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與會計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09 11:14:17
導語:“一帶一路”倡議與會計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會計教育呈現國際化趨勢,會計人才隊伍的培養是會計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高校要契合經濟發展需求,在人才供給上調整會計人才教育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會計教育應依托我國璀璨的文化,有效協同國際化和中國化,注重智商、情商和靈商教育,培養國際化創新型高素質復合型會計人才,在國際會計教育中體現中國元素。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會計教育;國際化
會計作為通用商業語言,依托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會計人才需求質量不斷提升,會計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耙粠б宦贰背h是一種新型的全球化,是推動國際會計教育的契機?!耙粠б宦贰背h的推進,有利于加強沿線國家溝通,推動沿線國家合作,從而推動大范圍、高水平、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滲透,便于多學科交叉融合。“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高等會計教育,應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需求,在人才供給上調整會計人才教育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基礎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讓中國會計教育走向世界,并且在國際會計教育中體現中國元素。
一、會計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在國外,“教育”一詞來源于拉丁語“educare”,有“引出”之意,即教育者引導出蘊含在人身上的潛能,轉變為現實的素養和能力。在國內,甲骨文中有關于“教”字和“育”字最早的記錄。《說文解字》解釋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有教導、指點、教化之意,“育”有培養、教育、成長之意。鑒于人們的哲學觀、價值觀及邏輯方法的差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時期、不同利益集團的人們對教育持有不同的觀點。而會計教育是一個傳授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養具有會計做人理念、會計做事準則和會計創新能力的會計人才的過程,核心是會計教育理念。會計教育國際化,就是為了促進會計人才的國際流動,減少國際差異,培養具有職業勝任能力、職業價值觀和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會計準則、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國際化會計人才。經濟全球化導致各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國際趨同,促使會計職業全球化,主要體現為會計教育的趨同。
二、“一帶一路”倡議是會計教育國際化的新契機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會計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海外學習和實踐經歷不夠;雖然具備基本的商科和人文社科知識,但是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方面存在欠缺;創新能力欠缺等?!耙粠б宦贰背h的縱深推進為破解這些問題提供了必要條件,是會計教育國際化的新契機,能大幅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會計是市場經濟實現商業信息溝通最有效的渠道,“一帶一路”經濟和會計行業發展潛力巨大,迫切需要會計行業以國際先進理念、標準和方法來服務國家建設。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企業海外投融資規模和海外并購交易量必將提升,必將為會計教育實踐提供豐富的平臺,會計教育應該把握這一發展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耙粠б宦贰背h啟動了會計教育合作交流的新平臺。面對國際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中國應該抓住此契機,創新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首先,“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地域廣闊,橫跨三大洲,覆蓋56個國家,應弱化沿線國家差異和分歧,促進會計準則趨同,實現會計語言相通。其次,強化宣傳推廣,發揮民間學術團體作用,促進會計人才培養。依托我國歷史悠久的優秀民族文化,通過論壇、培訓等形式,加強會計教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驗實訓等方面的溝通,開展會計教育領域合作。最后,建設綜合信息平臺,培養復合型國際化會計人才,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果。
三、高等會計教育國際化的實施路徑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縱深推進,占世界經濟總量70%以上的泛亞歐經濟共同體形成,將形成以中國為主導的經濟新格局。會計人才的培養應契合時代的發展,建設通曉國際會計規則、具有跨文化素養的會計人才隊伍。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應依托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效協同國際化和本土化,注重智商、情商和靈商教育,培養創新型高素質復合型會計人才,在國際會計教育中體現中國元素。(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流,跨國公司的資本管理、風險控制等需要國際化創新型會計人才,高校應培養通曉國際會計規則、熟悉國際語境、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素養的創新型會計人才。當然,專業素養、研究素養、批判思維和個人素養、數字信息素養等也是必需的,以增強會計專業人才的實戰能力。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根據心理學研究,每位學生的大腦結構和功能中,都潛藏著大量創新潛能。創新素質是人在先天遺傳基礎上,受后天環境的影響和教育而獲得的創新必需的基本心理品質與特征,包含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創造性思維即發散性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多結構、多側面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核心特征是新穎性和獨創性。創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組合,是人在創新時體現的精神風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的研究,人的成就大小主要取決于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因素。教師要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心、執著而嚴謹的學風以及百折不撓的精神。(二)優化課程體系設置。高等會計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要契合經濟及社會發展現狀,結合會計文化,將國際化元素滲透到會計人才培養中,融入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課程體系設置應推陳出新,體現專業化、體系化、國際化,需與時俱進,強調國際視野,與中國命運相連,體現中國會計理念和中國范式。教材的建設與選用宜中西交融,注重會計理論的創新及實際問題的解決,借鑒國外會計原版教材的成功模式,吸收跨國視角元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養是第一位也是最根本的任務。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體現必要的專業技能,還有相關學科知識,摒棄狹窄、散亂、僅關注職業考試的課程設置。美國高校會計課程體系的設置是通識教育先行,有的大學甚至不設商科,有的大學會計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環境下,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應確定國際化理念,改革教材,使教材包含先進知識和有用的信息流。(三)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球化、高科技以及快速變化的商業模式,需要會計教育新范式。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教學效果。現代會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以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提升為中心,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隨著“云計算”“互聯網+”的到來,大數據時代獲取知識的渠道發生改變,教學模式亟待改革,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作為知識學習的指導者和領跑人的教師,應該潛心研究教育心理學理論,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多樣化教學手段。如引入“微課”教學模式,以新興的情景化在線視頻課程形式,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滿足數字時代的需求。(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會計教育水平的提高,依賴于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師資創造一流的教育業績。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從師資隊伍構成看,名校整體上優于一般院校,大城市優于小城市和偏遠地區。要培養兼具會計核算能力、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綜合管理決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國際化會計人才,需要實力雄厚、結構合理、富有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的師資隊伍。經濟全球化推動教育國際化,相應地也要求師資隊伍國際化。高校教師既要傳道、授業、解惑,扮演知識傳播者角色,又要從事科學研究,同時還要“產教融合”深入企業鍛煉。應加強高校教師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項目合作、訪學、合作辦學、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來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五)實施多元化“協同育人”戰略。實現會計教育國際化,需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完善,實施多元化“協同育人”戰略。首先,促進國際化與中國化的協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會計教育國際化成為世界各國會計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借鑒”“協調”“融合”等提法已成為會計教育國際化的主流意識。會計教育國際化與中國化的有效協同,體現在會計教育理念、會計培養模式、會計課程設置、會計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協調,同時積極推動創新。其次,實現規范與創新的協同。會計教育創新是應會計環境變化的要求,在會計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培養模式、培養機制、教育內容、教育技術手段上的創新。規范是創新的基礎,會計教育創新是對教育規范的豐富和發展。國際會計教育在增進世界各國會計教育趨同性和可比性基礎上,減少了各國會計教育的差異,同時不斷尋求會計教育的升華。最后,加強專業素質與綜合素質的協同。會計教育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會計環境日趨復雜,人才需求質量越來越高,需要既掌握會計理論,又能解決復雜國際化會計實踐問題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作者:彭金道 王桂花 單位:銅陵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開田,胡曉明.高素養會計人才的素質與能力結構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7(9):57-59.
[2]于玉林.會計國際化:不是會計去中國化而是強中國化[J].國際商務財會,2016(1):70-77.
[3]吳艾莉,王開田.“一帶一路”戰略與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取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6(22):54-56.
[4]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4):20-25.
[5]馬玉珍.中國高等會計教育國際化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2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