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12 09:26:59

導語:大學語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工學結合”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大力提倡的人才培養模式,各職業院校深入開展工學結合模式下專業課程建設的探究,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礎課也要積極探索將語文學科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融入實際崗位需求的教育教學中。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等職業教育;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十三五”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因地制宜地加速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與此而來的學科建設、課程設置等教育教學改革是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2015年《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又進一步提出高職院校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方向;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指導思想中明確要求“堅持適應需求、面向人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加強技術技能積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一直被強調,它將指引和促進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工學結合”是指職業教育與崗位工作和社會勞動相結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或途徑,具體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要與未來就業崗位需求緊密聯系,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的課程學習中滲透未來崗位工作的內容,把課堂的理論知識與未來崗位的實踐經驗相融合,其目的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特征

在現代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學習樣式。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課程也必須充分與行業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具體來說就是將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與學生的職業需求訓練相融合,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與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一)實踐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以就業為導向,“學生+就業”的職業發展特點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做”多元結合的教學改革理念下充分盤活課堂,一改往日教師與學生只分享知識的機械學習,而是讓學生以職業能力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中真正實踐語文學科聽、說、讀、寫的訓練,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突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即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完整體現,培養具有主觀能動性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未來綜合應用型職業人才。(二)開放性。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的開放性表現在大學語文課程要突破傳統單一學科的性質與功能,完成跨學科、跨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能的融合,實現學科的復合型轉變。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們要始終秉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此基礎上解放思想,通過與企業的對接合作實現圍繞專業、崗位要求整合語文教學資源的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努力構建開放型課堂。這樣的課堂把語文能力的培養、職業技能的鍛煉融合在一起,學生從中獲得立體化、系統性知識建構。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對學生的能力考核上,取消傳統的終結性考核評價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基于考核細則建立每一個學生的考核檔案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是要培養高級的專業技能人才,而是要著眼于職場人的綜合職業素養,這里面包括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全面的職業能力。所以,語文課程改革的開放性既要堅持學科內容,又要淡化“學科本位”,在兩者間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既服務學生的專業學習,又能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其根本目的及落腳點是以人為本,實現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職業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就要充分彰顯出崗位的職業性。具體表現在教改的真實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在真實性前提下實現實用性,在實用性中做到真實性。真實性體現在我們進行語文課程改革之前要深入明確不同專業、不同崗位對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與職業標準,按照未來崗位需求設置教育教學內容,此內容的獲得不是語文教師簡單的、任意的滲透,而是在與企業、崗位負責人共同研討下確定的教學內容,也就是語文課堂的演繹者是老師與學生,但課堂背后的設計者則是教師與具體崗位負責人員,這樣的教學內容才是真實體現崗位需求的,才是能夠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實用性體現在語文教改不是虛的、空的,更不是凌駕于崗位、學生需求之上的,而是在充分考慮學生“受教育者”與“職場人”雙重角色要求下進行的。既要針對學生又要面向市場,既要針對專業又要面向人的全面發展,學生在完成一個語文教學任務后,既能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有訓練,又能在專業技能上有加強,最終實現綜合職業素養的全面提高。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明確高職語文課程指導思想。《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在總體要求指導思想條款中明確指出:“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指導思想就是高職語文課改的行動指南,以職業培養為目標,體現職業教育價值取向,在實際教改中實現語文課程整體開發,依據市場需求、企業崗位、學情實際建立符合高職特色發展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體系,切實推進語文課程在高職教育中擔負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職責。(二)優化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目標。高職語文課程目標要做到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的基礎上將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與企業、崗位對人才能力與素質的需求相結合,將人文素質教育、文字語言運用能力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相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未來的就業核心競爭力。高職語文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是開展課堂教學的依據,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語文課堂應該立足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們認為,高職語文應該注重積累與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文字欣賞、口語表達、應用寫作,在此基礎上實現跨專業融合,彰顯職教特色;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實踐性與主觀能動性,學會遇見問題、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有效的實踐中探究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的根本,語文是承載人文教育的重要課程,要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正確的人生方向、樂觀的生活內容、豐富的內心體驗作為人文教學的培養目標。(三)完善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文件指出“合理確定教學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推進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模塊化和項目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語文教學內容分成三個模塊,即基礎模塊、職業模塊、發展模塊,突出專業性和實用性的三個教學模塊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基礎模塊教學內容為各個專業學生都應掌握的基本內容,有普通話訓練、應用文寫作、文學欣賞、文化概論;職業模塊,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崗位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如旅游管理專業結合專業通過項目教學法加強學生口語交際、基礎寫作等方面的訓練;發展模塊,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該內容以“人文大講堂”的形式開展,如“唐詩鑒賞”“宋詞品讀”“文學中的養生之道”“文字的生命”等,作為拓展內容既可以是本學科內的,也可以是跨學科相融合的。(四)創新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方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在教學方法的落實,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要求高職院校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我們在模塊教學內容中推行項目教學,項目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把整個學習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工程項目,每個工程項目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生解決教師引導,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虛擬的未來工作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職業素養的自我提升。項目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理論,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項目教學在高職語文課堂上通過項目任務確定、項目資源分配、項目任務實施、項目成果評價與總結四個步驟完成。(五)改革高職語文課程考核模式。改革后的大學語文課程在人才培養評價上,必須堅持以職業能力是否獲得發展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完善大學語文考核體系,創新大學語文考試方式。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三個模塊———基礎模塊、職業模塊、發展模塊,我們把考核分成兩個部分:課程成績與實踐成績,課程成績主要體現在考勤、作業、每次項目教學的評價成績(學生自評成績+小組互評成績+教師評價成績);實踐成績以考核學生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專業崗位問題的能力為主,此部分由企業崗位負責人打分,以課題調查研究為主,每學期初布置,期末提交,課題由老師和企業崗位負責人共同研究確立。

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改革是優化資源配置,是事物朝更新、更好、更高境界進發的強大動力,真刀真槍的改革勢必會有思想的交鋒、勢必會有前進中的羈絆、勢必會有問題與挑戰,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改革的信心,在思考與修正中砥礪前行。(一)管理體制不健全。國際職業教育界提倡“從學校到工作再到生涯”,有整套可行性保障措施,而我們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更多是各高職院校自己的探究。此外,工學結合實現途徑需要校企合作,企業進課堂,課堂到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互補,但是現實是國家、地方政府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鼓勵兩者的結合。帶來的不便就是教師自己找企業來合作,這不僅困難大、力量小,而且效果不佳。(二)資源投入不到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多數為合班課,涉及不同的專業,這帶來的直接弊端就是教師力量薄弱,沒有足夠的經驗在一個課堂上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師少,沒有跨領域教育教學能力,工學結合的高職語文課堂需要在項目教學中讓學生實踐起來,這種實踐教學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教師對其要有深刻的研究和靈活的應用能力,語文教師要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參與進展,并做到差異性考核評價[1]。(三)專業對接不深入。工學結合要求語文教學要和學生專業的實際崗位需求相對接,但現實情況是很多院校的語文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并沒有真正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要么是融合一些跨專業的文章,要么是教師單打獨斗自己研究,兩者都忽視了高職人才培養特點。我們需要做的是聘請相關專業崗位專家全程參與語文課題建設,通過實地考察、反復調研,圍繞實際崗位工作完成職業模塊教學內容的制定,例如,在給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授課時,我們通過走訪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旅行社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對接。(四)評價機制不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改革除了要對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知識與技能情況進行評價外,還要探索有效的方式對學生將語文知識與未來崗位需求相融合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進行反饋,考評不是教師單獨一人完成的,要和崗位實際工作的負責人共同評價,這樣評價才是清晰的、綜合的、有價值的。語文學科的魅力在于對人內在的鍛造,所以我們在評價中既要做到標準化,又要關注人文性,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下的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實踐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合理的考評應該是建立在考評者與被考評者互動基礎上的精神對話,所以我們要重點考核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我們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把考評貫穿在教育教學的整個行為中,使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有考核者的評價,尊重學生每一次的探索與努力。

參考文獻:

[1]張立山.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有效模式下大學語文教學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3(15):86-88.

[2]張紅麗.關于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99-100.

作者:劉芳 單位:安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