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類型現狀及森林自然度與經營度評價

時間:2022-04-15 11:05:02

導語:森林類型現狀及森林自然度與經營度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類型現狀及森林自然度與經營度評價

洪田村主要植被類型

本地區地處南方集體林區,是主要的林木生產基地,最初木材主要來源于天然林,之后又大面積種植人工林。長期嚴重的人為干擾條件下,該村的范圍內的原始地帶性植被已經幾乎不存在,在交通不便利的山頂或者溝谷處有百年以上直徑80cm左右的殼斗科的老樹存在,但并不呈片狀存在。現在常見的天然闊葉林多是皆伐后或者火燒跡地上經過一系列演替形成以殼斗科為主要建群種的一批次生林,也是當地的森林演替的頂級群落。這類植被多分布在海拔250m到800m之間。由喬、灌、草共同形成復式的復雜結構,其生態功能更為穩定。建群種多屬于硬闊以殼斗科Fagaoeae的紅椎CastanopsishystrixA.DC、格氏栲CastanopsiskawakamiiHay、青岡櫟Cyclobalanopsisglauca、福建青岡Cyclobalanopsischungii和錐栗Castaneahenryi等為主,伴生樹種為南酸棗Choerospondiasaxillaris、楠木PhoebezhennanS.LeeetF.N.Wei、檫樹Sassafrastsumu、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H.Winkl、擬赤楊Alniphyllumfortunei(Hemsl.)Makino、木荷Schimasuperba等。在該地區響應政策的號召,已經無人類介入生態系統,作為水土保持林或者水源涵養林存在。在馬尾松Pinusmassoniana建群之后的演替過程中,闊葉樹種如紅椎、光皮樺、格氏栲、楠木、擬赤楊、木荷等樹種會陸續出現從而逐漸取代馬尾松林群落中的位置。這個時候的森林結構較為復雜,結構不穩定。該部分森林也作為生態公益林受到保護,幾無人類參與其正常生態演替的過程,并且為演替過度階段。在馬尾松與闊葉樹的混交林中種植杉木,或者杉木與闊葉樹混交,或者是闊葉樹在杉木林經過多次間伐不加管護的立地上與杉木林共存。雖然杉木是本土的樹種,但是在正常的森林演替過程中其生長發展的空間不大,出現在上述兩種森林類型中,是有人為的經營活動參與到其中,但是也并沒有徹底毀掉原有的森林群落中的相關樹種,人為經營活動的參與帶來的一系列后續的操作還是要影響到森林正常的演替的。喬木層主要有杉木、馬尾松、木荷、南酸棗等。喬木層是馬尾松和杉木,多為人工建立的也混交林,且為同齡林。杉木的胸徑和樹高略高于馬尾松。此時由于馬尾松對土壤條件改善還沒有完成,灌木層基本沒有建立起來,草本層主要是蕨類、鐵芒萁和一些禾本科的植物。馬尾松是陽生樹種,對土壤要求不嚴,其生物生理特性決定了成作為南方的造林的先鋒樹種,也是一種優良的用材林樹種。在該地區,馬尾松在荒山荒坡,采伐跡地或者火燒跡地上形成森林之后,改善了土壤的性質并為某些陰生或中性樹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森林演替的基礎。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陽坡長勢良好,土壤條件良好的地方,下木多為闊葉小喬木,草本多為禾本科的五節芒等。該地區的杉木天然林群落已經不存在,零星分布于闊葉林中。該地區的杉木林是屬于速生豐產林性質的,多為天然次生林皆伐后人工種植并連作,一代后的杉木林有人工種植和萌生兩種。杉木的成熟周期為40年,但該地區杉木經營多采用的是中小徑階模式,所以年齡一般從1到30不等,林分的密度在10~12株/hm2。杉木林的經營模式已經成熟,經營程度高,1代和2代的林分生長較快較好。人為的經營活動比較頻繁,但是林下的幾乎無灌木,草本也比較少,蓋度較小,常出現的是比較矮小的比如禾本科的植物。由于桉樹是外來樹種,該地區的桉樹林經數年來的經營經驗,因其對土壤的損傷比較嚴重,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該地區的桉樹林也多是在皆伐后的林地上生長起來的,其林下幾無其他樹種出現,草本層多為五節芒。現存的毛竹林多是天然起源并保存良好,竹林少于其他樹種成混交狀況,只散生油桐、楓香、杉木等,林下幾乎無灌木,草本層多是淡竹葉、菝葜等,部分草本的蓋度高達90%。毛竹長勢良好,且生長蔓延迅速,管護方便,成材快。毛竹屬于喜陰植物,多生長于陰坡或者混生山谷中的闊葉林中。3.6經濟林當地的經濟林主要是柑橘、板栗,生長良好,柑橘多生長于山谷中,大片存在,管護程度高,板栗的管護程度不高,面積縮減。經濟林要求的管護程度高,多分布在人口居住地周圍。

洪田村森林自然度和經營管護度的評價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和人口的壓力,木材的需求量在增大,林分中人為干擾越來越頻繁、強度也越來越大,各林區內的天然林林分都在減少,與此同時人工林的面積在擴大。因此單純描述當地現存的植被與原始植被之間的差異意義不大,需與人為經營干擾對林分的影響相結合進行綜合考慮,并探究兩者之間的聯系,為后期林分的改造和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基礎。洪田村自從1998年林權改革以來,將林地林木的經營權分到農戶手中,林業創收是當地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是單純木材生產,追求經濟利益,對環境影響比較差。為了林區的可持續發展,即在追求收益的同時也能兼顧到森林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發揮,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對該地區范圍內的林分進行自然度和經營度兩個指標的評價,對其資源現狀和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合理的分析,使得林區經營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統一。自然度是對森林自然化程度的一種量化的描述,表示森林接近自然狀態的程度,一般認為在天然林中,與人類的干擾程度相關,人類的干擾越大,林分的自然度就越低[10-14],反之就越大。在人工林構成植被群落中,自然度表示林分構成和結構與自然林的相似程度。綜合前人的對自然度等級劃分標準并結合洪田村森林構成,將其區域內的林分劃分為2大類7小類對應的自然度為Ⅵ級如表1所示。經營管護是指在人們按照經營的目的積極地在森林群落中采取一系列諸如采伐、更新、撫育等措施。森林的經營管護度是指人為經營對森林的管護程度。當地對森林的經營管護程度可以分將上述兩個指標結合起來之后對林分資源現狀的評價更適合人工林系統與天然林群落共存的區域。雖然經營管護相對于森林系統來說是一種人為干擾,自然度和經營管護程度之間是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并不表現為絕對意義的負相關。例如經營管護程度高的人工林林分,其自然度卻也能表述為近自然林。非人工系統中的強度干擾下的林分,經營管護度不高,其自然度值很低。對洪田村林分現狀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后,按照上述評價標準表進行分類評價,按優勢樹種劃分的各種類型的面積比重如表4所示。從表4中可以看出,該村中多于三分之一的林分為經營良好的杉木人工林,人為管理嚴格,經營力度大,立地質量高,但是林分多純林,林內灌木基本沒有,而林下的草本層蓋度低,種類少,是主要的用材林,但是自然度偏低。另外當地的天然林的林分的郁閉度高,喬灌草層都比較完整,自然度前兩級占的比重比較大,但是多處于無人管護的狀況,可以通過一定的撫育管理措施促進林內環境的改善。此外該村的果樹林也有相當的比例,但是自然度也偏低。所以總體來說,該村對林分的經營多針對用材林,管護經營程度比較好,但是整體的自然度是偏低的。需要有對應的措施進行改善:一方面,不能忽略對天然林的撫育管理,改善林內環境,采取保護性的經營措施,另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經營配置提高人工林林分的自然度,對人工林系統中的自然植被合理的管護,在進行木材管理的過程中盡可能實現森林的多功能,從而達到森林三大效益的統一。

結論與建議

(1)洪田村是典型的山區,長期以來林農對山林依賴極強,經濟發展的需求,使得認為干擾對該村植被的影響極大。原有的地帶性植被已經基本不存在,現存的天然林多為次生林,且管護程度不力。森林系統多以人工的杉木林為主。天然的群落中,杉木零星與其他闊葉樹種混交,因此杉木林人工系統需要人為持續干擾也即集約經營才能維持。自此,從整體上講,洪田村的森林自然度偏低,經營管護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采取合理的經營管護措施能提高森林的自然度。(2)雖然作為公益林的天然林保護程度較好,但在山谷地帶,人為的干擾造成毛竹入侵的現象時常存在,且發展較快,因此要加強對山谷地帶天然林的防護和管理,阻止毛竹對闊葉林的威脅,保護地帶性植被。(3)非林地、荒山荒地和灌叢地應當采用人為的改造和調整,采用人為更新為主,人為促進天然更新的模式,快速構建林地體系,增加其自然度。(4)針對人工林管護良好但是自然度偏低的現狀,應當加強科學的管理,建議:(一)盡量減少甚至杜絕皆伐,多采用間伐;減少中小徑材的培養比例,增加大中徑材的培養。(二)皆伐后林地留一定的林地休整期,或者選擇合適的替代樹種,世代交替種植,避免連作對土壤的損傷;伐后的土地上適當的保留植物殘枝,或者使用綠肥;加強中幼林撫育管理,提高森林質量。(三)單一的人工林應當適當的混植鄉土樹種,以提高適應性。如杉木可以與馬尾松或者闊葉樹混交;非鄉土不適生樹種不應該繼續種植,以免對土壤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5)為了提高集體林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度,應當對區域內的林地進行整體的規劃,從整體到局部提高林分的自然度和經營度,把提高林地生產力和追求森林生態穩定性相結合,實現森林的良性發展。

本文作者:胡麗秋鄧華鋒工作單位: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