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31 03:45:47

導語:職校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研究

一、高職院校開展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

第一,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使食品安全素質教育顯得日益迫切。食品安全關系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由于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重大戰略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在我國,《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實施。《食品安全法》與《食品衛生法》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卻體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所給予的高度關注。盡管“從農田到餐桌”各個環節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食品安全問題,但從各類食品安全事件中可以發現,食品安全素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我國,由于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訓不足,食品的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誠信意識還比較淡漠,消費者的安全消費意識不夠高,這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影響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高職院校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食品安全法》第7條、第8條、第9條規定:“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國家鼓勵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鼓勵和支持食品生產經營者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規范。”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也表示,我國作為一個食品生產大國,必須將宣傳教育作為加強食品安全的一項重要手段,更深、更廣地向全國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因此,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義務積極從事相關的教學研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素養。

第三,開展食品安全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高職教育是與經濟發展關系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種教育類型。高職院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培養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高技能專業人才。首先,高職院校中開辦涉農、牧、食品加工、食品檢測等專業的不在少數,平均每個地級市就有一個以上的職業院校中有相關專業,因此食品相關專業學生在整個高職學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些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主要是食品鏈的各個環節(包括飼料生產者、初級食品生產者、食品生產制造者、運輸和倉儲經營者、零售分包商、餐飲服務與經營者等),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發生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因此這部分同學的食品安全素養得以大大提高,將有利于整個產業鏈員工素質的提升,也有利于從根本上確保食品安全。其次,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國家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他們的食品安全素質教育將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識,從而促進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另外,高職院校擔負著服務當地經濟的社會責任,在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的范圍、方式等方面均應該開展有益的探索。

二、高職院校開展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的途徑

第一,抓好食品安全宣傳隊伍建設。首先,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的師資,培養一批“食品安全宣傳員”。他們主要由食品專業的任課教師來擔任,應具有扎實的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高度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并熱愛食品行業和本職工作,從而確保他們開展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職院校應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出臺鼓勵教師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服務的相關政策,充分調動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其次,高職院校應重視社會師資的挖掘。食品監管部門及食品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大中型食品企業高管、技術專家等均可以成為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的講師,可以聘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參與食品安全素質教育工作。另外,高職院校應通過各種方式促進食品安全宣傳隊伍的專業能力提升,以確保正確的、前沿的食品安全知識的有效傳播。

第二,立足校園,提高師生食品安全素養。在相關專業學生的培養上,高職院校首先應精心設計相關專業課程,將食品安全的相關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如《食品營養》《食品微生物檢驗》《食品添加劑應用》《食品理化檢測》《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食品標準與法規》等。其次應不斷改革教學組織模式,探尋適合高職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對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項目化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模式進行有益的大膽探索,以提高教學效果,提升食品相關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為提高高職學生的食品安全素養,高職院校還應重視非食品專業學生的食品安全素質教育工作。首先,高職院校應將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并指定部門(如后勤)或有關的系、院總體負責全院學生的食品安全素質教育工作。其次,可以考慮將食品安全素質教育作為人文素質選修課列入教學計劃,成立“食品安全素質教育講師團”,在全院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以講座等形式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在以煙臺職業學院6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的“食品安全素質調查”中,有93%的學生選擇“有必要”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動,有35%的學生選擇“講座”為最喜歡接受的食品安全知識獲取方式。第三,充分利用國家開展的“食品安全周”等政府主導的活動,借勢在全院學生中開展相應的食品安全教育,如開展食品安全知識競賽活動等。第四,通過成立相關的學生社團組織,引導學生關注食品安全,傳播交流食品安全知識。如煙臺職業學院的“健康飲食協會”,通過在全院各系招募社員,定期組織食品安全知識交流活動,邀請教師舉辦相關講座,開辦《健康導報》社刊,在學生的食品安全素質教育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外,高職院校也可以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定期對教職工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糾正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不良飲食習慣等,提高其身體健康水平。

第三,面向社會,為基層群眾健康生活助力。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社會服務能力的建設,以體現其辦學宗旨,提高其辦學聲譽,而面向社會基層群眾開展食品安全素質教育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切入點。為此,高職院校可開展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一是充分利用當地的各類媒體,選派優秀的專業教師在媒體上做食品安全知識專題訪談,增強宣傳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積極利用國家“食品安全周”活動,聯系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積極參與安全周的各項活動;三是創造形式、深入基層,擴大食品安全宣傳活動的覆蓋面。如煙臺職業學院每年都組織“送知識下鄉”活動,與蓬萊市某社區建立了長期聯系,定期為基層群眾開展健康與飲食講座,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四是加強與食品企業的聯系,積極參與食品企業員工的培訓活動,提高其食品安全素質,校企共同為構建食品安全屏障而努力。

三、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的重點

第一,食品安全知識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根據受眾不同有不同的層次。對于高職相關專業學生而言,要扎實學習食品安全專業知識,應涉及農學、醫學、生命科學、分析科學、法學和管理科學等學科知識,還包括食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即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無毒、無害、符合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慢性和潛在性的危害的食品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對于普通群眾,要重點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食物的營養、劣質食品的鑒別等,以提高他們防范風險的能力[1]。

第二,食品法律法規知識宣傳。食品安全教育中的食品安全法律知識,即依法生產、合法經營、合理使用食品的有關法律方面的基礎知識。它包括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食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權利與義務和爭議解決途徑等方面的知識。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是由大工業化生產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或一些不可預知因素所引起的,而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多數是由不法之徒為賺取不義之財而人為造成的。因此,高職院校可針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開展生產經營的GMP、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HACCP原理、《食品安全法》及相關法規等方面知識的培訓,豐富生產經營者的法律知識,增強其依法生產的意識。旅日學者、鳳凰網專欄作家俞天任在《日本食品安全神話歸功于誰》一文中指出,日本食品安全方面的巨大進步應歸功于日本的“消費者運動”[2]。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其食品安全問題也在這個時期到達了高峰,如廣為人知的“痛痛病”“水俁病”事件,1955年的森永砒霜牛奶事件(因為奶粉中混入砒霜而造成12159人中毒,其中131人死亡),1968年的米糠油事件(中毒人數多達1283人,28人死亡)等。在消費者的努力下,日本于1968年制定了《消費者保護基本法》,從重視生產者改為了重視消費者,表明了保護消費者的方向。以后又在1970年開設了“消費生活中心”,專門處理來自消費者的投訴,而日本消費者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也逐漸提高。相比較而言,我國消費者對自己的權益維護不夠。如在對煙臺職業學院學生的食品安全素養調查中,有48%的學生在遇到食品質量問題后會選擇“算了,自認倒霉”,有40%的學生選擇與經營者交涉,只有12%的學生選擇向消協和有關部門投訴。因此,食品安全素質教育應著力于讓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標準知識,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通過對食品安全知識的學習,增強食品安全意識,當合法利益被侵犯時,懂得拿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當消費者都懂得并做到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的時候,食品安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釋疑解惑,引導消費。高職院校開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另一項重要內容還包括釋疑解惑,引導消費,即引導學生及群眾科學地認識食品安全危害及食品安全形勢,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增強人們的消費信心。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網絡的普及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迅速。在媒體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一些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如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還有的則是夸大其辭或沒有事實依據,如對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問題的報道,最后經核查屬夸大或不實。這樣的一些報道短時期內集中出現,容易產生放大效應,群眾看了以后往往都會信以為真、焦慮擔憂,也自然會有“還有什么敢吃的”想法[3]。再如“食品添加劑”成為食品安全事件的“罪魁禍首”、四川廣元“橘蟲事件”、非典時期的“搶鹽風波”及日本核輻射后的“搶鹽事件”等都透露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知識的缺乏,從而導致對謠言的輕信和盲從,給正常的生產生活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作用,利用專業知識及時為廣大學生及普通消費者釋疑解惑,引導消費,為社會穩定和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有益的貢獻。總之,食品安全素質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這一事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通過各種途徑開展食品安全素質教育,并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為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微薄之力。

作者:夏學超王晶工作單位:煙臺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