,大批量的技術人才涌現,但仍然存在著科技教育的局限性。如“互聯網+”技術使得高校絕大多數的精品課程資源能夠通過網絡課程,實現課程的共享,但是部分傳統課程的講授方式仍然無法實現高校之間跨專業、跨學科的資源共享,且絕大多數教學資源均沒有得到真正的網絡共享。這不僅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同時也造成了教學創新發展的步伐受限,緩慢的創新發展能力極大地制約了“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教育的融合。(三)監管機制不健全。各大高校紛紛利用“互聯網+”高校教育模式,采取慕課的方式,并且鼓勵各大著名高校加盟慕課平臺,紛紛提供特色化的教育課程,但是其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開放,學生能夠獲得的課程資源有限,整個課程平臺無法真正得到學生的學習認可,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當前的目標和大綱的要求不夠明確,管理考核學校的管理機構給予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不高,造成當前“互聯網+”高校教育雖然前景良好,但是高校教育的資源浪費嚴重,教育資源的整合能力較弱。
二、“互聯網+”高校教育的建議
(一)轉變高校教育的思想觀念。轉變傳統的高校教育觀念,用創新的思維方式實現高校教育與互聯網技術的充分融合,跨界融合。在不斷強化高校應用互聯網技術能力的同時,將傳統的教學理念、模式、方法向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擴展,應用“互聯網+”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技術與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借助多媒體的網絡終端形式,開展各大高校開放式的網絡教育課程,實現學校跨平臺、跨專業之間的在線課程學習考核,綜合評價。如清華大學公開課通過互聯網平臺展現給來自各地區的學生,讓學生實現跨學科、跨區域、跨時間的學習與交流,并在整個課程的學習中,優化課程改進、課程學習以及平臺開放性,促進“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教育的充分融合發展,奠定未來網絡高校教育模式的快速進步與發展。(二)突出個性化教學,體現因材施教。應用大數據平臺的技術分析結果,針對學生的個性、學習、愛好、興趣和專業素養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自我的學習優勢和劣勢,以及職業規劃,選擇合適的平臺進行學習,并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選課的科學性發展,實現“互聯網+”技術的高效應用,對學生進一步強化因材施教的方法。另外,為高校更好地輸送社會所需的人才,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各類型的科技人才、復合型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因此,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整合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指導學生和高校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因材施教,以更高的效率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發展個性化人才。
三、結論
“互聯網+”高校教育不僅融合了高新技術產業特征,而且各種信息技術相互借鑒,共同促進了高校教育的發展。突出高校個性化教學模式特征十分關鍵,未來社會發展必然高度依賴網絡,以網絡平臺促進各學科教育的互動,集成教育資源,整合教學成果,繼而指導高校應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促進網絡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互聯網+”高校教育主要源于跨時間、跨地域環境的特征,可以為各類學生提供可靠的教育資源,并且保證學生及時地借助網絡平臺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陳麗,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
[2]周逸.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12).
作者:張瑞霞 賈智偉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