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歷史情景教育影響
時間:2022-05-17 10:24:00
導語:簡析歷史情景教育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繼承和揚棄?這些素質與意識的培養需要一種環境來促成它的生成和發展。歷史情景教育對人的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形象生動的人物和事例?對人更容易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情景教育在歷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對受教育者身心產生深遠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歷史情境教育實踐性客觀性學術性
歷史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歷史一學不僅記載和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和其規律性,還積淀著人類的知識和經驗,承載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歷史教育有助于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及觀察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育部有關在全國高校設置歷史學課程的規定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歷史情景教育是一種直觀性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某種特定的歷史情景,使個體與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會文化歷史情景相互作用,培養發展個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在探索歷史真相的同時,能夠在心理上產生情緒共鳴,提升受教育者的鑒別能力、決策水平、推理意識。之所以在教學中推廣歷史情景教育是由其自身的特性決定的。
首先,實踐性與自我教育相統一
一般來說,現有的歷史教育模式基本以教師灌輸個人的研究成果、學術觀點為主,學生僅僅以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出現。這不僅扼殺了受教育者的創造性,而且助長了懶惰習氣,.造成其思維僵化、死板,難以應對社會角色的轉變。這值是歷史工作者長期以來被稱為“老古董”的癥結所在。為此,《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再者,高等教育只有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模式才能取得成效。大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合理性、靈活性強,不滿足于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現成答案,對事物有很強的置疑性,喜歡在不同的知識和實踐領域進行思考,探究現象的本質及原因。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至關重要。而歷史情景教育以實踐為手段,在教學中用口述式或者利用虛擬教材,創設歷史事件的背景,由學生對事件的發展方向、緣由、后果做合理的解釋。一系列的親歷所為,既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思維,也能提高其.實踐能力。
同時,加強大學生教育工作任重道遠,單一的課堂教育、說服教育的效果顯然是杯水車薪。只有自我教育方是授人以漁的正確引導方式。而且,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較重,自控能力又有所加強,因此利用實踐性的探索活動,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理應有水到渠成之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由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途徑。“德育的目標歸根到底要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來實現”。[1]實踐出真知,歷史情景教育使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在思維層次上能充分理解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而且在心理層次上也必然會有巨大的震撼,充分理解“說著容易,做著難”的意境,從而與歷史人物產生強烈共鳴。再通過對照鑒別正一面人物與負面典型,在學生的思想矛盾斗爭中,轉化為行為表示,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與一般的說理感化相比,這種自我教育的效果更明顯更持久。重要的是,大學生是最終要跨出學校步人社會的,教師不可能緊隨其右,自我教育的意識卻可伴其一生。
其次,客觀性與思維多元化并存
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大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到許多理論和學術流派。這些理論學術派別常常互為矛盾或互不相干,各自從不同視角解釋同一問題,這就需要因勢利導,發展學生的辨別思維能力。何況歷史專業的大學生其就業的趨勢以教師為主,而“教師的專業化知識,不僅僅要求絕對忠于客觀現實,而且要盡力做到理論簡潔,解釋有力,概念文雅,邏輯嚴密”。[2]專注于對歷史事件、人物進行蓋棺論定的教學方法,不可避免會使學生產生思維定勢,極易對事物的認識發生狹隘性與片面性。歷史情景教育正是通過讓學生多方收集資料,掌握足夠豐富的感性資料,在此基礎上,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抽絲剝繭式的論證過程,從而得出結論。由于其定性研究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之上,故而其公正、客觀性顯然要高于盲從他人觀點。
為了達到客觀性,學生的思維角度必然要多樣化,需要從一般原理原則出發,運用理論來分析,綜合事實材料,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也即發散思維。所謂發散思維,“是指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規,尋求變化,探求多種答案思維”。[3]歷史專業研究沒有確定的答案,對于歷史人物、事件的揭示,只能是無限的接近,而不是等于。而且歷史事件是錯綜復雜環境下的產物,并非簡單的事實累計,研究者只有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多角度、多層次深人地調查分析,才能更為客觀、公正地給與歷史現象以評價,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懂得寬容他人,特別是對那些不為傳統和習俗所認同的一些行為和現象,能夠較為客觀、全面、批判地對待。
再次,學術性與職業性兼容
大學研究活動的實質尤其彰顯了學術性,反之,學.術性又成為大學的靈魂。正如弗萊克斯納所言:“大學本質上是做學問的場所,它致力于知識的保存,系統化知識的增加和大學生的培養。”[4]“通過高深專門知識的教與學活動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通過研究活動,保持高校教育的學術水平并使研究成果和新進展可以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進而,通過教學活動得以傳播和深化,形成高深的理論。”[5]學術性是大學教學與研究活動過程中永恒的主題。作為傳統學科,歷史教育尤其要站在學術前沿,以保持其優勢。當代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理論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發展,他們喜歡獨立思考,能對自己的思考結果進行檢查和評價,這就需要培養大學生投入到較深層次知識的學習與創新中去。歷史情景教育正是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由學生自主創造,繼往開來,推動學科發展,使其前瞻性、超前性充分呈現。
教育的目的主要通過受教育者自我價值的實現來完成,隨著高等學校逐步走出象牙塔而融入社會生活中,高等學校日益受制于市場特別是人才市場,這使一部分固步自封的傳統專業大受冷落。大學是走向社會的大門,大學生對“現實我”的關注要超過對“理想我”的關注,他們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職業走向和未來發展。為此,1989年“面向22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北京)提出了培養人才成功的標志:每個人持有“三張通行證”或稱“三張國際護照”,一是學術性的,二是職業性的,三是事業性的和開拓型的。要想與市場接軌,就必然要變革,創新教育方式。歷史教育尤其要擺脫“老古董”的教學方式,方能吸引更多的學生投身進來學習,培養更多的人才到市場中去。歷史情景教育在學術性與職業性的關系上做了有益探索,在不失學術研究的氛圍中,更注重強調培養個體的個性發展,注重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造力、應對突發性事件的應急能力等,為其實現人生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作為傳統科目的歷史教育創新。既要結合歷史教育自身的特點,,需要不斷變革、的心理特征,還要與時代同步。又要符合大學生在教育中融人情景實踐的因素,把抽象的教條變為藻10: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