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思路

時間:2022-04-10 04:09:38

導語:閩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閩臺兩岸,一衣帶水,五緣同根。福建教育要發展,閩臺合作要先行。目前,閩臺高等職業教育合作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還存在合作規模偏小、深度有待加強等問題。想要進一步推動閩臺高等職業教育合作發展,需要在合作模式和配套扶持政策上下功夫。

[關鍵詞]閩臺合作;高等職業教育;創新思路

一、福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概況

1981年,福建省批準建立省內第一所高職院校———鷺江職業大學。到2012年,福建省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達到了54所,在校生達到了27.87萬人,占據福建高等職業教育的“半壁江山”。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的歷程。一是規模呈階段性突進發展。1981-1985年,福建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從1981年1所發展到1985年11所,1986-2000年高等職業教育數量無明顯變化,到2005年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數量達到49所,5年間新建38所。在校生從1.31萬人增至27.87萬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總數、在校生總數的66%和44.45%。高等職業院校規模突進式發展與國家社會經濟的現實需求密切相關。1981-1985年的第一次突進式發展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經“”十年后的破壞,教育內部迫切需要改革和重構。第二次突進式發展,是由于新知識經濟發展需要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引起的必然結果。二是發展模式逐漸明晰。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隨著辦學經驗的積累,從“比較模糊”逐步趨向“比較清晰”。福建省高等職業教育起步于探索階段,辦學性質、定位和任務還在探索研究之中,更缺乏相關高等職業教育基本理論指導。很多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直接沿用普通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在專業設置、課程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參考普通高等教育,屬于壓縮版普通高等教育。當時的高等職業教育實際上只是充當了普通高等教育在數量和規模上的補充角色,只被視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而不是一個類型,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作用也未顯現出來。這直接導致高等職業教育定位不清、目標不明、發展緩慢。1991年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研討會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層次實用人才”。國家行政主管部門開始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研究,并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界定,要求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對辦學模式、發展措施、設置標準及原則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同時,隨著對職業教育認識逐步提高,也啟動整合建立職業技術學院。在這種背景下,福建省職業大學也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提出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需按照“職業和技術崗位的具體要求,以職業崗位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為依據”,強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要求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逐漸理清了“高職是什么”和“應當怎么辦”等問題。三是辦學體制與院校結構呈現多元化并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職業院校的創辦與發展不僅搭建了中央、省、中心城市三級辦學的高等教育新體制,由于有國家層面相關政策扶持,民辦高職及部門行業高職院校發展較快,成為福建省高職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改革開放之初創辦的11所職業大學,有8所為中心城市政府主辦,1所為行業主辦,2所民辦,形成以地方政府為辦學主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初,民辦大學鳳毛麟角,福建省社會各界及海外僑胞積極捐資踴躍參與舉辦職業大學成為一大特色。四是教學改革與內涵質量提升緩慢。福建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內涵質量建設和提升比較緩慢,還存在著如辦學思路缺乏個性、定位不夠準確,辦學模式趨同、辦學特色不足,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不完善、效果不甚理想,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院校內部管理機制體制還不能適應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開放性、實踐性、職業性等特征,教師觀念理念、整體素質水平與當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相差甚遠等問題。

二、閩臺職業教育合作發展基礎和歷程(以福建商學院為例)

自2006年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率先與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開展師生互訪交流以來,通過交流互訪、“校校企”“分段對接”、育成中心、臺資企業辦學、臺灣職稱專區、共建兩岸師資交流與培訓基地以及閩臺職教集團等模式開展合作,取得一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學歷互認、招生政策、赴臺手續繁瑣、辦學成本和學生赴臺學習費用高等問題,影響閩臺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一)閩臺職教合作發展基礎。第一,我國職業教育進入黃金發展期。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需要,加上中央領導重視、部門支持和地方給力,我國職業教育進入黃金發展期。福建的職業教育同樣前景光明,來閩調研視察,指出“福建沒有理由辦不好教育”,進一步說明中央和省里大力發展福建教育的決心。第二,閩臺教育資源存在優勢互補。臺灣職業教育面臨生源匱乏等嚴峻問題,需要轉移優質教育資源。福建高職院校在校生近30萬人,占據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由于脫胎于普通教育,未能完全脫離本科人才培養的桎梏,偏離職業教育的定位和體系,無法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對大量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而臺灣獨有的技職一貫的教育體系和成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會對大陸高職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再加上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福建必將是臺灣優質教育資源轉移的首選地。第三,兩岸經貿往來愈加頻繁。福建與臺灣的經貿往來歷史源遠流長,再加上2009年福建省被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域”,兩岸經貿往來愈加頻繁。臺灣是福建省最大的進口伙伴,2014年福建從臺灣進口總值達到了96.3億美元,吸收臺灣投資4.2億美元,同比增長87.6%。經貿往來的頻繁,帶動兩岸職教文化合作交流的快速發展。從1985年大陸第一個招生臺灣學生以來,福建就率先嘗試與臺灣開展教育合作交流,多年來在兩地高校招生、合作辦學等方面相繼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2008年,福建省教育廳就出臺了《關于實施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意見》提出:“福建省將持續擴大兩岸院校在學科專業的合作范圍,以職業教育為重點推動閩臺校企合作和校校企合作,進一步促進閩臺兩地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的深入合作”。2015年出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通過引進臺灣職業院校管理經驗、突進閩臺教師資源共享以及實施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等加強閩臺職教合作。基于制度環境的不斷完善以及自貿區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兩岸職業教育的交流合作勢必更上一個臺階。(二)閩臺職業教育合作經驗(以福建商學院為例)。早在2006年,福建商學院前身之一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就與臺灣各技職院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曾被《海峽西岸》雜志譽為“溝通閩臺職教的先行者”。近十年來,已累計與20多所臺灣高校、臺資企業在專業共建、課程改革、教材開發、師資培養、學生互派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閩臺合作“走得早,做得實,見成效”。一是依托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授牌成立的“海峽兩岸職業英語師資交流與培訓基地”,探索符合職場需求、適合職業院校學生基礎和特點的職業英語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推動職業英語教學改革。截至目前,已牽頭在不同院校、不同省份舉辦兩岸職業英語師資培訓班5期,培訓教師300多人。二是引進臺灣優質的外語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第二課堂外語活動質量。早在2005年學校就看準臺灣空中英語教室的資源潛力,率先引進教學軟件,購買外語雜志,開展外語演講、舉辦外語競賽,現已形成一套教學體系、一批師資隊伍,并能在全省,乃至外省部分院校進行推廣、輔導、示范等。三是與馬尾自貿區聯合成立“兩岸技職學生電商創業中心”,探索建立兩岸青年學子互動合作、共謀發展的創新創業新平臺、新模式。積極與e-bay公司、阿里巴巴公司洽談合作事宜,利用方興未艾的電子支付平臺孵化項目,鼓勵兩岸大學生進行跨境貿易實踐。目前已有兩位閩臺教師帶領學生團隊在馬尾區臺灣青年創業中心注冊公司,開展茶葉、建等商品的電子貿易業務。四是合作舉辦4個閩臺校校企項目。其中閩臺聯合創辦的“育達專班”,把臺灣職教模式原封不動地搬進校園,在校園內開辟原汁原味的“育達專區”。“育達專班”的合作模式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學校也多次受邀在不同場合介紹典型經驗與做法。五是育達專班的臺灣教師積極申報科研課題,主動融入學校的教科研工作,與學校教師聯合主持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課題,并受邀為全校專任教師開講座,介紹臺灣辦學經驗,指導各系部教科研工作等。六是聘用符合相關規定及專業需求的臺灣老師來校授課。修訂有關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努力吸引含臺灣優質師資在內的優秀人才到任職任教,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積極推動兩岸師生雙向交流。

三、閩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問題

(一)學分、學歷互認問題。學分、學歷互認始終是影響兩岸合作辦學的根本因素。兩岸學分、學歷互認仍然存在障礙,目前臺灣采認學歷的福建高校僅3所,若育達科大的學生在我校修讀課程,回臺灣后學分是無法抵免的,將嚴重打擊臺灣學生來我校進修學習的積極性,影響閩臺共同辦學效果。(二)辦學成本問題。閩臺合作辦學成本相對高,前期資金投入較大。為給學生創造外語學習和實訓條件,學校需要加大投入建設外語體驗中心、物流實訓中心等閩臺相關硬件設施,收益和支出較難持平,若想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還需加大資金投入。(三)招生計劃問題。閩臺校校企項目招生人數受限。(四)臺灣教材成本高。閩臺職教合作需要引進臺灣原版教材,按正常渠道進口教材,需繳納關稅、報關費、審讀費、物流費等費用,成本比臺灣價格要翻一翻,每本教材的成本達200元人民幣左右。(五)引進臺灣全職教師問題。目前福建省高度重視引進臺灣全職教師,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實施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如下困難和問題:一是福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過于集中于鼓樓一個區,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是罕見的,給引進人才子女就學帶來極大不便,特別是東部馬尾片區優質資源過少;二是福州市的戶籍管理制度落后,過嚴過死,未購房的引進人才家屬落戶存在困難。

四、閩臺高等職業教育合作創新發展思路

(一)鞏固現有合作成果,積極探索新合作模式。全面改革職教課程教學方式,實施互動式教學;實施班導師制度,讓導師實際負責和參與班級的經營;采用臺灣育達科技大學的社團運作模式,在臺我兩校同時成立相同社團;通過聯合教學、定期舉辦聯合教學工作坊和共同從事科研合作等方式,實現師資“全方位”互動與融合;充分發揮閩臺合作項目資源優勢,凸顯學生就業實習優勢;培養全人化技職人才,通過實施“尊重、負責、有禮”的品德教育,推行守時、守信、守法的三守精神,強調六有教育,除了腹中有墨、手中有藝的硬本領外,更強調要養成肩上有擔、目中有人、臉上有笑和心中有愛的軟實力。另外,要在閩臺職教合作中有新作為,需要進一步創新模式,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形成閩臺職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態勢。除了現有的合作模式外,還可推進探索以下幾種合作模式:1.五年制專升本貫通模式。在臺灣專升本招生向非國家示范校、骨干校開放的同時,可以試點閩臺五年制專升本貫通模式。由臺灣本科應用型技職院校與我省高職院校聯合招生,共同培養,在修完三年高職階段課程并取得大陸高職專科畢業證書后,學生可以直接到臺灣繼續兩年本科階段學習。2.“3+1”臺灣本科兩地教學模式。從臺灣高校近幾年在大陸直接招生的實際情況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這主要受制于臺灣生活成本高以及大陸學生對臺灣高校情況不了解等因素。臺灣高校直接招收的本科生也可與大陸高職院校合作,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前三年放在大陸高職院校教學,最后一年再到臺灣學習,頒發臺灣本科文憑,這樣可大大降低學生學習成本,有很強的吸引力。3.獨立二級學院模式。在“育達專班”等閩臺合作項目實驗基礎上,以現有一個二級教學單位為基礎,創建一個臺灣高教福建“飛地”,以整體地、系統地移植臺灣高教樣板,即創建一個二級學院全權交由臺灣高校團隊運作,引進臺灣管理和教師團隊,由其制定和實施專業建設和人培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臺灣教材、質量標準、科研支持和學科培育。4.混合所有制模式。中國職教學會副會長俞仲文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2014年年會上說:“純粹的公辦,活不起來;純粹的民辦,大不起來。怎樣做強做大職業院校呢?用好一個‘混’字。”閩臺職教合作可以在“混”字上做文章,通過優勢資源兼并重組或職業院校集團化運作模式,舉辦若干所閩臺混合體制的職業院校。5.園區化育成中心模式。據悉,福建省教育廳擬設立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專項資金,支持職業教育課題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鼓勵設立閩臺大學生創業園和實驗園區建設。閩臺職業院校可以合作創辦如文化創意園、科技園、孵化園等多樣化的育成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閩臺青年大學生共謀創業。(二)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設1.建議與臺灣教育行政部門協調溝通,在推動兩岸職業教育學歷互認仍有障礙的情況下,先行進行學分互認,為兩岸交換學生提供更寬廣的合作機會。2.建議設立閩臺合作辦學項目專項資金補助,以保證閩臺合作辦學項目能夠健康持續發展。3.建議放開招生專業和專業招生人數限制,單列招生指標并在編制計劃時給予政策傾斜。再次開放允許成立閩臺合作的二級學院,試點委托臺灣高校管理,落實“4+0”模式,在合作規模及深度上擴大閩臺職業教育合作。4.建議對閩臺校校企項目引進臺灣原版教材設立綠色通道,降低教材成本。5.建議加大人才限價房投放量進行相應配置,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戶籍制度改革以及強化臺灣高級師資赴閩意愿機制(臺灣教師赴閩所做的研究或成果,能夠反應在臺灣教育體系的工作成就上)。

參考文獻:

[1]陳白壁,柯涌暉.閩臺“校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機制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3,32(3):79-84.

[2]鄭文謙.閩臺高職教育合作的比較及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113-115.

作者:方霞 單位:福建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