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文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11 11:14:14
導語:高中歷史人文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科學”教育盛行的背景下,社會呼喚“人文”教育的回歸,“人文”教育的目標在學科教學中,必須通過每一節課的積累才能落實。高中歷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人文資源,“人文”教育要以一定的人文知識為載體,教師優化教學方式和策略,促進學生體驗、認同、內化人文價值觀。如:引入名言詩歌,增強情感體驗;還原歷史生活,提升歷史感悟;凸顯人的精神,激勵學生成長。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人文”教育;人文素養
傅國涌在《民國教育的花開花落》一文中說,我理解的現代教育實際上是三大板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和公民教育。他簡明扼要地點出了教育在當代應包含的實質性內容。古代,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強調了教育的經典維度———倫理的、審美的熏陶,以發展人的高貴品格為最終目的人文教育。但從十八世紀以后,西方科學教育打破了人文教育的統治地位,隨后逐漸占上風,充斥學校教育和課堂,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也一樣。今天,現代社會的現代性危機呼喚人文教育的回歸,現代人本主義哲學也啟發了現代教育的哲學思考?!罢J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真誠、選擇和決定以及責任感。反對教師以傳遞知識技能為目的,強調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是互為主體的關系,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教育作用”。我國的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在80年代也率先提出主體教育理論,強調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人的價值是教育的最高價值?;谏鐣腿税l展的現實需要,教育改革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和人文素養的教育目標,而歷史學科又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的內涵與功能,在弘揚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方面肩負重要使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課程目標是一個中期目標,必須通過每一節課的積累才能落實。歷史課程的人文教育目標在教材的使用和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究竟該如何落實?
一、“人文”教育的目標
這里討論的“人文”教育是在歷史課堂上來完成的教育目標。首先,人文教育要以一定的人文知識為載體,即對人文知識的認知。培育目標是: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概念和術語)、對歷史發展的趨勢及其對現實的影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歷史發展中人類追求公正、法制、自由、民主、人權、合作、和平、智慧、科學、理性的過程及其實踐,知道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能用一定的史觀解釋歷史,初步建立科學的歷史思維方式。如設身處地的體會歷史主體的內心世界;理解歷史事件、歷史文獻或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其次,人文情感的養成和人文價值體系的確立。對事物的情感,在其深層往往隱含著一定價值觀念的折射,衡量某種事物對個體活動的意義的標準就是價值觀。而價值傾向里也總是包含一定的情感因素。所以人文情感的培育是和人文價值體系的確立聯系在一起的。培育目標是:首先,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雙邊交流,生生活動,能夠產生愉悅的學習熱情,從而形成自信、自尊、自強的精神狀態。其次,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認識人類發展的歷史趨勢,認識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確立的政治、經濟、道德等社會活動的價值法則,在此基礎上,形成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禮儀和規則、敬畏自然的自律意識;形成勇于質疑、講求實證的科學精神;形成關注社會、心存國家和人民、關照后人的大愛情懷;通過與歷史人物的精神對話,豐富自己的情感與道德理想,確立珍視生命,重視人的價值,勇于自我超越的價值追求。學生能將在歷史學習中獲得的人文價值標準系統化,從而達到較高水平的價值內化。
二、“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引入名言詩歌,增強情感體驗
歷史教學從應試的角度看,強調對概念的把握,強調歷史思維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歷史的學習缺乏感情色彩和鮮活與生動。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我們生活在語言所構建的精神空間中。所以老師積累一些歷史上精彩的句段,優美的詩文,在關鍵的地方進行引用,對豐富自己的語言,增強學生的感情共鳴很有幫助,也有利于提高課堂的育人效果。挖掘哥倫布等西方航海家身上的人文精神時,引用他留下的名言:“只要我們能把希望的大陸牢牢地裝在心中,風浪就一定能戰勝?!薄吧系劭梢怨钾撋?,卻絕不會辜負生命堅持的信念?!币粋€積極樂觀、不怕困難、勇敢堅持的探險者形象躍然紙上。學習啟蒙運動時期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原則和概念時,節選愛瑪•拉扎勒斯所作的雕刻在自由女神底座上的詩《新的巨像》:“把你們疲憊、貧困的人全都給我,他們蜷縮一團,渴望自由地吸呼,這種可憐的廢物你們那多得數不勝數。把這些無家可歸、在風暴中顛沛的人統統送給我,我在金門旁為他們高舉火炬!”這幾句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體現了美國對移民的接納,保護、指引他們走向幸福生活的人道主義精神,生動地闡釋并升華了自由、人權的含義,有利于學生對自由、人權等概念的理解。學習戰后人們反戰和平運動和民權運動,引用鮑勃•迪倫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創作的歌曲《在風中吹響》:“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聽到人們的哭泣?要有多少死亡才能使他了解,已有太多的人死去?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給予自由?一個人要回頭多少次,才不會假裝他什么都沒看見?”在感人的文字和旋律中更容易激起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同情。
(二)還原歷史生活,提升歷史感悟
歷史教科書因為篇幅限制,往往只是概括性地描繪重大歷史事件,省略了很多歷史的細節。在歷史教學中,有時候需要對重要概念或事件進行補充,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對一個時代有更生動、具體的認識,產生情感的共鳴。例如,“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知識點,是屬于國家政策層面的宏觀概念,但又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什么蘇共領導人要進行政策的調整?宏觀政策調整的背后反映了國家和人民之間怎樣的關系?如果深入歷史的細節,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如下:糧食稅政策實行后,雖然糧食稅的總量比余糧收集制政策下少得多了,但由于農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糧食稅的征收仍然困難。這樣,城市的供應還是出現了問題,巨大的糧食缺口無法解決。在這種情形下,當時的俄羅斯農村出現了一種被稱為“背口袋”的人,他們從農村背著口袋販糧,到城市賣糧,就這樣解決了許多城市缺糧戶的吃飯問題。由于城市糧食供給極不平衡,“黑市”糧價被抬得很高。如果禁止這種“黑市”,國家又沒有糧食來解決城市居民的吃飯問題。所以,蘇維埃政府被迫同意恢復自由貿易,也恢復了貨幣流通。“恢復”自由買賣后,“黑市”的糧價仍然很高,普通市民承受不起;同時,有些工廠仍然無力開工。因為他們原來是靠政府的余糧收集制提供原料和糧食,現在政府無法供給工廠進行生產的原料、維持工人生活的糧食,這樣,蘇維埃政府被迫允許企業從公有轉為私有,再大點的企業甚至允許租讓給外國資本家經營。通過提供具體的歷史情境,同學們就如同是穿越到當時的“親臨者”,體驗到蘇俄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理解了歷史發展的邏輯,就能體味蘇俄領導者在理想與現實中做出正確選擇的智慧與勇氣。有普通民眾生活細節的材料,歷史不再是干癟癟、硬邦邦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升華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凸顯人的精神,激勵學生成長
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文獻和文藝作品,它們是歷史活動的載體,直接承載著歷史的道德、理想、價值追求等,細化歷史人物的活動,體會文獻和作品中凝結的人的精神,增強學生的生命體驗,可以起到榜樣示范和提升精神的作用。學習牛頓運動定律的時候,讓學生知道他青少年時代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親自動手設計和制作了許多機械裝置和用品,喜歡通過實驗來取得真知,了解他學習的勤奮。認識愛因斯坦時除了介紹他大膽質疑牛頓定義的絕對空間、時間和絕對運動的精神,還讓學生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很多有聲望的科學家在為德國發動侵略戰爭辯護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簽字,而愛因斯坦卻在一份僅有4人參加的反戰宣言上簽了字。一戰后,他又積極致力于恢復各國人民的相互諒解。30年代,呼吁各國人民為和平而斗爭。二戰后期又致力于防止核戰爭,親自領導組織“原子科學家非常委員會”,倡議各國科學家用自己的言行來維護世界和平。歷史人物身上勇于質疑探究、注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勇于為維護正義與和平而奔走的高尚人格就會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時,“文人畫”的抒情性和思想性是我們在教學中要挖掘出來的人文素材?!拔娜水嫛笔菢O具我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古代中國文人士大夫以傳統的山水、花鳥、梅蘭竹菊等為主,借物喻情,將詩、書、畫、印合為一體,抒發個人感情,寄托思想。從整體上看,文人畫被賦予了自由生命的觀念,表達了古代文人們清高拔俗的情趣、獨立不遷的氣節、謙遜虛中的品質、淡漠名利的態度等高尚情操。從個體上看,其中八大山人的筆情恣縱、憤世嫉俗;徐渭的潑墨大寫意、不拘小節、不媚權勢;鄭板橋的詩點畫題,詩畫映照,關注現實,追求“真氣、真趣、真意”等藝術風格和人格品質都對學生有教育意義?;A教育改革的目標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人格完善越來越被關注和重視,這對我們教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希望教育的光輝能夠普照每一個心靈,或許是一種理想主義;在駛向理想對岸的過程中或許還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我們直接面對一個個生機勃勃的年輕生命,直接影響他們知識的獲取和價值觀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劉曉光.存在主義哲學對我國當代教育的影響和啟示.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0,12(4):3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03.
[3]余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作者:李清蓮 單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