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探究
時間:2022-04-17 02:59:10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探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被確定為國家層面的教育戰(zhàn)略。高校思政工作必須緊緊圍繞這一核心,構建起有效的“三全”育人體系。通過剖析“立德樹人”思想的精神內(nèi)涵,論述“立德樹人”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從而提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具體路徑,如發(fā)揮思政課程主體作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全員育人體系,健全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等,為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思路上的借鑒。
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由此可見,“立德樹人”思想是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主要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必須緊緊圍繞這一根本任務,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德育成效。本文通過梳理“立德樹人”思想的發(fā)展脈絡、“立德樹人”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提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具體舉措,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思路上的借鑒。
1“立德樹人”思想的精神內(nèi)涵
1.1“立德樹人”是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的承繼和發(fā)展。中國古代德育最早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并在歷史發(fā)展中不斷繼承和完善。根據(jù)《尚書•舜典》記載,虞時就設有專門人員對民眾進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西周時期開始提出進一步尋求和探究如何才能獲得“德”的途徑問題,并認識到“德”是需要培育的,“育”是“德”實現(xiàn)的保證。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儒家把修己、養(yǎng)身看作是立身處世、實現(xiàn)人的價值的根本。古代德育一直注重教人德行和智慧,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立德樹人”專注人的培養(yǎng),其“德”主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與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如出一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個人價值準則、社會價值取向、國家價值目標與儒家講求“修齊治平”不謀而合。因此,“立德樹人”思想不僅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更是對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的承繼和發(fā)展。1.2關于“立德樹人”思想的論述。2014年5月4日,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014年12月29日,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質(zh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全過程。”關于“立德樹人”思想的系列論述,從個人的德到國家的德、從人才培養(yǎng)導向到育人體系構建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闡釋,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2“立德樹人”思想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2.1“立德樹人”是新時期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當前,網(wǎng)絡逐漸占據(jù)大學生的生活,各種不良思潮通過新媒體、視聽節(jié)目傳導給學生,侵蝕著他們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另外,過度娛樂化的綜藝節(jié)目、不良導向的影視節(jié)目,都對青年人的三觀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為了引導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家國情懷,做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工作必須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立德樹人”思想構建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猶如一張牢不可破的防護網(wǎng),全力為大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使他們的思想免受社會多元意識形態(tài)的腐蝕。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辦的是社會主義大學,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人才,因此,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思想,是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2.2“立德樹人”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互為促進。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大時指出:“廣大青年要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如何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通過思政理論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來開展,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而“立德樹人”思想更像是一種方法論,其“德”,不僅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融入更多元素。另外,“立德樹人”包蘊的“三全”育人體系,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資源上的集聚。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立德樹人”思想的題中之意,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2.3“立德樹人”是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回歸的必由之路。當今在校大學生普遍為95后,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嬌生慣養(yǎng),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意識和責任感。在大學,他們會顯得比較獨立、個性,思想前衛(wèi),但同時又不太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對他人缺乏同情心,不關心社會發(fā)展。甚至有極少數(shù)人內(nèi)心封閉、冷漠,遇到問題消極、逃避,采用極端的方式報復他人,報復社會。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對此現(xiàn)象進行研究,并呼吁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回歸。而“立德樹人”思想,其“德”涵蓋了“禮義廉恥”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人文情操,塑造他們的家國情懷,使他們成長為有責任、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這正是德育的目的———使人回歸理性,明悟事理,成為一個有“情”的人。因此,貫徹“立德樹人”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引導大學生人文精神回歸的必由之路。
3高校思政教育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路徑探究
3.1發(fā)揮思政課程主體作用,激發(fā)思政教師隊伍主動性。目前,思政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必須以更大的精力、更有效的舉措加強建設,使其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yōu)質(zhì)課程。首先,要及時將精神、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及“四個意識”等納入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nèi)容。當前,受國際風云變幻和復雜政治氣候的影響,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雜音”“噪音”時有出現(xiàn),難免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負面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關注時事動態(tài),堅定政治導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抵制錯誤思潮。其次,要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教學實效性和吸引力。要以教學觀念轉(zhuǎn)變?yōu)橄葘В喂虡淞ⅰ耙詫W生為本”的理念,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如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任務驅(qū)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枯燥的政治理論模塊化、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要將“理實一體”理念引入思政理論課。高校應提高實踐環(huán)節(jié)在思政課中的比例,通過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暑期社會調(diào)研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革命精神、社會主義新征程,并自覺提升學生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最后,思政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fā)思政教師隊伍的主動性,例如,高校應該在職稱評聘、培訓交流、科研環(huán)境、績效薪酬等方面向思政教師傾斜,激勵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思政教學中,擔當好大學生“思想守門人”的角色。3.2構建“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網(wǎng)絡思政”全方位教育體系。第二課堂活動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深刻認識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等在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應整合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網(wǎng)絡思政教育等各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主題一以貫之,不斷加以強化。主題教育是思政理論課的輔助手段,社會實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互聯(lián)網(wǎng)+”思政是思政教育的新趨勢,三者缺一不可。其次,高校要創(chuàng)新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增強其趣味性、知識性。比如,高校可以通過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手抄報、“中國夢”主題微電影、“時代新人”演講賽等,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自主領悟,從而提升政治理論水平。再次,高校要加強思政教育活動的宣傳力度。高校應充分利用門戶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等對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對于一些大型活動,要主動聯(lián)系新聞媒體進行采訪、報道,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在社會上營造“關注思政教育”的濃厚氛圍。最后,高校應從思政活動中凝聚特色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標志,高尚的文化可以引導人、感染人,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應加大對思政精品項目的包裝力度,對于院系成熟的思政品牌活動,要積極支持其申報省級、國家級思政精品項目。這些精品思政項目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對于貫徹“立德樹人”思想具有促進意義。3.3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全員育人體系。高校應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作用,建立教育機制互聯(lián)、教育功能互補、教育力量互動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合力,在全員育人中落實“立德樹人”思想。學校與家庭緊密配合,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調(diào)動各自力量,整體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是育人合力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首先,高校要加強與家庭的配合,學校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大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及時向家長通報學生在校表現(xiàn)情況,使家長增進對學生思想狀況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學校做好思政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嘗試建立“家庭觀察員”制度,定期邀請“家庭觀察員”來校走訪或參加座談會,增進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其次,高校要加強與社會的緊密配合,學校要主動、廣泛地加強與社會有關部門的聯(lián)系與合作,共同解決好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就業(yè)市場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校園周邊環(huán)境治理等實際問題。同時,高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藝術、科技、社會實踐等活動。3.4健全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立德樹人”思想的貫徹落實,最終還要回歸到育人效果上。當前,高校德育評價體系并不完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客觀的評判體系,這不利于檢驗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高校應健全關于德育成績的規(guī)章制度,借助軟件公司開發(fā)德育成績管理系統(tǒng),通過政治理論測試、志愿者活動的參與度評估、思政系列活動的參與效果評估等給學生評德育分,并及時將分數(shù)錄入系統(tǒng)。另外,為了引導學生重視德育成績,可將德育成績與評優(yōu)評先、畢業(yè)資格掛鉤,并為每個學生建立德育檔案,以便在他們畢業(yè)時供用人單位參考。通過以上措施,高校可以建立起完備、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使育人成效得以持續(xù)反饋,從而及時調(diào)整思政教育形式、手段,保障“立德樹人”思想真正落到實處。3.5加強基層黨支部對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黨的要求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由此可見,高校基層黨組織對院系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應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保障和政治引領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對院系思政工作的領導力度,確保“立德樹人”思想在院系真正下沉。具體來說,高校可以通過院系黨支部書記定期給學生上黨課、黨支部書記接待日等強化支部書記對思政教育的引領;通過宣傳黨員優(yōu)秀事跡、評選先進人物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通過建立黨員活動室、馬克思主義書屋、黨員教育基地等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陣地,營造濃厚的思政育人氛圍。通過以上舉措,高校基層黨組織可以在院系思政教育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從而使“立德樹人”思想具體化,在廣大學生中真正落實下來。英國教育學家懷特海曾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立德樹人”思想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培育社會主義人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貫徹“立德樹人”思想,應強化政治導向,注重人本理念和教育規(guī)律。高校思政工作如何貫徹“立德樹人”思想,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理論課題,要不斷結合新的理論研究、學生的新需求、教育的新模式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本文的研究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的借鑒,期待有更多的高校領導、專家學者加入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為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更多新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旭炎.立德樹人實踐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蘇國紅,李衛(wèi)華,吳超.“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及其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3).
[3]李慕堂.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強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社科縱橫,2018(2).
[4]李曼玉,武星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落實問題芻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4).
[5]于向東.聚焦立德樹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紅旗文稿,2018(6).
[6]張宇華.立德樹人視野下構建高校思政工作新格局[J].改革與開放,2018(6).
作者:王杰昌 吳昊 單位:1.山西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2.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