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壁壘制約進口保護產業論文

時間:2022-06-10 06:23:00

導語:綠色壁壘制約進口保護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壁壘制約進口保護產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綠色壁壘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綠色壁壘對貿易關系的影響;小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是顯著的、中國的出口產品因環保水平的不足而在綠色貿易壁壘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市場準入限制使我國出口市場份額下降、紡織品出口受到嚴格的環保標準的影響、機電產品出口遭遇環保法規的限制、降低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容易產生連鎖反應、部分有疾病、蟲害、公害或不合格食品進口、轉基因農產品大舉進入我國、發達國家打著環境保護的幌子經常采取許多單方面的貿易措施限制進口、綠色壁壘無疑成為了發達國家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最好的選擇等,具體請詳見。

一、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目前,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是顯著的。由于我國的綠色壁壘措施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處于較低水平,對我國進口貿易基本無影響。因此,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出口貿易中。

雖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經濟發展,但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仍屬于發展中國家行列,環境標準亦較低。因此,席卷全球的環保浪潮、貿易和環境領域的激烈爭論,以及新型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的興起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出口產品因環保水平的不足而在綠色貿易壁壘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據統計,從2000年起,中國出口產品中每年因綠色壁壘受阻的金額達450億到500億美元,每年被退運或銷毀的貨物價值數百億美元,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并且涉及的產品正逐步從具有傳統優勢的農產品、紡織品向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品擴大,并對我國出口市場、出口增長速度和出口成本與效益產生了嚴重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綠色壁壘又促進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產品的出口,逐步改善中國出口商品的結構和價值構成;開辟廣闊的綠色市場、進一步調整外貿商品結構、改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和分布。綠色壁壘成為繼反傾銷之后,21世紀初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巨大障礙。

(一)市場準入限制使我國出口市場份額下降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的出口市場是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以及東盟、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多是世界貿易組織與環境委員會的成員,環保行動起步早,成效大,公眾環保意識強,環保技術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他們在保護環境的名義下,憑借其經濟和技術的壟斷優勢,通過立法或其他非強制性手段制定種種苛刻的環境技術標準和法規,限制國外商品進口。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和技術水平制定的,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是可以達到的;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而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任何一種產品在任何一個環節若不能符合壁壘中的嚴格標準,就會遭到他國市場的抵制。而我國的出口產品又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達到這些苛刻的標準,所以大批產品喪失了原有的出口份額,致使我國出口市場大大縮小。如1998年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對中國木材包裝材料實施的禁令。

其次,農副產品出口嚴重受阻。近幾年,我國農產品受發達國家農藥及有毒物質殘留量、動植物的病蟲害等嚴格的衛生檢疫制度的規定,由于質量安全方面原因在國際市場屢屢受挫。受綠色壁壘影響,2002年我國20多種農產品出口減少5億多美元,特別是由于歐盟對我國出口的100多種動物源性食品實施禁令,使我國農產品出口減少4億多美元。多年以來,我國的牛肉、豬肉幾乎不能出口美國,歐盟也完全禁止我國的牛肉、凍雞進入。此外,2001年3月,歐盟對茶葉的檢測標準由原來的26種農藥檢測提高到了62種,美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效仿,使我國茶葉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再者,紡織品出口受到嚴格的環保標準的影響。紡織品一直在中國出口商品中占有很高比重,盡管中國的紡織業在加入WTO后能夠享受烏拉圭回合達成的紡織品服裝協議的待遇,但是許多發達國家為了限制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的出口,大大提高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的環保要求。如1994年7月,德國頒布法令正式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紡織品進口;為此,中國使用偶氮染料的104種紡織品出口中斷。

第四,機電產品出口遭遇環保法規的限制。自1996年1月1日歐盟對工業產品實行CE標志認證制度之后,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等也相繼對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和電器產品實行認證制度。因此,我國僅家電產品出口一項,每年受到國外有關綠色標志制度影響的產品達80億美元。據中國機電出口商會估計,僅2005年8月正式生效的歐盟《關于限制在電氣、電子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2002/95/EC)》和《關于廢棄電氣、電子設備的指令(2002/96/EC)》,就影響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價值達317億美元,占中國出口歐盟機電產品總額的78%。

(二)降低企業的出口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出口產品主要以低價贏得國際市場,而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和標準。綠色壁壘的實施要求將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原理運用到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運輸和銷售等過程中,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公害的、無污染的環境管理體系。也就是說“綠色”要貫穿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

發達國家雖不對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直接設限,但通過開展綠色認證、征收綠色關稅及采取所謂的反補貼措施來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而對于我國來說,環保問題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對企業實施的仍是相對較低的環境標準。為了要達到發達國家的較高的環境標準,我國產品制造商也不得不增加有關環境保護的檢驗、測試、認證、鑒定等相關費用,結果大大增加了產品成本,價格上漲,這使中國在歐洲、亞洲等市場受到沉重的打擊。如2002年以來,日本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水產品檢驗檢疫范圍已涉及所有對日出口農產品、水產品品種;批批檢驗導致進口通關速度放慢,加大滯港費用,增加了檢驗成本。再加上產品的外觀包裝、出口檢驗和廣告等也做大幅調整。從而,我國出口產品的中間費用和附加費用大大增加,出口產品喪失了原有的價格優勢,進而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三)容易產生連鎖反應

當我國某種商品因達不到某一進口國的標準而被拒絕進口時,其他國家便會提高警惕,或者增加檢驗項目,或提高技術標準以致我國產品難以轉向這些國家出口。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我國產品在國外市場上連連碰壁,并給其他國家和消費者留下一個我國產品不清潔、不環保的印象,最終影響我國產品的國際形象,逐漸喪失國際市場。

二、綠色壁壘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

(一)部分有疾病、蟲害、公害或不合格食品進口,危害了人民、動植物的健康和安全,影響了國家生態環境的安全和和諧

發展中國家環保標準低、數目少,環境保護和管理體系不健全,環保門檻較低。在發達國家紛紛推行綠色壁壘并日益提高其環境標準的情況下,發達國家將其重污染產業,以及廢舊物、廢棄物、污染物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相對不足和技術落后、環境標準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等原因,我國成為某些國家轉移“洋垃圾”的對象國,洋垃圾進口事件的屢屢發生便是很好的例證。這些進口的“洋垃圾”將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動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更會影響國家生態環境的安全和和諧。

數據顯示,1991年至1995年是我國進口廢物的高峰期,共進口廢物3030萬噸,進口廢物額為68.8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1.3%。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報告,外來入侵的有害生物超過200種,全世界最具危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生物中,入侵我國的就有53種;11種危害性最大的外來生物侵害植物面積達2747萬公頃,導致經濟損失570多億元。同時,外來生物入侵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使農作物嚴重減產,也給國內生物包括人類帶來各種疾病。還有一些外國投資者為了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和逃避本國高額的成本內部化和綠色貿易管制,將一些污染密集型行業如化工、造紙、印染、電鍍、農藥等轉移到中國境內生產,這不僅損害了我國消費者的利益,還嚴重惡化了我國的生態環境。2001年,中國利用外資的11515家企業中,污染密集型企業達3353家,占總數的29.13%;協議總投資為87.71億美元,其中污染密集型企業投資為33.27億美元,占總投資額的36.8%。

(二)轉基因農產品大舉進入我國

近年來,國外一些轉基因農產品也大舉進入我國。就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口量從1996年的8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700萬噸,增加了88倍;進口額從1.2億美元增加到14億美元,增長12倍。另外,由于一些轉基因技術仍不成熟,部分轉基因食品在生產、包裝、運輸、儲存、食用、處理等過程中也有可能對生物多樣化、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風險與威脅。一旦出現差錯,可能會造成災難性后果。因此,當前在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尚不能完全消除轉基因食品有可能帶來的危害時,我國更應當重視這些物品的進口,防止其對我國人民和物種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綠色壁壘對貿易關系的影響

近年來,發達國家打著環境保護的幌子經常采取許多單方面的貿易措施限制進口,由此引發的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日漸增多。如美國與委內瑞拉汽油標準之爭;美國向加拿大速凍豬肉提出反補貼等案件。在這些爭端中,由于發達國家之間的環保水平和環保標準大致接近,于是發達國家往往通過區域自由貿易的形式,以低于區域環境標準為由拒絕來自貿易區域以外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產品的進入,中國的貿易因此受到很大影響。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歐洲國家嚴禁進口含氟利昂冰箱,中國冰箱出口由此下降59%就是遭受綠色壁壘很好的例證。在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形勢下,中國不可避免地會與其他發達國家或區域性經濟組織因環境問題而產生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這些都將阻礙中國的外貿發展,都將影響中國的外貿出口數量和進口質量。

四、小結

21世紀經濟的主旋律是綠色經濟,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產業是其重要特征,也是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對經濟生活的具體要求。追求人與自然共生與循環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在全球都提倡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綠色壁壘無疑成為了發達國家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最好的選擇。

世貿組織的環境保護規則不系統也不全面,其內容過于原則化,傾向于保護發達國家的利益,對發展中國家欠缺公平。每年,我國有很多出口產品因為受到綠色壁壘障礙而給我國外貿利益帶來損失。所以,我國政府和企業應當認清形勢,充分意識到綠色壁壘給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消除不利影響,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