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阻力
時間:2022-11-19 11:41:05
導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阻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從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后,高校畢業生就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也隨之變大,但是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并沒有隨之提升,這與高校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很大的關系。因高校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許多的問題,學生的就業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因此,無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本文探析高校就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并且尋找解決問題新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阻力
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631萬;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70萬;短短幾年,畢業生人數增加了100多萬!教育部披露201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820萬。怎么使學生從眾多的畢業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各個高校都要思考的重要命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高等教育要拓寬專業業務范圍,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合作培養,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由《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可見,拓寬業務范圍,加強實踐教學是高校必走的一個重要途徑。
1大學生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概念是由英國學者Beveridge在20世紀處提出來的。基本勝任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群體效果和影響能力是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ASTD)把就業能力分成的五個類別。澳大利亞工商聯合會與澳大利亞商會聯合的《未來技能報告》中指出就業能力就是指“就業和創新的能力”,它應當包括以下八種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計劃和組織能力、技術、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2]四平師范學院(現吉林師范大學)的鄭曉明在2002年提出就業能力的概念。他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謝志遠等學者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4]曾湘泉、宋國學、劉敏榕等人都對就業能力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憑借自身在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找到合適的工作,靈活應對自己工作環境的變化,隨著工作環境的變化,而適應工作的一種能力。隨著高校的擴招,畢業生激增,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找到的工作都是專業不對口。專業不對口,部分是因為學生本身不愿意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更多的是因為憑借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找到合適的專業對口的工作。這凸顯了高校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上的不足。
2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阻力探析
2.1相關職能部門重視程度不夠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憑借自身在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找到合適的工作,靈活應對自己工作環境的變化,隨著工作環境的變化,而適應工作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除了在相關課程中可以獲得外,還需要一定的鍛煉。相比較農村富余的勞動生產力,政府部門對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忽視,這就導致了部門高校認為學生只要學好專業知識,就業能力一定能夠上升。
2.2高校課程安排不合理
在高校,我們不乏聽到學生議論:“我想去那個公司實習,可是我們這個學期的課程安排得那么緊湊,沒時間去實習”。這說明部分高?,F行課程安排存在著不合理因素,學生無法在大學的最后一年,按照自己的意愿,尋找途徑,到理想的公司,合適的崗位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據調查表明,部分高校雖然意識到自己課程設置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由于高校本身的硬件改進的速度跟不上學生增加的速度,導致師資不充足、課室不充足等等,只能將學生畢業這一年的時間也安排了比較多的課程。
2.3高校設置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課程少
針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大部分高校根據教高廳2007年頒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兩門課程,此外沒有任何其他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的課程,而且每門課程只安排20個學時。顯然,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專門課程,僅僅只是40個學時,明顯不夠,學生無法從這短短的課程中學到自己所需的實用知識。雖然一般高校都有見習或者實習,但是很多都是空有其名。學生只是儀式地去閑逛一圈,什么知識都沒有學到。
2.4課程教師專業性不強
就業能力是獲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一種能力,因此,作為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兩門課程的專業教師,需要投入比較多的精力,同時還要在就業這領域有一定的建樹,才能在教授課程時,使學生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與能力。但是大部分高校由于師資稀缺,擔任這兩門課程的教師,大部分不是專門從事這領域工作的教師,也沒有經過很嚴格系統的培訓。很多高校上這兩門課程的教師直接就是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老師,而有些輔導員老師根本沒有從事過就業工作,也沒有跟企業有過接觸。這就導致大學生從這兩門課程中學到的實用知識更少,或者根本無法學習知識,更不說給予學生一個全面、專業的指導,這就導致學生根本無法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2.5優質企業不愿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
一直以來,政府對于企業的職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能力的培養都比較重視,但是卻忽略了大學生這一群體就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這一塊,政策法規比較少。因沒有政府的監管,很多優質的企業因擔心實習生拖慢其生產流程、因意外事故問責、回報率低等問題,不愿意接收實習生。在高校,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議論:“我想去那個大公司實習,可是他們不招收實習生”。在沒有企業協助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學生因為個人本身的能力問題,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崗位進行實習,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3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新思路
3.1政府制定法律、法規,保障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的進行
歐盟在1998年的《就業指導方針》上指出歐洲就業策略的第一要素是“提高就業能力”。如加拿大建立Co-op教育協會(CAFCE)、國家Co-op教育鑒定委員會。加拿大以法律地形式強制性地規定了企業、學校、學生的責任和義務,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提供法律保障。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我們國家雖然有一定的政策、法規,但是對于不采取措施執行的企業及學校沒有一定的懲罰措施,同時,對于積極制定措施執行的企業及學校也沒有一定的激勵措施。因此,政府除了對于不執行國家政策的企業及學校進行批評外,還應制定一定的激勵措施,對于積極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業進行一定的獎勵,鼓勵其不斷地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出謀劃策。同時,對于經費不足的高校,政府在財政上應給予一定的支持,使其能夠有足夠的經費配備足夠的資源。
3.2高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制度,保障大學生就業能力
培養,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政府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面,把握大方向,是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則是政策的執行者。在大政策的指導下,制定符合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規章制度與建立組織機構。如美國東北大學在政府的大政策指導下編輯制定《合作教育手冊》、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成立Co-op教育理事會、教育與職業發展行動部(CECA)、Co-op學生理事會等機構,從制度上保障Co-op教育的實施。
3.3高校應該配備足額的就業指導課的專職教師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大、嚴峻的任務,大部分高校只是設置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兩門課程,因此這兩門課程承擔著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重任。為了能夠使這兩門課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保證高校就業指導指導課程專職人員配備,同時提高兼職工作人員的知識素養。這樣的配置才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3.4高校合理安排課程
畢業生越來越多,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學生可能得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對于各方面都比其他學生略輸一籌的學生來說,特別是一些地方的二本院校,他們有時能夠跟一流本科高校的學生競爭,有時候得益自己學校安排的課程少,能夠早日參加實習。那么,高校應該合理安排課程,盡量前面三年里安排課程,在第四年盡量少安排課程或者不安排課程,使得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作準備去應聘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3.5企業建立接收大學生實習的責任機制,為大學生就業
能力培養提供一定的場所雖然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但是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在對股東負責,創造利潤的同時,必須對社會負責,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每個企業在成長初期,都接受了社會一定的資助!那么,在自己發展壯大的同時,就要回饋社會。社會優質企業,特別是在發展過程中,享受了國家政策扶持的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應該積極與學校進行對接,肩負起接收大學生實習的責任,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專門的人才。在享受了權利同時,相應地承擔起一定的義務。
4結語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關系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抓緊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把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劉濟勇.大學生擇業與就業體制創新[M].江蘇:現代經濟探討,2005.2.
[2]DepartmentofEducation,ScienceandTraining,CommonwealthofAustralia.Employ-abilityskillsforthefuture[EB/OL].http://www.dest.gov.au/NR/rdonlyres/4E332FD9-B268-443D-866C-621D02265C3A/2212/.
[3]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
[4]謝志遠.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上海:教育發展研究,2005.25(1):90-92.
作者:丁紅平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