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C語言教學方式革新
時間:2022-08-26 11:39:00
導語:解析C語言教學方式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C語言程序設計》是計算機專業對口單招的考試科目,旨在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際編程技能。由于C語言概念復雜,函數眾多,使用靈活,學生普遍感到內容枯燥、難理解,因而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合作精神,就成為該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關鍵,筆者就此淺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1.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信心
大部分中職學生入學分數較低,數學基礎較差,邏輯思維能力有限。當教師在課堂上講授C語言理論時,學生并不明白教師所講的C語言是什么,有什么用,所以上課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受到打擊,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對枯燥的課本知識產生興趣,要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要由被強迫學習改變為渴望學習。
那么如何改變呢?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即先給出C語言編制的有意思的小任務程序,例如一些小游戲、小的管理系統等,再給出它的源程序及其運行結果,讓學生宏觀地了解C語言的基本框架,了解一個完整的C語言程序應包括幾個部分,需要幾個主函數等。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就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就會對C語言產生興趣,從而認真學習它;之后再詳細講解程序中用到的語句及概念,讓學生明白如何分析、如何解決問題,并逐漸培養學生進行程序設計的正確思維模式,以后再模仿此例多做練習。這樣學生對實例中遇到的知識點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掌握,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2.采用項目教學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精心劃分、設計成若干個任務,把教學內容隱含在每個任務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去學習。以選擇結構為例:該單元的教學知識點是掌握關系表達式,邏輯和條件表達式,會使用IF語句和SWITCH語句。在教學過程中,從簡單問題著手,先要求學生自己編寫程序,引入條件語句,然后再講解相關的語法知識,提升高度。具體步驟:
(1)任意輸入兩個數,求最大值,并輸出最大值。(以這些為例講解IFELSE語句的用法及其執行過程)
(2)擴展第一步,任意輸入三個數,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輸出。(注意講解算法,為循環語句打基礎。介紹三種邏輯運算符及其優先順序,學習計算邏輯表達式的值)
(3)移植第三步,求解符號函數,強調else子名與if語句的匹配原則。
(4)推進第四步,進行IF語句的多重嵌套。從鍵盤上輸入成績并按要求輸出其等級(供學生練習)。
(5)改寫第五步程序,使用switch語句構成多分支結構。
(6)進行if語句與switch語句互換。
在這樣的實例教學中,因為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擴展問題等多個環節,將學生的眼手腦全部調動起來。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僅學到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成為“主體”,教師扮演“主導”角色。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參與程度更高。
3.重視上機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程序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編譯程序,正確運行程序是最終目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布置編程作業或讓學生復習調試書本上的例題,一方面編不出程序會挫傷他們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有些學生上機調試完書本上的例題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實際上對很多知識點理解不到位,難以正確和靈活地運用。因此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掌握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開始時教師可把一些簡單的項目任務,以一個不完整的程序,或包含一兩處錯誤的程序,讓學生上機調試,這樣既可避免編不出程序而使學生產生挫折,又可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和排除錯誤的能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有一定基礎后,教師可以由簡到難地確定一些項目任務,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項目要求,圍繞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確定實施方案,組內分工,合作完成,最后分組評分。整個過程以學生獨立完成為主,教師只提供必要的輔導。經過實踐訓練,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問題求解和編程能力。
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理論知識;通過項目綜合訓練,提高了學生編程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造和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