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家庭教育的家長參與

時間:2022-07-29 03:18:07

導語:淺析家庭教育的家長參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家庭教育的家長參與

摘要:在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線上授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然而,與傳統授課模式相比,線上授課很難實施與面對面授課類似的檢查、監督措施,一部分學生無法自覺執行預習、學習、課后復習等任務。同時,一些家長不熟悉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方式,缺少與學校教師的溝通,不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在家學習。在這種家長參與行為缺失的情況下,家長很難為孩子提供有效且支持性的幫助。因此,探討在教育角色中有效的家長參與,能夠對青少年的積極健康發展起到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長參與行為;學生成績;學生未來發展

我國向來重視家長在提高學生表現方面的作用,并頒布了一系列有關促進家長參與學生學習、與學校加強溝通的政策文件。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加強與學校的溝通配合[1]。2012年,《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標,建立家長委員會,對于發揮家長作用,促進家校合作,具有重要意義[2]。2017年《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指出,要構建和諧的家庭、學校、社區合作關系,健全和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提高家長在學校治理中的參與度,形成育人合力。[3]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十分重要,家長不僅要積極參與,還要與教師建立良好的聯系,形成有效的溝通方式。此外,家長應了解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發展模式,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尋求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參與模式及方法。

一、家長參與的作用及定義

大量的學術成果證明家長參與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取得心儀的學習成績和成長經歷。相關研究也探究了家長參與和學生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一定程度的家長參與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積極性,如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可以給予學生內在及外在驅力、自我感知能力、學習技能和掌握目標取向的能力[4]。此外,學者總結出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術成就及心理健康。這項結論與艾莉莎•德哈斯、帕特麗夏•威廉姆斯和瑪麗•霍爾本的研究結果一致,驗證了家長參與和學生的學業成績呈正相關。[5]在過去的30年間,學者對家長參與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一些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分析家長參與,如親子溝通、家庭監督、教育愿景、家校溝通和參與[6],對學業成功的期望、檢查家庭作業、執行學校相關規定[7],家長參與教育的過程和經驗[8]、自愿參與學校活動及不斷反思育兒方式[9]。此外,一些學者就家長參與給出了更系統的定義,根據喬伊斯•愛普斯坦和蘇珊•道貝爾的研究,他們將家長參與分為五個方面:家庭的基本義務、學校的基本義務、家庭活動、以家庭為單位的學習活動、參與學校事務的決策過程[10]。家庭的基本義務包括為孩子提供基本需要,如健康的食物、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環境、簡單的學校學習準備工作、積極的和支持性的家庭氛圍;學校的基本義務包括舉行家長會、學生表現溝通會;家庭活動包括參加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或者在需要時幫助學校打掃教室和進行裝飾;以家庭為單位的學習活動要求家長幫助孩子學習學校要求的學習內容,并協助教師檢查相應作業;參與學校事務的決策過程需要家長及時參與學生學習相關事務的決策。此外,家長參與也可理解為家長的參與行為以內在驅動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成就[11],例如,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行為可以幫助孩子內化相應教育價值觀,幫助孩子取得更高的學業成績。南希•希爾和黛安娜•泰森將父母參與行為劃分為三個模式:以家庭教育為背景的參與模式,以學校教育為背景的參與模式,以社會教育為背景的參與模式。[12]

二、以家庭教育為背景的參與模式

被廣泛引用的喬伊斯•愛普斯坦框架研究表明[13],以家庭教育為背景的家長參與模式包括家庭的基本義務和父母參與家庭學習活動。家庭的基本義務是指家長為孩子的日常生活應盡的義務,包括為孩子提供健康的食物、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簡單的課前準備和積極的家庭氛圍。家庭基本義務的概念已被廣泛接受,但簡單的課前準備及提供積極和支持性的家庭氛圍應得到強調和充分的討論。簡單的課前準備是指家長幫助孩子針對當天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以及對第二天的學校學習內容做簡短的預習,此類行為可以幫助孩子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一定的熟悉或了解,以及啟發孩子獲得獨特的見解,幫助孩子養成對未來有益的學習習慣。早期,特別是小學階段,幫助孩子做簡單的課前準備,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幫助他們在中學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積極和支持性的家庭氛圍是指家長有意在家庭生活中營造的家庭氣氛。在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問題或挑戰時,若父母有意營造出積極解決問題的氛圍,并時常提供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各類途徑,這些參與行為將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父母參與型家庭學習活動作為另外一種值得探討的家長參與行為策略,通常是指父母為孩子提供具有教育意義的實地學習經歷。這種實地學習經歷使得學生可以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比如去博物館或科學博覽會獲取一些藝術或科學方面的靈感。家庭學習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長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以幫助他們合理安排時間,這有利于孩子興趣的發展。以家庭為背景的家長參與行為將有利于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的發展,并且有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家長參與隨著學生的成長顯示出階段性特點。在學生進入中學后,不同類型的家庭參與行為的有效性有所下降。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或方式,并且隨著思維的發展,他們越來越獨立并注重隱私和自主權。這時,家長的參與行為應從實質的行為監督轉換為心理引導。中學階段,家長不太能夠協助學校工作或提供活動和經驗來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或成就[14],學生逐漸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并且認知也逐漸成熟,他們的認知發展使他們有能力和機會在學習過程及與學習有關的決策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認知發展可幫助提高學生效能感,即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包括決策能力、選課能力、解決問題的基礎教育能力以及理解學校課程與未來發展目標的關系的能力,這將減少對家長直接實質性參與的需求,如家庭作業輔導[15]。事實上,隨著學生自我管理需求的增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在孩子青少年時期經歷了一個轉變和重塑,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重新調整角色和期望[16][17]。學生期望父母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使其能夠自我發展和自我監督,以形成可以適應未來社會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自我設置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并時常與其交流以促進學生的獨立性,并將家長直接參與行為轉變為間接參與行為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對于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和學業成就的感知與自身學習的動機和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18]。學習動機表現為學生擁有努力學習的欲望,并盡最大努力取得優異的學業成績。家長參與行為可以從外在和內在激發學生的動機。當父母對孩子的成績或成就給予外在獎勵時,學生可能會被父母給予的物質獎勵所驅動而努力學習,這種行為被稱為為外在動機導向[19]。但有時人們會提出質疑,認為這不是一種健康的激勵方式并且可能會破壞學生學習的真正意義。另一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給予贊賞,在取得不盡人意的成績時給予鼓勵,他們的孩子同樣也會受到激勵,這被稱為內在動機導向[20]。兩種家長參與行為對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都有效果,關鍵在于家長應根據孩子自身性格及發展特點找到合適的動機導向策略,并在兩種導向策略中找到平衡。家長參與行為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學業成績的原因之一是家長參與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研究指出,自控能力較強的學生學業成績較高,與學校的疏遠程度較低,未來職業決策能力較強[21]。當學生遇到時間管理挑戰或電腦游戲上癮等問題時,家長的參與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當家長參與其中時,學生擁有更多機會學習如何調控自己,并進一步了解如何調控自身來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這種參與行為有助于學生發展獨立性和自主性,使他們自主地制定有益于未來的學習策略。家庭教育是學生學習成長階段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積極的家庭教育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辯證的思維模式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在疫情期間反映出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更促使我們去探究未來應如何進行有效的以家庭為背景的家長參與行為,以及在家庭和學校的相互配合下如何提高家長參與行為的效能,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果。

作者:田薇臻 單位: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