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班集體建設心理機制及途徑
時間:2022-12-25 04:12:40
導語:職校班集體建設心理機制及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設職校班集體其目的是為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本文基于蘇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結合心理學理論,闡述班集體建設中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內涵、探究情感教育的心理機制,并從班(晨)會課、課外活動、假期活動、班級及家庭環境等幾方面出發,論述職校班集體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情感;情感教育;心理機制;途徑
班集體是班級發展的高級階段,建設職校班集體有利于學生實現有效的自我管理,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而班集體由學生個體組成,其優良的心理品質及行為規范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個體在認知的基礎上將源于外在的善惡、榮辱等規范,轉化為內心的情感體驗,從而激活學生個體各種內在因素,最終推進自身行為。
1積極情感需要情感教育催生
普通心理學將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情感對學生和班集體都會產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影響,影響著學生活動的動力與積極性,也影響著人際溝通以及人際關系的發生和發展。情感在一定條件下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則會起到消極的阻礙,甚至破壞作用。因此,班集體建設中學生積極的情感是需要通過教育即情感教育來催生。整合魚霞編著的《情感教育》及國際情感教育學術研討會的相關論述,認為職校班集體建設中的情感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學生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學生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成為品德、心理、體質、文化藝術修養、技術技能、工匠精神等綜合素養較高的職校生。
2情感教育的心理機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學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職校班集體建設過程中情感教育的心理學依據主要有三點:2.1情感是思維活動的內因。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大腦皮層活動的主要沖動來自皮層下中樞。如果排除這些情緒,那么大腦皮層就失去了力量來源”。蘇霍姆林斯基在長期觀察兒童腦力活動的基礎上認為驚訝的情感能夠使原本沉睡的大腦皮層積極活動。上述結論說明情感是思維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班集體建設中要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就要以情感教育做基礎。2.2情感具有遷移能力。《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第五卷提到:“因受童話形象影響而在孩子心靈中產生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使思維活躍,從而推動大腦積極工作,并使活動的思維區之間產生積極的聯系”。由此可見,在某一領域獲得的積極情感能夠遷移到其他領域,促使班級學生在其他領域也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并且情感能將這些領域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是學生全面發展的紐帶。2.3情感記憶的存在。由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畢淑芝等人翻譯的《育人三部曲》中提出了認知和自我認知的情感烙印。人雖然會遺忘過去的很多事情,但是那些被遺忘的事情的情感卻在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這些情感烙印會影響一個人今后的行為表現和自我感覺。例如班級學生看到了教室環境中的美,因為之前就發現了這種美,教室環境中的美深深地銘刻在情感記憶中。因此,心理學是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是班集體建設中情感教育的基礎。
3情感心理視角下職校班集體建設的途徑
情感心理視角下建設職校班集體,可從班(晨)會課、課外活動、假期活動、班級環境及家庭環境等方面著手。3.1喚發情感的班會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教學是學校情感教育的主陣地之一。班會、晨會課是課堂教學的特殊形式,同時也是班集體建設的主陣地,班主任教師應正確合理利用兩課,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首先,善于激發學生“情緒區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課堂教學具有思想、感情、創造、審美及游戲的鮮艷色彩,并且新知識包含一定“比例”的已知和未知的東西,那么學習就會成為孩子們感興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在班會課與晨會課中,激發學生大腦中“情緒區域”的關鍵是要提示學生現在思想認識及行為規范等與新的認知及行為規范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驗到成長的樂趣。其次,合理采用不飽和策略。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后,就沒有必要再去拿新奇的事件讓學生感到震驚了。班主任等相關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把學生“拴住”在教師的教育思路上,引導學生走上認識的階梯。另一方面班主任等相關教師的教育語調要讓班級充滿“靈敏的寂靜”氣氛,即使教師用平常交談的語調,學生也能安靜地仔細齡聽班主任教師說的每一句話,學生情緒區始終處于適中穩定狀態。再次,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在《給教師的建議》的一書中提到:“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班主任對學生的公正態度是情感交流的前提,發自內心的情感交流,關心和接納每個學生,呵護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最后,注重情感教育的滲透。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情感教育的滲透,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班主任在對學生提出要求的同時,還必須包含著情感色彩。要引導學生遵守行為規則,積極參加活動,體驗到成長后的美好情感,這些良好的情感體驗決定著學生今后的認識道路。3.2精神豐富的課外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教師只在課堂上跟學生見面,而學生也只在教室里感受教師的影響的話,就不能想象有情感聯系。在晨會、班會課等課堂中進行交往,這只是班集體建設的部分工作,課—62—堂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影響是有限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的重要渠道。課外活動中,班主任等教師和學生們保持精神和情感的一致,把他們領進文學的殿堂、藝術的海洋、實訓工廠和汽車文化展覽館等不同的發展領域,在那里順利培養學生的自尊感、自豪感、尊嚴感。班主任老師帶領班級學生參加無錫市東林書院舉辦的成人儀式,學生在禮儀上感受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經受著情感的觸動,體驗著長大的責任與權利,成人儀式成為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情感源泉之一。3.3積極情感的假期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假期活動是情感教育很重要的途徑。他認為在童年時期,尤其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都不能只是“單純地休息”,假期是鞏固情感教育的最好時機。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每年的寒假和暑假,班主任等相關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禮四儀、三愛三節等主題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文明禮儀及愛國主義等情感。此外,還應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志愿者服務活動,體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高尚品質。3.4陶冶身心的班級環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麗的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情感陶冶的作用。教室可開辟植物角,栽種各種賦有意義的花草等,師生長期處于這樣一種整潔、美麗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身體、情感和思想自然就潛移默化地被美同化起來,使得每個人都自覺地與丑陋、雜亂無章的現象做斗爭。此外,在教室里還可布置一些名人名言宣傳牌,學生看到的一切,能激起其道德感或求知欲等,這些名人名言會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成為學生情感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除為學生創造豐富的物質環境,還應在班級營造具有舒適的“家庭”般的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贊同良好的人際環境是情感教育的前提。班主任為外地學生過生日等,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關懷。集體的力量感動著學生,讓學生擁有了善良的情感。“情化”的班級氛圍感染著學生,學生熱愛著自己的班級,優良班集體的形成是必然的。3.5潛移默化的家庭環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孩子身上反映著父母的品德。只有讓孩子親眼看到并感覺到父母之間的愛與尊重以及對自己的關懷,才能激發孩子的善良情感。由此可見,學生的情感首先是被父母的情感激發起來的。此外,蘇霍姆林斯基要求父母除了要做孩子的榜樣,還要懂得對孩子實施情感教育。
4結語
在情感心理視角下開展職校班集體建設,為現代職業學校達成育人目的提供了一個新的視域,職校班集體建設應立足于學生的情感需求,把學生心理過程中的知、情、意、行有機地統一起來,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實現自我管理,培育工匠精神,提升綜合素養,在形成優良班集體的同時,學生還成為了擁有豐富情感和健全人格的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2]蘇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譯.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魚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喬洪波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汽車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