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的新變化及對農業合作的影響

時間:2022-11-29 09:08:35

導語:農業發展的新變化及對農業合作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發展的新變化及對農業合作的影響

[摘要]近年來,農業是俄羅斯唯一沒有受到危機和停滯影響的經濟部門,農業的快速發展為整個行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俄羅斯政府也不斷出臺推動農業發展的新舉措,在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減少進口,提高出口。中俄毗鄰地區是兩國開展農業合作的潛在地區之一,應該對如何加強合作進行思考。

[關鍵詞]中俄關系;農業合作;地區經濟合作

近年來,農業是俄羅斯唯一沒有受到危機和停滯影響的經濟部門。俄羅斯農業生產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反制裁措施的出臺,對歐盟和美國農產品進口限制政策促進了國內進品替代的發展,盧布貶值以及進口產品價格提高也為本國農產品帶來了競爭優勢,農業快速發展為整個行業帶來豐厚利潤,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俄羅斯政府也不斷出臺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政策,在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減少進口,提高出口。農業合作是中俄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俄羅斯農業發展的新變化對兩國合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俄羅斯農業出口潛力不斷提升

當前,俄羅斯農業生產不斷創造歷史新高,出口創匯能力也在加強,新的扶持政策也紛紛出臺。(一)種植業和養殖業總體呈增長勢頭。2017年俄羅斯農產品產量增長2.4%,產值達5.1萬億盧布。農業走勢良好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糧食生產大豐收,同比增長11.2%,達1.341億噸,其中小麥產量提高17.1%,為8580萬噸,大麥產量提高14.4%,達2060萬噸。溫室蔬菜總產量為95.26萬噸,比2016年提高17%。[1]除種植業之外,養殖業對農業的貢獻也很大,特別禽肉和豬肉,產量增長了約5%,蛋產量也有所增加。根據俄統計局資料,2017年牲畜和家禽的屠宰量提高4.7%,毛重量達1460萬噸,蛋類產量提高2.8%,為4480億枚,產奶量提高1.2%,為3110萬噸。到2017年12月末,生豬存欄量為2330萬頭(同比增加5.7%)、家禽5.566億只(同比增長0.7%)、牛存欄量1860萬頭(同比減少0.6%)、羊存欄量2450萬只(同比減少1.3%)。在牲畜存欄結構上,42.5%的牛、12.9%的生豬、46.2%的羊都屬個體農戶養殖。2016年,每頭牛年產奶量提高到6000公斤,2025年前有望達到8000公斤[2]。目前俄羅斯很多地區農作物產量有很大提升潛力,從糧食單產來看,俄羅斯平均產量為每公頃2200-2600公斤,一些氣候條件良好的地區可達4000公斤。這與近年來該國育種質量提高有關,以及開始大規模種植高質量的糧、油及其他作物。以水稻為例,由于育種改良,近十幾年來產量有很大提高,2000年為每公頃3500公斤,2005年達到4200公斤,2010年提高到5200公斤,2015年以后已經達到5600公斤??傮w上看,由于農業耕種水平的提高,2020-2025年俄羅斯糧食產量有望達到每公頃3000-3500公斤,年產量可達1.3-1.4億噸,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能夠繼續保持世界小麥出口第一的地位[3]。(二)國際市場競爭力逐步攀升。近年來,俄羅斯積極推進農產品出口,特別是糧食出口,并且在世界糧食出口國排名中超過烏克蘭,居美國之后位列世界第二。世界糧食貿易的領頭羊依舊是美國,而俄羅斯的小麥出口占世界市場的很大份額。俄羅斯出口的小麥多為硬質小麥,而國內市場銷售的多為軟質小麥和飼料用小麥。西方國家對俄制裁和進口替代政策使俄羅斯產品的市場份額加大。同時,俄羅斯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則開始表現出落后的態勢,如北非和西非市場的歐盟、東南亞和南亞市場的澳大利亞都被俄羅斯搶占了市場份額,這些市場在2017年大量購買了俄羅斯小麥。未來,俄羅斯還將重點提高飼料用小麥的產量和發展肉類生產(如牛肉等)。俄羅斯農業發展的趨勢是增加糧食出口。2020年前的發展戰略是采取措施進一步縮小糧食進口,同時提高出口能力,出口產品包括糧食、肉、蛋、糖等。預計在2021年前實現農產品出口額250億美元的目標,到2025年前達到400-500億美元,而進口將降至100億美元[4]。(三)引資能力不斷提高。2017年,俄羅斯農業部門共吸引約6120億盧布投資,而2016年為5880億盧布,這表明投資者對這一行業繼續保持興趣,行業也存在吸引投資者的增長點。目前,農業領域的大多數投資方案均由大型集團公司實施,以擴大現有生產為目的。這些方案大多涉及獲利空間較大的肉類和蛋類行業,以及目前尚未全部實現進口替代的蔬菜生產行業。此外,大型國外公司也繼續入駐俄羅斯市場。從外國企業近年的投資方案看,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溫室蔬菜種植上,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2017年俄羅斯溫室種植面積提高到2600公頃,其中600多公頃是最近5年出現的[5]。(四)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當前,俄羅斯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是部分產品市場過度飽和,這促使俄羅斯農業生產者從擴大生產規模轉向開發新的產品類別、提高原料質量、深化加工水平等。為此,俄羅斯也出臺新的扶持政策幫助行業重組。當前,一些大型和中型農業生產商正計劃開發新的市場空間,如生產非傳統糧食作物、開發新的畜牧養殖業、以進行深加工生產。俄羅斯農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影響了糧食銷售利潤的提高,如南部港口糧食換裝能力不足,而糧食倉儲面積不夠也使得中間商的盈利空間有限。為此,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措施解決交通物流問題。同時,俄羅斯還提供資金支持對現有生產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和改造,如生產大功率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在農機械研發和生產領域,俄羅斯擁有豐富經驗,目前主要集中力量進行混合動力機械的研發和生產。另外,在國家政策支持對農業債務進行重組,為農業提供年利率為3%-5%的優惠貸款。每年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投資增長率約為8%-10%[6]。以及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牽頭,加快培養農業管理人員,為其提供機會到國內外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

二、中俄兩國農業合作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中俄農業領域的合作包括檢查檢疫問題、漁業合作,以及為肉類、水產品、糧食和豆類農產品進入對方市場創造條件等方面的合作。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主要農產品是糧食和大豆。據俄羅斯農業部的統計,2016年對華糧食出口75.6萬噸,同比提高6%[7]。目前,俄羅斯東部地區的阿爾泰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新西伯利亞州和鄂木斯克州的小麥可以出口到中國,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外貝加爾邊疆區、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的玉米、水稻、大豆、油菜籽可以出口到中國。中俄兩國投資者在遠東農業領域的投資為2.7億美元。目前正磋商建設大豆加工廠項目,通過深加工對大豆蛋白質進行分離,原料來自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濱海邊疆區和哈巴邊疆區。中國部分企業與俄羅斯國際農工會共同成立集團公司,以在遠東地區實現農業合作,這家集團已經成為阿穆爾超前發展區的入駐企業,而聯想控股、中國國家機械工業公司、北大荒集團等也是集團的潛在合作伙伴。(一)中俄農業合作的新變化。2015年起中俄兩國農業合作出現新變化。由于盧布持續貶值,俄羅斯對華糧食出口開始增長,某些產品出口量明顯增加,如葵花油和葵花籽等農產品出口量提高了3倍,食用油出口量增長7倍。出現增長的產品還包括肉制品、蝦、糖和糖果、可可及可可制品、小麥制品、蔬菜和水果加工品、酒精和不含酒精飼料等。此外,俄羅斯大型農產品和食品公司也開始進駐中國市場,知名的巧克力品牌“阿廖娜”在華地位更加鞏固,巴什基爾蜂蜜公司也與中國合作伙伴簽訂了大額訂單。俄羅斯的向日葵油開始銷往中國市場,大豆開始對華出口。2015年,中國取消了自1997年起開始實施的對俄羅斯部分產區小麥進口的限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的小麥患有黑穗病)。允許部分地區的春小麥出口到中國,包括阿爾泰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新西伯利亞州和鄂木斯克州,但僅限于原料加工。此外,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后貝加爾邊疆區、阿穆爾州和猶太自治州的玉米、水稻、大豆和油菜也可以出口到中國。中俄農業合作中還出現了新的行政管理機制。2016年,俄羅斯遠東地區成立了中俄農業發展基金會,法寶基金為100億美元,90%的投資來自中國,另10%為俄羅斯投資[8]。該基金對投資項目的要求是需要采用現代農業技術,以及要保證對農業用地的合理使用,同時,項目創造的工作崗位80%提供給俄羅斯人。(二)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農業潛力。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農業用地為5490萬公頃,占全俄總面積的28%,占全世界的1.1%[9]。該地區所有聯邦主體中,阿爾泰邊疆區農業用地居第一位,為1060萬公頃。具體見下表:自19世紀起,西伯利亞就成為沙俄的主要農產區。20世紀50-70年代該地區開墾了幾百萬公頃的新地,開始機械化耕種,并且廣泛使用化肥。由于西伯利亞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俄羅斯成為小麥、黑麥、甜菜、土豆及其他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其后,由于管理不善,以及受蘇聯解體和經濟危機的影響,該地區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導致農業荒地約占俄羅斯總量的一半。目前,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存在一些農業潛力尚待挖掘的地區,除阿爾泰邊疆區外,還包括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南部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赤塔和布里亞特共和國的達烏爾斯克草原、阿穆爾州南部地區、以及猶太自治州和濱海邊疆區的部分地區等。1992年以來,西伯利亞地區的農業產量一直偏低,如糧食和大豆的產量為每公頃1430公斤,而全俄平均值為2410公斤。并且自2000以來,包括主產區阿爾泰邊疆區在內的西伯利亞地區糧食總產量出現下滑,但之中國相鄰的遠東地區則出現上升,從每公頃890公斤提升至2310公斤[10]。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糧食產量低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如耕地質量不佳、化肥使用不當、管理不善、機械技術落后、以及育種問題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勞動力匱乏,以及基礎設施落后,后者導致糧食貯備能力不足,運輸受限。以阿爾泰邊疆區為例,由于位置偏遠、運費過高,產品僅能面向本地市場。為此,俄羅斯政府已經出臺了政策以解決上述問題,但目前僅限于遠東地區。2016年5月2日《遠東一公頃土地法》生效,根據該法令,任何俄羅斯公民都可以在遠東地區申請得到一公頃土地,可建住宅、辦農場,也能開展經營活動,第六年可以對外出租或轉為私有所有。該法案實施的目的是吸引人口到遠東居住,同時提高對遠東的關注度。根據遠東發展部的數字,60%以上的遠東地區居民支持該法令,另有20%的俄羅斯居民考慮提出申請。另一個發展遠東地區農業的政策主張是建立經濟社會超前發展區,目前遠東地區有“米哈伊洛夫斯克”、“白城”和“南部”三個農業型超前發展區,超前發展區將為農業活動提供行政和海關方面的優惠政策,超前發展區主要基礎設施建設由聯邦和地方財政負責,超前發展區自2015年起運營,目前已經迎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投資者。此外,遠東地區農業領域還啟動了一批國家優先投資項目,以及得到了遠東發展基金的支持。

三、關于加強中俄農業合作幾點思考

目前,俄羅斯遠東地區正在實施和計劃實施的農業項目主要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這是由俄當前國內經濟決定的,因為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制裁,糧食進口受限,俄羅斯出臺了農產品進口替代戰略。這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農業項目得到國家的優先支持;另一方面對出口項目會更慎重。雖然如此,亞洲糧食市場需求不斷提高也為俄羅斯,特別是遠東地區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便其能夠發展糧食出口,開展農業領域的糧食合作。中國則是俄羅斯最有潛力的合作伙伴。遠東地區的大豆和玉米、西伯利亞地區的小麥都擁有進入中國市場的潛力,在傳統魚類、奶制品、植物油、肉類等加工品出口的基礎上,補充新的出口產品。當然,中俄農業合作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可能會阻礙兩國間的合作。在技術標準、質量標準、海關程序、標識和包裝要求等問題上,兩國還有需要協商的地方。為進一步深化兩國農業合作,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思考:1.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共同實現兩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海關手續辦理效率,消除壁壘,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水平。2.建立兩國間多網絡、多層級的農業合作體系。建立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共同研究發展綠色農業;采取資源+資本+平臺+市場的現代化合作模式,發展兩國在農業領域的投資合作。3.在研究制訂兩國長期合作戰略時,建立分步驟的農業發展體系,完善合作機制,建立兩國農業合作的統一制度規范。4.建立信息服務平臺以為兩國合作服務,或者成立信息咨詢中心,以實現兩國生產者間的供求信息暢通。5.建立共同的協調體系,以實現兩國農業領域的科技合作,加強海關協調與合作,通過協商逐步制定相應的規則體系。6.有效解決交通物流成本過高問題。俄羅斯鐵路運費高造成糧食運輸成本過高。目前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糧食全部為海運,在此之前通過鐵路運抵各個港口,而當前俄羅斯的鐵路運費極其高。7.要盡快建立中俄保險基金,為農業合作參加者提供保險服務,完善農業保險方式。

作者:葛新蓉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