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探析

時間:2022-10-19 09:04:00

導語:獨家原創: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探析

【摘要】地理課堂教學是推行地理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基于對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有效教學理論的正確理解,基于對地理教學系統要素的整合分析及地理教學過程的全程考量,它最終的有效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身上。而這一切,必須從正確理解有效教學開始。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充分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地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發現、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再僅僅讓學生簡單地到課本上尋找答案,而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轉向社會和自然。筆者根據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經驗,認為豐富教學內容的主要途徑有以下方法:

一、有效教學的定義

“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二、課改下地理課堂有效教學認識

(一)從“教”的角度上看

地理課堂有效教學要體現三個特質:科學、適用、有效。地理有效教學應遵循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既有機靈活地貫徹新課程理念,遵循學生主體性、全面性、差異性原則,又適應地理學科教學特征,符合學科生活型、趣味性、開放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能結合教學實際,實踐、操作,促使教學目標積極有效達成。

(二)從“學”的角度上看

地理課堂有效教學要體現三個特質:自主、自由、積極。地理有效教學要求學生感覺不壓抑、不疲憊、不厭倦。學生在課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學習的權利,有思維呼吸的機會和舒展的空間,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夠自由展示,學生的學習體驗能得到尊重,學習個性得以體現和張揚。有效地理教學能切準學生的學習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感受到課堂生活的溫暖,體驗到課堂交往的樂趣,收獲到課堂學習的愉悅,使學生在學習和交往中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

三、地理課堂有效教學途徑

(一)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教學,變抽象為具體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向學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導學生把間接知識與直接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獲取知識,培養探究能力。例如:在進行“季風氣候成因”教學時,尤其是季風形成、流經線等問題,很多學生空間想象有限,無法理解。這是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季風形成因素,變抽象為具體,就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聯系實際進行探究,變理性為感性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圍繞某個問題獨立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果,從中發現地理原理和規律,對有些地理現象難以理解。教學中可以通過設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親手操作、觀察和討論,使地理原理看得見、摸得著,從而達到正確理解。例如,初中地理關于地球運動的教學,教師運用具有地理教學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圖式法進行地理教學,在此過程中還可結合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總結如何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同時還可通過電教媒體,展示太陽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的情況,來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變化特點,通過幾種教學方法的變化,有效地改進了教與學的活動方式,使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具體,學生心理更加協調,思維活動更加積極活躍,課堂教學效果也就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地理圖表進行分析,變感性為理性

《地理課程標準》目標要求學生要“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新課標的內容標準還明確要求學生能對地理圖像進行描述、閱讀、分析、說明、繪制、運用以及使用電子地圖等。這些技能和內容的掌握不僅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對其生活及終身發展都有所裨益。“沒有地圖的課不能稱為地理課”,新課標下的地理圖像是地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手段,地理圖像語言是地理學中一切語言、文字和思維意識的簡化和代替者,它具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地理思維、提高學習效率的特殊功效,其運用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優劣。例如,應用地圖培養學生思維、想象力。用中國的地形圖分析長江的水文水系特點,學生結合長江流經區域的地形特點就會得出,在山區水流湍急,水力豐富的地點可以發電;在水流平緩地點可以對農業進行灌溉等。

(四)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歸納,變理論為實踐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實踐活動”。因此,教師要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建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為學生營造更加廣闊、真實的探究學習空間,允許將不懂的疑問帶出課堂,走出校園。如在開展《語言——家鄉鄉話、外語、民族語言調查》這一主題活動時,學生可以通過網上搜索、查閱本地民族特點等方式進行搜集相關資料,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家鄉語言調查問卷。深入廣場、社區進行調查,在調查中對本次主體活動的資料搜集、訪問、設計、等一系列活動進行整理,以培養學生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地理素質。

(五)把握教學的預設和生成

在地理教學中,科學、藝術地把握預設和生成,將極大地激發師生的創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活活力。課堂教學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的對話與交流,常常超乎教師的課前預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課堂上生成的各種各樣問題,以高度熱情去分析、歸納、綜合這些問題,并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使之融入學生學習、探究活動之中。

總之,新課改下初中地理教學,要正確理解“有效教學”理念,注重中學學生本性、主動性、探究性原則,地理學科生活型、趣味性、實踐性特點,逐一多種教學手段與學生探究能力、思維發散能力相結合,科學把握教學預設和生成性,才能真正實現新課改下地理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楊懷志.地理課堂討論有效教學的探討[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年第7期.

[2]蔡志鋒.新課改下中學地理有效教學探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09年第3期.

[3]盧曉東.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淺探[J],《中學教學參考》,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