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化建設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4-17 10:41:00

導語:農機化建設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化建設問題及策略

農業機械化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反映現代農業進程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是工業化農業領域的體現,是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進入城鎮化,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大力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和新的機具形成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1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1.1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

農業機械化的實質就是資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保護,其目的是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的轉化率以及農副產品的商品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1.2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然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提高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建立現代農業就是要用先進的機械裝備農業。目前,吉林省的農業機械作業不平衡,而該種狀況不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大力調整和優化配置農業機械資源,高效利用農機裝備,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和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

1.3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一是現代農業機械新技術以及保護性耕作機械的運用為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實施保護性耕作,積極推進傳統耕作的改革,為生態平衡建設做出貢獻。保護性耕作能減少水土流失,減小風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工作程序,對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過農機管理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多年探索和農藝部門的配合,進行大量的試驗和研究,并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農機具。二是隨著農機化水平的大幅提高,農機服務的領域拓寬,使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業機械由種植業向運輸業及加工領域拓展,由糧食作物機械化向林牧副漁業機械化拓展。農民可以通過經營農業機械致富。新機具的明顯改善以及實用新技術、新的機具推廣,使農業機械配套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為農民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轉移剩余勞動力、提高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礎。

2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機具質量差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還存在發展相對落后、水平較低、結構性矛盾突出、應用范圍小等問題。許多方面的機械生產還處于空白狀態。農業機械產品技術含量比較低,品質較差,品種不全,與國外的農機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農機企業多數相對分散且規模小,缺乏科研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惡性競爭等嚴重影響農業機械的健康發展。

2.2成本偏高,效益低,投入不足,推廣力度不夠由于農業機械化使用成本增加,直接影響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機械的價格高于農民的收入水平,燃油價格升高,農機作業、服務成本增加,農機產品的稅收負擔較重,中介服務滯后,農機服務組織程度低。農機服務站發展不穩定,信息服務落后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和作業效益,加之政府財政對農業機械的投入不足,與農民的現實需求存在著較大差距,享受補貼的農民只占申請補貼的1/10,同時標準化的農田與農機耕道建設嚴重滯后,農業機械示范推廣的經費投入不足,使得農業機械新技術難以得到大面積推廣。

3發展對策

3.1推廣普及農機具使用加大財政支持規定,明確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能,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加強對農機市場的管理,提高農機產品質量,規范其經營活動,做好農機具售后服務工作。開展農機具使用培訓工作,定期舉辦培訓班。加大財政投入,有效解決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質量差、成本高、效益低、投入不足、示范推廣不夠等一系列問題,維護農業機械經營者和農民的利益。

3.2借鑒先進經驗,通過農業機械化環境建設,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農業機械裝備利用率,降低生產使用成本,建立高效的經營服務體系,解決人地矛盾等突出問題,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普遍關注的問題,要借鑒國外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通過農業機械環境建設和規模經營、先進的農田基本建設等措施,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