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系對醫學教育的影響分析

時間:2022-04-07 04:37:28

導語:醫患關系對醫學教育的影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患關系對醫學教育的影響分析

一、當今醫患關系醫學教育影響

(一)醫患關系影響醫學院校生源質量

醫學生生源質量下降,大部分研究歸因為高校持續擴招,尤其是一些地方醫學院校依靠擴招維持生存和發展,少數醫學院校招生門檻越來越低所致。然而由于醫患關系緊張所致的醫學生生源質量下降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醫學專業本科學制5年,比其他專業多1年,學業相對繁重,而執業環境日益惡化,緊張的醫患關系使得醫學生執業和發展前景不樂觀,學生產生畏懼學醫心理,進而選擇放棄學醫。馮希平曾對上海幾大醫學院學生做過一項“職業認同度”調查,發現近年來,在高考志愿填報時,優秀中學生第一志愿報醫學專業的并不多,因為醫學生對“未來的醫學生涯”大都表示擔憂,尤其在接觸臨床的實習階段,學生對未來醫生職業認同度達到最低點。新聞媒體對社會上殺醫、傷醫事件和醫療糾紛不客觀的報道渲染,使得這種畏懼心理通過互聯網廣泛蔓延傳播。醫患關系惡化,影響到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報考醫學專業。醫學教育歷來為精英教育,卻偏離了優秀生源的首選。生源質量下降,導致培養質量滑坡,部分醫學生無法完成臨床診療工作,引起患者不滿,成為加劇醫患關系惡化的隱患。這對醫學教育、明日醫生培養、和諧醫患關系構建和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二)醫患關系惡化凸顯醫學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亟需改革

建國初期,教學計劃貫徹技術培養與政治思想教育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基礎知識與專業培養相結合、教師啟發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增加專業課和實時數比重。這種重視醫學科學知識傳授而忽視人文教育的教學模式,短期內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實用型醫療衛生人才,改變了建國初期嚴重的缺醫少藥的狀況,形成了患者對醫生專業技術高度依賴和信任的權威型醫患關系,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療、教學和科研。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和要求日益增長,重科學輕人文,專業能力與人文精神分離的弊端日益凸顯,缺少人文關懷“技術至上”的“冰冷”的醫學嚴重傷害了患者感情,使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市場經濟體制下,少數醫生在職業道德與作為社會人和經濟人的利益追求行為之間產生失衡和沖突,醫德醫風偏離道德規范,致使當今醫德醫風備受詬病,與醫學教育中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教育薄弱不無關系,凸顯了受前蘇聯重科學輕人文教學模式影響的課程設置已不能適應時展,亟需改革。

(三)醫患關系影響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質量

當今不樂觀的執業環境,嚴重影響到醫院日常診療活動,使醫院面臨前所未有之醫療壓力,醫療安全視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臨床教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得不讓位于醫療安全,使醫院和臨床教師從主觀上形成重臨床輕教學的思想。醫學生不具備執業醫師資格,其臨床見習或實習的診療行為均有“非法行醫“之嫌,2008年衛生部和教育部印發《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中規定實習醫師在操作過程中發生的醫療責任由帶教教師承擔,進一步加重了臨床教師心理壓力,許多診療活動為避免出現醫患糾紛而寧可親自操作,也不給學生操作鍛煉的機會。患者無限放大就醫隱私權、知情同意權等拒絕醫學生為其從事基本診療操作,醫學生臨床技能培訓質量從客觀上得不到有效保障。醫學生培養質量滑坡使其臨床執業能力受到用人單位質疑,致使用人單位對醫學生學歷要求盲目趨高,導致醫學生考研人數居高不下。在考研和就業雙重壓力下,實習醫師不能全身心投入臨床實習,反過來影響到臨床實習和技能培訓質量,形成制約醫學人才培養的惡性循環。

二、改善醫患關系,保障醫學教育質量的思考

(一)重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革

注重醫學課程教育改革,提高醫患溝通、醫學人文、醫療法律法規以及轉化醫學等通識課程在醫學教育總課程中的比例,積極探索通識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目前歐美國家人文社會醫學課程占總課程20%左右,而我國僅為8%左右。人文社會醫學等通識課程教育不足,很容易在醫學生中形成技術至上的錯誤認知,缺失人文精神的醫學偏離了好醫學宗旨,成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難以逾越的障礙。積極探索通識教育模式改革,注重通識課程理論教育與實踐能力的轉化訓練,而不是“紙上談兵”應付了事。只有通識課程理論教育轉化為醫學生的人文素養,醫學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才能取得實效。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如果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將嚴重影響到明日醫師培養質量。醫學實踐教學處于醫學生受教育權與患者生命健康權沖突之間,現有的法律、法規環境及政策下,學校和教學醫院無依據來處理這種權利沖突。醫學實踐教學中凸顯的執業醫師診療帶教權、實習生受教育權、患者以隱私利益為突出表現的生命健康等權利沖突,制約了醫學事業后續發展。教學醫院要避免市場經濟模式下過于功利化傾向,平衡好醫療與教學工作。從制度和考核層面明確臨床教師教學責任、權利和義務,在入院告知書中明確患者配合醫學教育義務,營造良好的臨床教學氛圍。臨床教師要樹立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秉持高尚醫德醫風的主體自覺性,本著對患者生命和健康高度負責的醫學倫理道德,引導患者積極配合醫療和教學工作,構建指導—合作型與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模式,營造醫患互信的良好關系,杜絕技術至上的錯誤理念,避免高新技術不斷涌現使醫生對患者的關心、愛護和親密感減少以及淡化對病人的理解和尊重,引導患者履行配合醫學教育的義務,為醫學教育的臨床教學環節營造良好的氛圍。加強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的基礎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實行臨床實習準入制。在實習期間,要遵守相關醫療法律法規,樹立醫學生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主動加強醫學人文執業技能培訓,將醫學人文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和人文素養,關心愛護患者,通過積極有效的醫患溝通,爭取患者對臨床教學的理解支持與配合,爭取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

(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大多數醫患糾紛引發的惡性事件表明,患者亦有道德缺失,除了引發醫患糾紛外,還容易造成醫患關系在心理上的長期對立和沖突,成為以后出現醫患糾紛的誘發因素和醫患糾紛數量居高不下的維持因素。加強患方道德自律甚至道德他律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同樣重要。患者科學素質不高,醫學知識缺乏,不理性,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也是醫患關系惡化的重要成因。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其中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的公民比例為14.67%,掌握基本科學方法的公民比例為14.67%。從新聞媒體報道的醫患糾紛跟帖中不難發現,一旦出現醫患糾紛,人們不分是非曲直一邊倒地將矛頭對準醫務人員已成一種慣性。所以,僅依靠醫方努力改善醫患關系難以取得良好成效,社會價值取向和公眾素質亟待提高。加強科學知識尤其是醫學科學知識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構建客觀理性的和諧醫患關系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患者和患者家屬應具備客觀公正地對疾病的特殊性和風險性作出科學認識的基本素養,清晰地認識到診療活動并非是功利意義上的消費活動,而是醫患雙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戰勝疾病目標一致的診療行為,沒有醫療實踐、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就沒有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就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配合醫學教育是每位患者的義務。

(三)強化政府和新聞媒體等第三方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社會責任

政府教育部門要控制醫學生擴招規模,通過正面宣傳引導,樹立白衣天使崇高的使命感和榮譽感,鼓勵優秀學生報考醫學類院校,提高生源質量,為實現醫學生精英化教育打下良好的生源基礎。同時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切實改變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體制和保障制度,從政策體制等方面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加大財政投入,確保醫院公益職能,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推進和諧醫患關系建設。當以信任為紐帶的醫患關系面臨不斷解體之時,僅僅依賴于醫患雙方的道德自律來實現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已不可能。政府部門應通過制定相應法規,在保障患者就醫權利的同時,明確患者支持和配合醫學教育的義務。政府部門還應承擔起加大全民醫學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力度的責任,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醫學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四)媒體堅持正面宣傳和引導

新聞媒體在和諧醫患關系構建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和巨大影響。在發生醫療糾紛時,患方往往以弱勢的身份對醫生和醫療機構形成強勢的責難,因為他們背后有媒體“同情”和社會對醫務人員偏見的輿論作為強大后盾。媒體首先要堅持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加強行業自律,反思自身利益和價值選擇的正當性,不能向公眾宣傳一些錯誤的醫學技術常識,有意把某些矛盾不負責任地轉嫁給醫療機構和醫生。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新聞媒體在醫患糾紛事件報道中的監督力度。媒體在醫患糾紛事件中有失客觀公正的報道和宣傳,很容易讓患者產生對醫院和醫生的不信任和逆反心理,當今醫患關系惡化,部分媒體的誤導難辭其咎。要消除醫患之間長期心理上的對立和沖突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固然要從醫務人員為主導的角度進行反省和自律,作為患者同樣需要進行理性反省,更重要的是媒體要堅持正面報道并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宣傳力度,堅守媒體人職業操守,政府部門承擔起協調和推進和諧醫患關系建設的社會責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確保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作者:周慶何俊鳳楊冬梅倪松石桑愛民工作單位:南通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