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及實踐
時間:2022-09-07 03:20:56
導語: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和地方實際開展調研,全面了解鄉村振興人才需求類型、培養要求,推動各類型人才培養工作開展,促進鄉村振興學院建設,將河源市鄉村振興學院建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為河源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人才保障。
關鍵詞:河源市鄉村振興學院;鄉村振興戰略;人才培養;調研
多措并舉盤活人才資源,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至關重要[1-2]。2019年5—8月,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河職院)調研組采用座談交流、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河源市鄉村振興學院開展調研。
1現狀、經驗與做法
1.1現狀。為了貫徹落實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粵發〔2018〕18號)文件精神要求,在原河職院三農學院的基礎上,聯合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指揮部、市委農辦等部門設立了廣東省高校首家“政校農”鄉村振興學院,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扎實推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成效顯著。1.1.1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鄉村振興學院舉辦了多個人才培養項目,全國最大村干部大專班培養農村干部近3600人,農民大學生項目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000余人,農村中小學教師置換培訓項目培訓農村教師3000余人,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提升項目培養農民工20000余人,培養農業推廣碩士400多人,舉辦鄉村振興干部、工作者培訓班近20班次,培訓超過3000人次,舉辦客家菜培訓3個班次培訓200余人。1.1.2受到媒體高度關注。“政校農”協同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辦學成果被《中國教育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日報(數字廣東)》、人民論壇網、《南方日報》《河源日報》等國家、省、市主流媒體報道累計近100篇次(2018年有12篇次),已構建了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品牌。1.1.3取得豐碩教科研成果。鄉村振興學院獲教育部、省、市等各類項目立項10余項,項目經費達2000余萬元,出版專著3部、教材5部,30余篇,獲得國家、省、市等各類優秀成果獎10余項。指導廣東羅定職院、清遠職院、湖南常德職院、江西九江職院等5所院校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并取得較好效果;先后有50余所高職院校前來學習經驗,為全省、全國同類高職繼續教育精準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復制性范本。1.2主要經驗和做法。鄉村振興學院著力于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未來5年將對河源市50歲以下的農民進行全員輪訓,培養大批農業職業經理人、家庭農場主、農業合作社管理人、創業致富帶頭人、鄉村工匠、農技推廣員、農村養老護理員、鄉村醫生等鄉村振興人才。
2存在的問題
2.1專業性硬件條件不足。目前,河源市鄉村振興學院主要依托河職院開展辦學,由河職院繼續教育學院直接負責開展相關業務。從院部及專業設置來看,河職院沒有設立專門的農學院,沒有開辦專門的農類專業,所以農類辦學的硬件條件建設還相當欠缺,專業硬件條件不能滿足“三農”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2.2學院運行機制不完善。鄉村振興學院工作運行基本上隸屬于河職院繼續教育學院,沒有建立完善的機制以明確其辦學宗旨與任務、組織機構及管理、工作團隊、活動內容、資產及財務管理等。沒有從學校的高度和層面統籌部署鄉村振興學院的運行,工作開展的依賴性、隨機性較大,使鄉村振興學院的長遠發展得不到保障。2.3建設經費投入較欠缺。目前,鄉村振興學院開展人才培養等業務工作的經費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傳統項目的政策性扶持資金,二是學校的資金減免支持。總體而言,鄉村振興學院的建設經費主要通過自籌解決,發展經費比較欠缺,難以為全面推廣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充足的財力保障。2.4工作規劃設計不全面。由于河源市鄉村振興學院設立之初就明確是依托河職院繼續教育學院辦學,因此設立后業務開展的重心也就傾向于繼續教育辦學業務。就鄉村振興學院目前的工作規劃而言,主要是側重于“三農”人才培養,各二級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還沒有參與到鄉村振興學院的建設中來,全日制“三農”人才培養、鄉村振興科技服務、鄉村振興志愿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幾乎是空白。2.5師資團隊專業性不強。鄉村振興學院依托的河職院沒有專門的農類專業背景,涉農類的專業師資極少,導致鄉村振興學院內部的師資團隊專業性不強。現有的師資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教學時只是把自身專業與鄉村振興盡量結合起來開展,教學實施的專業性不高,教學深度不足,嚴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2.6相關研究系統性不夠。調查表明,目前河職院有部分教師開展了一些與鄉村振興相關的教科研活動,但總體上看是零碎、片面的,不夠系統、全面,導致鄉村振興學院建設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2.7人才培養供求不均衡。受制于學院自身軟硬件條件的影響,人才培養只能結合現有條件辦班,難以實現因需培養人才,尤其是涉農技術技能型人才、鄉村發展規劃人才、鄉村振興經營管理人才培養不力。人才培養供求不均衡是鄉村振興學院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8特色品牌仍需再創新當前,河源鄉村振興學院辦學已經打造了一些特色品牌,如全國規模最大的村干部大專班、農民大學生專班等。這些項目確實滿足了人才培養的需要,也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但是上述特色品牌都只是繼續教育范疇。放眼于鄉村振興這一大工程,僅從繼續教育的范疇去凝練和打造鄉村振興學院的品牌和特色是遠遠不夠的。
3對策建議
3.1協同創新整合辦學資源,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發展。針對當前鄉村振興學院專項性硬件條件的不足,學院要積極引進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農類高校的優質辦學資源,彌補和充實自身辦學資源的不足。大膽改革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走出去”的方式,使鄉村振興學院培養的學員接受外界優質教育資源的熏陶。要敢于創新資源利用模式,搭建更高層次的平臺、基地,協同創新整合辦學資源,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3.2系統構建學院運行機制,科學推進鄉村人才培養工作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必須高站位、全方位推進,因此要從全校的高度系統構建鄉村振興學院的運行機制。從學校層面統籌鄉村振興辦學,明確全日制辦學、繼續教育辦學等各方面服務鄉村振興的宗旨和任務。要把鄉村振興學院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納入學校管理,科學規范推進鄉村振興學院業務開展及工作運行。3.3多方籌措學院建設經費,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資金保障。一是努力爭取各種政策性扶持資金,用好如工會、扶貧、教育、人社等領域涉及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資金。二是從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實際出發,設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專項資金。三是學校層面要按照《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關于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制定并落實培養培訓資助政策的要求,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減免學費。四是積極發動社會資源支持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五是宣傳引導“三農”人員積極參加學習培訓,并承擔適度的學習經費。3.4立體設計學院工作規劃,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一是從服務鄉村振興的大局規劃學院業務開展的范疇,積極拓寬業務,既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又做好教育服務的其他工作,全面發揮鄉村振興學院的功能。二是科學規劃好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層次、類型、專業,找準人才培養的對象,既要培養好全日制人才,又要做好繼續教育辦學,大范圍、全方位地培養鄉村振興所需的各類人才。三是科學規劃好鄉村振興學院業務開展的舉措、途徑、手段,確保業務開展有抓手、有方向、有思路[3]。3.5打造全面專業師資團隊,扎實高效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一方面,在本校及合作院校遴選優秀教師,在政府有關涉農單位及涉農業務部門遴選業務骨干,在農村遴選優秀村干部和致富帶頭人,在農業企業遴選管理和技術精英,共同組建優秀的師資團隊,充實師資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師資的培養培訓,提升他們的思想認識、業務水平、實踐能力和授課技巧,提升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3.6深入開展理論實踐研究,科學指導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要大力鼓勵相關教師開展鄉村振興相關的教科研活動,在教學和科研活動開展過程中要主動側重鄉村振興領域。引導廣大教師開展鄉村振興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積極組織相關教師開展鄉村振興領域的專題研究與實踐活動,凝聚更多力量全面、深入開展理論實踐研究,豐富研究成果,擴大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促進研究系統化和實踐深入化。要建立健全相關研究工作的考核與激勵機制,推動成果應用與轉化,促使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統一。3.7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確保平衡鄉村振興人才供求關系。深入鄉村進行實地調研,了解鄉村振興發展的人才短板,因需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順應鄉村振興經濟大發展的需求,大力培養懂經營、善管理、會營銷的經管類“三農”人才。順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鄉村規劃建設的需要,培養精于鄉村規劃設計的專業技術人才。順應鄉村振興必須教育振興這一要求,大力培養一批優秀的鄉村教師,推動鄉村教育事業發展。順應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發揮“四校”聯盟優勢,大力推動鄉村醫生培養工作。3.8大膽創新辦學特色品牌,不斷提升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質量。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要邁向更高的臺階,不能只滿足于現有的辦學特色品牌,必須大膽創新,通過特色辦學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要著眼于鄉村振興發展的當下與未來發展的趨勢,謀劃開辦符合實際需求的人才培養項目,確保辦學項目高起點、規劃長遠,并爭取通過2~3年的實踐凝練特色、不斷優化并逐步打造新品牌。要主動對辦學成果進行總結、歸納、分析和改進,將特色凝練與理論實踐研究工作統一起來,積極申報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的教學成果獎、社科成果獎等,擴大辦學影響力和知名度,促成特色形成與品牌塑造。
參考文獻:
[1]路召飛,王昊,張麗濤.盤活人才資源推動鄉村振興[J].農家參謀,2019(6):28.
[2]屠肖菁,劉艷嵐.高職院校鄉村振興學院建設實踐研究[J].科技視界,2019(5):137-138.
[3]黃中麗.強化人才支撐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8(4):50-51.
作者:廖遠兵 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