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探討
時間:2022-09-20 11:06:23
導語: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素質教育推行時代背景之下,地籍測量工作要符合時展潮流,則需要從課程教學改革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以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為主要出發點,重在探討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
關鍵詞:教學改革;工程測量技術;地籍測量學
前言:“地籍測量學”課程是高校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主要課程,具有技術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綜合特征,“地籍測量學”以土地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土地及其附著物的質量、成分、位置等信息,并通過現代遙感技術、測量技術、數據圖集的方式為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和科學依據。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土地的需求量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新的時展形勢下,土地管理工作將逐漸朝著規范化、科學化和數據化的方向發展,在這種現實情況之下,地籍測量的理論內容、實踐方式也應不斷與時俱進,迎合時展的潮流,加快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方案。因此,采取何種途徑實現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成效的最大化,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教學改革是貫徹和落實高職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素質教育推行下高校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1]。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作為高校理工科教育體系的重要教育內容,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已初見成效,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的部分弊端也逐漸暴露,成為制約“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目標、內容、教學模式、方式和實踐環節五方面,教學目標缺乏一定的針對性,難以積極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模式和方式單一,同時實踐環節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難以實現“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大化[2]。與此同時,我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完成,為“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地籍管理成果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改革的進程,在我國土地調查發展的新形勢之下,“地籍測量學”要加強課程教學改革,為我國土地調查事業的發展提供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加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教育方案,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內容的推行與實施,有利于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環環相扣,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強化其地籍測量的實踐能力,實現“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由此可見,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對我國社會發展、學生個人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改革之路迫在眉睫。
二、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
(一)教學目標轉變。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快教學目標的轉變,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奠定重要的思想理念基礎。在“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化、人性化和合理化并存的課程教學方案,為學生地籍測量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教育指導規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作為“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形成以生為本的課程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地籍測量學”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要實現觀念的良性轉變,實現面向專業到面向市場的理念轉變,實現以理論為主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觀念轉變,保證當前教學目標符合地籍測量的發展現狀,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與水平。(二)教學內容體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科學配置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結構,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精細化的教學資源,進而實現課程教學改革成果最大化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有效聯系,將地籍測量與地形測量、控制測量、數字測量、工程測量等基礎性課程相結合,構建完整的地籍測量網絡體系,為學生地籍測量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知識脈絡。同時,“地籍測量學”課程以土地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土地及其附著物的質量、成分、位置等信息,并通過現代遙感技術、測量技術、數據圖集的方式為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和科學依據,因此,教材的內容要具有現勢性,能夠準確反映當前測量技術的最新成果,并且將傳統測量技術與現代測量技術緊密集合,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內涵。(三)課堂教學改革。加強課堂教學體系改革,構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科學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學生而言,其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學重點逐步偏向地籍調查與建庫的相關內容中。第一,教師要對地籍的概念進行著重講解;第二,調查部分,教師要對權屬調查、利用現狀調查、條件調查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化理解;第三,測量部分,對于地籍控制測量要著重講解其技術指標及特點,而在界址點測量方面要重點講解影響其精準度的相關因素,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第四,繪制量算部分,要對所繪制區域的情況特點全面地把握,并通過實例講解面積的計算方法;第五,建庫部分,以CIS為途徑實現信息化管理的多元化應用[3]。同時,要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更為直觀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四)實踐教學環節。重視教學實踐環節對“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推動作用,加強地籍測量理論與實踐環節的緊密聯系,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廣闊的教學發展空間,構建有效課堂,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地籍測量學”課程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培養模式之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要明確“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目標,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實踐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地籍測量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優化配置實踐方案,構建以生產實習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反饋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提高學生實踐工作的完成效率。(五)課程考核機制。創建多元化的課程考核評估機制,為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教育決策依據,進一步提高“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傳統課程考核評估機制以分數為學生各項能力評估的關鍵性指標,將試卷考試的方式作為考核評估機制的主要途徑,但是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之下,這種傳統化的考核方式難以適應當前高校學生綜合發展的新形勢,因此,要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原則,逐步擴大課程考核機制的內容,將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納入考核范疇之內,同時,要創新考核方式,注重理論知識考核和實踐技能考核并行,理論知識考核可以通過筆試考試和口試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系統化的評估,實現“地籍測量學”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綜上所述,當前社會的發展速度越發迅猛,教育的改革浪潮也在新時期環境下擁有了更為強勁的動力。當代高校更加傾向于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人才的培育,故此,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體系的實踐改革亦成為新教育環境下的大勢所趨。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應當遵循框架思維,通過教學內容體系的轉變,整合課堂教學改革,并作用于實踐教學環境,轉變課堂考核機制,以此不斷促使“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更加符合新課改教學訴求。
作者:楊李 單位: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小春,彭志良,金國鋼.推進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改革的幾點做法[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1):70-76.
[2]張紅娟,朱增峰,祝文華.獨立學院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5,(12):226-227.
[3]歐龍.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2+1”人才培養模式下“地籍測量”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全球定位系統,2016,(0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