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課程融合創美教育教學原則
時間:2022-06-23 10:29:44
導語:實踐課程融合創美教育教學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理念為各類高校實踐課程的開展、探索提供了契機,使高校致力于培養學生過硬的本領、創新創造的意識與能力,為我國勞動力市場輸入新鮮血液。本文從當前開放性實踐課程存在的問題出發,分析開放性實踐課程融合創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開放性實踐課程融合創美教育的路徑,以此提升學生創新創造與創美的能力。
關鍵詞:實踐課程;創美教育;教學探究
高校各類實踐課程的教育實施,解決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引領,為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平臺。當前,各高校在實踐課程開設與體系構建中,提倡開放性,但創美性教育較弱,如何培養學生具備實用性與美觀性并存意識,為實踐課程教育提出新的課題。
一、創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會審美提升的學生發展訴求
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高品質的視覺化呈現顯得越來越重要,它是凌駕在產品使用性能之上的審美需求,產品更趨于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屬性,使得我們的產品不僅僅只局限在功用和能性上,更是一種外觀及感覺的滿足,這也使得我們的技術性人才需要作出轉變,使技術與審美并重。大眾對審美追求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給學校實踐課程教育及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也是學校教育引領新發展的切入點。而開放性實踐課程融入創美教育,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以提高,創美能力得以實現,最終使學生具有審美優先的時代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二)改善學生實踐課程的現狀
從當前學生實踐課程來看,該課程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可操作性,但學生通過實踐后所出的最終成品相對缺乏美感,不利于學生自信的培養,也使學生顧慮過多,不敢多嘗試。而推進課程與創美融合教育,能夠改善學生在該課程中強實踐弱創美的現狀,推進創美教育與學生實踐教育相融合,實現“全面”育人模式,使學生既能動手與思考,也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知曉與嘗試創美路徑,實現實踐成品的實用與美觀的統一。以此通過實踐課程,實現未來良好的就業、創業,或是培養一種熱愛生活的興趣,陶冶情操,達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最終通過興趣實現具有幸福感的生活。
二、實踐課程的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全面圍繞學生發展,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自主的、自由的學習環境。開放性原則的目的是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解放學生的手腦,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動手操作,實現學思結合、知行合一,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二)個性化原則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提出的個性化原則,要求開放性實踐課程尊重學生主體的發展,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個性化原則融入到課程中,以此體現課程體系的個性化發展模式。例如:在開放性實踐課程中,其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教學方法的具體選擇與實施、教學活動組織形式都應該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創美能力。
(三)階段性原則
在開放性實踐課程中,遵從階段性原則,使學生在每一個學習環節都能夠得到鍛煉,得到不同的收獲。讓學生在不斷地實踐中,激發興趣,一步一步地解決困難,漸進式向前,直至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四)與創美融合性原則
開放性實踐課程的開設,需要遵從彌補與創美融合原則,彌補以往開放性實踐課程與創美銜接不足的問題。因此,與創美融合性原則為導向推進課程體系構建,不僅要重視課程實踐體系的完善,也要重視課程創美體系的完善,更要關注兩者之間的融合性,以此提升課程體系完整性、全面性。
三、課程構建的實踐路徑
此處以我校全校通選課——《手工皂制作》進行開放性實踐課程與創美教育融合的具體實施狀況進行實踐路徑呈現。
(一)與創美融合的開放性實踐課程實施
開放性體現在教案、教學活動、管理模式、考核評價四個方面。教案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課程開設之前擬定好課程實施的大方向,與學生協商后再制定具體的內容,或是根據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情況改進、完善與修訂。教學活動的開放性即是實現“無墻”教與學,如我校開放性實踐課程已經開設的壓花工藝品制作、美發、手工皂制作、烘焙、插花花藝等課程,只要學生感興趣,就可以旁聽或者直接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其他課程的學習與實踐操作中;同時,鼓勵課程間的創作手法與思路的互相借鑒與結合,如壓花工藝結合花式皂的制作。管理模式的開放性即是打破常規課程的考勤制度,以工作進度或成果為準。考核評價的開放性即是同類課程教師評定、生生評定與自我評定結合。在以上幾個方面中,與創美融合最為密切的是“無墻”教與學,因為此類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都需要進行關于形式美、造型美、色澤美等知識的傳遞與培養。
(二)與創美融合的個性化實踐課程實施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掌握基礎皂制作與嘗試不同花式皂的基本制作原理和一般步驟后,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任意花式皂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意創作,進入創意皂制作階段,也是體現創美能力的輸出階段。學生在進行花式皂創作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因每個學生的想法不同,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諸如:(1)渲染皂制作問題:顏料的添加順序與色彩搭配未事先設定,最終成色不美觀;顏色攪拌不均勻,局部積色;意外的效果:顏色絮狀發射、撞色、同色漸變等。(2)皂中皂制作問題:有色皂中套水晶皂、深色皂中套淺色皂效果不明顯;外皂與內皂的形狀設定與色彩搭配不合理。(3)分層皂制作問題:各層皂的色彩搭配、面積大小設定不合理,最終美觀度不夠。(4)花式皂制作問題:添加物(干花籽、絲瓜瓤、鮮花)的色彩、形態、大小、搭配與擺放層次未事先設定,最終美觀度呈現未達到預想。(5)芳香皂制作問題:添加精油的比例,導致成皂太軟或不成型、氣味不舒適。(6)創意用完了怎么辦?這些問題的出現,教師會針對性進行色彩的三屬性與搭配基本原則,點、線、面構成,形式美法則和造型基本手段,手工皂制作可以借鑒或結合的其他創作手法啟示進行備課與授課;同時,對學生進行人類發展文明史上創造的優秀文化藝術的熏陶,以及如何汲取、如何保持對視覺化的美的敏感度培養。
(三)與創美融合的階段性實踐課程實施
課程共分成三個階段進行漸進式學習,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與創美教育緊密相連,具體體現如下:第一階段:了解手工皂的制作原料、工具、原理和一般步驟;通過欣賞和了解各類手工皂的成品和制作過程,在造型、色彩搭配、制作技巧和手法等方面打開眼界和思路;這即是創美的第一步,培養學生能欣賞美、感知美,享受美,有創造美的愿望。第二階段:厘清思路后,自行實踐,“復制”范例中的自己認為美的皂。學生在“復制”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渲染皂的撞色嘗試,就包括色彩的混合、撞色的滿意程度、刻意的“拉絲”效果(成皂時出現的小失誤所形成的效果)、單瓣花瓣的卷曲與整體成型效果的控制,以及中國傳統“篆刻”技法、“瀝粉”技法(其一是類似與蛋糕制作工藝的雕花,其二是堆塑)在手工皂制作中的應用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小組在反復失誤中掌握了由出錯產生的效果的制作方法(如渲染皂撞色時形成的“拉絲”效果),最終使成皂意外出彩。學生在這個制作過程中,逐漸熟悉了各個原材料的性能,基本能實現控制最終成品的效果。在多番實踐后,有些大膽的學生已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對范例做一些小的改動。學生動手制作美皂的過程,便是進一步加深美的體驗,通過具體實踐掌握美皂的途徑,內化什么成皂是美的,奠定第三階段成皂美的基調。第三階段:把頭腦所想進行實體呈現,邊做邊想,邊想邊做,邊做邊改進,實現想做-能做-做好看。這是完全脫離了教師所給的簡單范例成品之外的作品,每一個設想都需要進行好幾次的嘗試、推翻、再嘗試,因此給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不小的壓力。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雖沒有進行系統的藝術知識學習,但他們的專業所長卻得到充分體現,每組的設計與風格迥異又各具特色。在成品展示上,文學專業的偏向詩意化、意境化,給每個作品取了詩意的名字,并配相關意境的詩或散文,還有相應的配樂,讓人進入文學、視覺、聽覺相結合的審美境界;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配圖活潑,把香皂進行包裝,與環境相融合,并使用其他的視覺元素相映成輝;理科專業偏向理性化、實用化、規整化;根據性別差異,女生的成皂色彩活潑,如仿海灘、落日余暉、星辰等;形象擬像化,如壽司、甜甜圈、房屋、立體花瓣、手鐲、昆蟲、動物等,較為多樣化;男生的成皂多為單色與透明色的組合,形狀多來自固有模具,手法較為單一,如篆刻字體、鏤空等。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奠定了美的基礎,這一階段便是創美的實現。學校通過該課程體系構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創美型人才,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面性。與創美教育的融合,使學生知曉與嘗試創美路徑,懂得通過發展自身愛好和興趣來美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實現美好的生活的愿望。
參考文獻:
[1]王良,車曉良,李志剛,等.開放式項目化教學模式在技能訓練課程中的探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01):146-148.
[2]胡立新,張澤科.用創美精神照耀學校課程改革[J].教育科學論壇,2016(07):64-69.
[3]韓延輝.“創美教育”:推動學校教育走向美學境界[J].人民教育,2020(Z1):37-39.
[4]韓延輝.創美視域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德育思考與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19(18):22-24.
[5]李哲.探究以實踐技能為導向的市場營銷教學改革[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01):107-108.
作者: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