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措施論文

時間:2022-09-18 06:27:00

導語: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措施論文

摘要:化學學科與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學好化學對學生的將來發展,民族的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學科陣地,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科學品質。

關鍵詞:高中化學學生科學品質

化學課程標準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品質為主旨的新課程理念。”中學化學的教學內容覆蓋面廣,有利于多層次、多渠道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教師無法把科學素養像知識那樣教給學生。

一、教師言傳身教影響學生良好習慣和科學品質的形成教師一方面要處處以身作則,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學品質感染人,另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學生,對一些涉及科學素養培養的行為和品質要有規章,以規章制度教育約束學生,使他們逐步形成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演示實驗中教師不小心將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師往往會有幾種態度:(1)視而不見,再拿一根繼續演示;(2)踢到一邊或拿掃帚胡亂掃到一邊;(3)將碎片小心撿起,并徹底清掃。教師的操作和行為是否規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科學品質的養成極為重要。

二、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科學品質化學實驗教學是全面實施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化學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它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它又是增強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催化劑。”

因此,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科學品質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教學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在化學教學中充分重視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要規范操作演示實驗,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增補演示實驗,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誘發、拓寬、深化學生的科學思維。(2)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嘗試探究性教學,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3)教師可利用課外家庭小實驗來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和好的習慣。這樣可以使學生不僅有效地獲得化學知識,培養了實踐技能和素質,而且培養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三、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良好科學素養新課標提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動機之一。

生活中的化學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如學習煤和石油時,教師可以介紹潔凈能源的開發、目前各國開發新能源的舉措等,學習酸的通性,pH值時,教師可讓學生完成家庭小實驗:用pH試紙測定肥皂水、食醋、礦泉水、洗發劑等液體的pH值,判斷各種液體的酸堿性。

四、聯系化學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隨著科學的發展,化學與生物、材料、能源等眾多學科交叉。公務員之家

滲透、融合,化學已成為高科技發展的強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面臨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滲透化學前沿知識,使課堂教學具有時代氣息。如學習水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納米技術在凈水中的應用,選擇實際問題情景:無錫太湖2007年5月底藍藻大爆發,引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導致全市人民飲用水困難等。教師可以以此為引導展開教學,介紹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等話題;學習原子結構時,教師可以介紹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中的不斷滲透,能讓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成就及新問題,加強學生對現代化學知識的了解及價值的培養,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又能拓展學生的智力空間和思維廣度。

科學品質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教師應該在充分挖掘教材、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有效的科學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化學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3.10

[2].蔡日增.創新原理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