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歷史教學幸福課堂

時間:2022-03-20 09:10:00

導語:創建歷史教學幸福課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建歷史教學幸福課堂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幸福

新型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平等和合作,教師的角色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要拋棄舊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是朋友加合作。教師給學生不僅是知識,還要給學生以愛的陽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具有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如在講“為民族獨立而戰”一課時,讓學生分析美國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的意義,如何評價華盛頓。雖然有的學生的分析沒有談到點上或很片面,但我仍對學生給以鼓勵,希望他下次多思考,爭取談得更好。激勵性的語言,不僅能縮短師生的距離,而且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學習興趣的提高,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信心有很大的影響,要使學生喜歡歷史教學,必須營造向上、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要做一位充滿激情的教育者,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教學多元互動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課堂的幸福。

二、“幸福課堂”教師要有職業幸福感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感受到這個職業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并且能夠產生愉悅感。教師要端正對自己的工作認識。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輸出和傳遞,就像是把知識從一個倉庫搬到另一個倉庫。這樣一來,教師變成了知識“搬運工”,職業活動變成了一種單調乏味、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日復一日的按部就班的工作,循環往復的課堂教學使廣大教師身心疲憊,產生了“職業倦怠”,淪為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機械運行的毫無思想、缺乏創新意識的“教書匠”。

在這種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義務和奉獻,只想到自己在付出,只看到對他人的意義和幫助,教師就難免有“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凄楚和“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奈,也就體驗不到自己職業生活的快樂、幸福,更感受不到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實現。當教師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表面上工作著其實就是在生活。這種生活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實現自己、證實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所以工作不僅僅是為了生活,工作本身就是生活。教師工作不僅僅是教書,不僅僅是教學生,不僅僅是育人,它是教師自身的一種生存方式和一種生命活動,通過這種生命活動和生存方式,教師獲得了生活的意義。當我們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正確的認識,便有了創造工作、感受生活、享受幸福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上出幸福的課堂,培養出快樂幸福的學。

三、讓學生享受歷史課堂的快樂

構建幸福課堂需要教師轉變角色,突出學生的自主地位。幸福課堂的理念告訴我們:“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原來的主演角色變為導演角色,要突出學生的自主地位,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教師給予啟發點撥。

一年來,我試著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歷史的學習中,為了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我就讓學生以小組對抗的形式提出疑難,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必要時給予一定的啟發引導。老師也虛心聽取學生的暢所欲言,角色轉變了,學生和我都覺得很輕松快樂。

在傳統教學中,歷史教學是靠語言的描述去完成教學的。由于學生年齡和認識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很難引導學生去探究。而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用聲,光,色等多種信號把人類積累的知識,生動形象的再現,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將學生的手、眼、耳、腦等感覺器官調動起來,使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同樣能達到使學生身臨其境的作用,在其中去品味歷史,把握歷史,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學習心態調節到最佳水平,讓學生愿學、愛學。如在講授《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時,課堂一開始,先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澎湃激昂的歌曲將學生帶回到了古代那個波瀾壯闊的斗爭場面,營造了一種悲壯、宏大的氛圍,學生的情緒被感染了,本課的基調也就確立了,有了樂趣,學生也就有了學習的樂趣。

享受幸福課堂理想的教育境界,是靠教師和學生共同創建的,而最終的主動權卻在教師的這一面,因此,歷史老師必須在自身的師德修養上著力提升,不斷學習,豐富學識,提高我們的歷史知識素養和業務技能,讓學生在自己的歷史課堂里如沐春風。熱愛學生、熱愛本職工作,掌握教育機智,賞識激勵,激發學生主動配合的積極性,共同營造令人賞心悅目的教育新境界,讓學生享受到教育的快樂,讓老師享受到教育的愉悅,把學校打造成令人景仰的幸福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