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下的生態農業論文
時間:2022-01-28 04:18:33
導語:合作社下的生態農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業方面的生態發展狀況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發展為理念,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式,在傳統農業大量經驗的積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為目的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要求在農業發展中,吸收借鑒傳統農業的精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通過人工建立一套發展體制,協調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以達到經濟和生態上的良性循環。針對該地區特殊的山區地形,興山縣政府積極探索,根據該縣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成立農業合作社,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引導農民發展各種綠色作物,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這不僅解決了當地客觀條件對農業發展制約的難題,也大大提高了農戶的參與積極性。這種合作社的模式充分體現了政府、合作社及農戶等多方合作,共治共贏的生態建設模式。目前興山縣已經形成了煙葉產業、果茶產業、高山蔬菜產業、畜牧產業和藥材產業等多種產業結合的多元化、立體化的農業產業結構。參加農業專業合作社是該縣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個主要方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廣大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相近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為增加收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
它是新形勢下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態農業追求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環保,這些目標靠單家獨戶的農民來實現既缺乏可行性,又缺乏利益誘導,農民是不會主動去追求的。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可以把廣大農民組織成一個團體,通過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銷售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用經濟利益誘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有效耦合與對接。而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來促進和實現生態農業的發展成為一個較優選擇也是興山縣近年探索生態農業路子的過程中已經證實的經驗。通過農業局了解到,自2007年7月21日興山縣首家專業合作社“金興源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目前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達290家,合作社社員數達到6600多個,覆蓋全縣67個村1.8萬個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了全縣農業產業化建設,推動了全縣農村經濟穩定快速發展。
(一)以榛子鄉為例的生態農業發展狀況榛子鄉平均海拔為1250米,轄8個村,3495戶,12032人。榛子鄉林木、礦產、水電資源豐富。其中全鄉林地面積479674.5畝,森林覆蓋率88.8%,磷礦儲量高達2億噸以上,其中鮮家河瓦屋磷礦儲量1.4億多噸,號稱亞洲三大磷礦之一。再加上獨特的氣候資源,最高海拔1908米,最低海拔602米,年平均氣溫9℃,晝夜溫差達8-10℃以上,適宜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水果等產品。在深入榛子鄉,了解到榛子鄉政府結合實際鄉情,積極貫徹縣政府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政策,引導農戶積極參與專業合作社,走生態農業之路。該鄉現已成立了“煙葉專業合作社”、“眾鑫香菇專業合作社”、“牧王山羊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其中,煙葉合作社于2012年已入選宜昌市“十佳特色”農民專業合作社,也為湖北中煙的生產基地之一。現在榛子鄉村民人均年收入6900元左右,成為興山縣村民最富裕的鄉鎮。目前,在榛子鄉,已經形成了煙葉、蔬菜和畜牧產業為主導,香菇種植這一新興產業初具規模,種植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局面。此外畜牧生產作為全鄉傳統產業,堅持“依靠天然草場,立足自繁自養,狠抓草食畜牧,積極應對市場,努力提高效益”的發展思路,積極發展高山草食畜牧業。合作社目前主要面臨的是產品沒有建立品牌、規模相對較小、單純依靠全人工工作和生產管理上的制度問題。例如,以種植山椒和香菇等為主的專業合作社,政府引導合作社,體現了市場與計劃的完美結合,創下了年收入1.2億—1.3億的收入。但是合作社種植的蔬菜,缺乏自己的品牌,不利于開拓市場,只能以其他品牌為依托,如以安徽蕪湖山椒為載體,輸出外省進行銷售。同時,合作社在生產規模和人員配備方面都存在著不足,因為缺乏有效的管理經驗,采摘蔬菜和進行深加工,大部分依靠人力,在一定程度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二)以高橋鄉為例的生態農業發展狀況高橋鄉位于興山縣的西大門,境內群山林立,遍布深溝溪河,海拔最高點2426.9米,最低點為300米,高差2126.9米。全鄉轄9個行政村,31個村民組,共4764戶,13876人,其中90%是農業戶口。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核桃、茶葉為主,烤煙是全鄉的支柱財源。近年來,隨著農村政策逐步優化,當地政府根據地區的地形、氣候、資源的特點,進行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積極推行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使高橋鄉農業循環經濟走上了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形成了獨具高橋特色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全鄉成立許多農業合作社,例如春茗專業合作社、神逸農畜專業合作社和土八戒生態養殖基地等。比較典型的是春茗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以種植核桃、有機茶葉和養殖豬崽為主,通過對養殖場的廢物進行循環利用,用作種植茶葉和核桃的肥料。具體模式如下:圖中模式一,以養殖為龍頭,沼氣建設為中心帶動糧食產業;圖中模式二,以養殖為龍頭,沼氣建設為中心帶動蔬菜瓜果產業。兩種模式,都是廣泛開展農業生物綜合利用,利用人畜糞便入池產生沼氣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種果、種菜,多層次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這種模式在高橋鄉得到了廣泛普及。合作社主要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交通、灌溉、用工難和循環農業推廣難。高橋鄉的海拔較高,地形崎嶇,帶來交通和灌溉不便,一直以來是限制高橋鄉發展的瓶頸。交通和灌溉不便,造成了自身發展能力弱,招商引資無競爭優勢,合作社的自我發展壯大能力差。因為農村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因此在收獲和采摘的季節,用工量大,合作社存在著用工難問題。此外,一些村干部對農業循環經濟認識不深,思想上認識不夠。合作社里的農民生產方式不合理,片面追求高產,存在著過量播種,過量施肥的現象。缺乏技術和資金,高橋鄉的農業循環經濟的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較為緩慢。
二、簡要結論和政策安排
本次調研以生態農業現狀為主題,具體則是圍繞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模式。在實踐中針對具體情況,經過了解、座談、走訪、討論得出相關結論,具有學術研究與政策建議意義。通過調研,有了如下發現:其一,在地方生態建設中,政府、企業、合作社以及農戶多方合作、共治共贏的生態建設模式已經初具雛形并且開始發揮作用。其二,交通以及農村基礎設施仍是制約山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其三,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農民的的科學技術在建設生態農業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其四,經濟效應依然是農民和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生態建設需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方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基于實證結果,得出如下政策啟示:第一,以建立合作社為模式的農業發展發揮著規模效應農業合作社秉著政府引導-合作社示范-菜農種植的模式,并將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結合,從而有效的提高和維護著農業的發展。其中,政府引導主要是根據市場上的需求情況以及農戶種植數量上進行引導和控制,既能及時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農作物,同時能夠對種植過程中的跟風現象加以控制,從而維護農作物市場價格的穩定。合作社示范作用首先是通過將種植分散的個體農戶予以集合,例如個別農戶率先種植一些農作物,當收效明顯時則會產生對其他社員的示范作用。其次合作社對外作為一個集體,能夠將眾多農戶的需求與政府的優惠支持相銜接,如種植技術的普及,農業水電基礎設施建立的需求等等。
最終提高農戶自身的抗風險能力。第二,加大對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山區農村公路通達深度不夠,不利于區域平衡發展,加上地方財力有限,也制約著山區農村的發展。因此,應加強部門聯系,多種舉措聯合發展。以政府為主導,借助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三峽移民的政策扶持,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休閑觀光農業和農家樂等項目。與此同時,應結合道路改造方案,改變公路破損面貌,完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第三,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推廣清潔能源使用,增強循環經濟理念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加強清潔能源的宣傳和報道,強化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同時制定吸引知識青年和青壯務工農民返鄉政策,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動力。政府通過典型的案例,宣傳生態農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效果,消除農民的懷疑和排斥念頭,并且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專業協會來組織農民統一進行生態農業發展的嘗試和有益探索。
山區循環農業的發展應在克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帶來的障礙的同時,重點發展沼氣產業,以養殖業為龍頭,沼氣為紐帶,把養殖業何種職業緊密結合,把“植物生成—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物鏈連接起來,推廣新清潔能源,提高畜禽糞便的再循環利用。例如以種植茶葉為主的春茗專業合作社,利用養殖豬崽的豬糞作為肥料供應于茶葉;在發展主要產品的同時,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發展附屬產品作為對主要產品的資金補充。例如,以種植生產周期較長的藍莓為主的神逸農畜專業合作社,同時套種生長周期短的藥材,實現短期利益以為種植藍莓所需的資金給予補充。第四,政府切實貫徹國家支農惠農政策,予民以利當地政府應認真貫徹惠農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減輕農民負擔,開辟綠色通道重點支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打造好特色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的收益,增加農民的收入,要取得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切實實現農民的利益。結語興山縣在以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的同時,亦注重當地的生態保護。興山縣政府以及農戶和企業積極踐行著十八大所倡導的生態文明。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的前提下,限制那些對生態易造成破壞的產業,并積極引導和發展新興產業。
本次調研,在獲得了豐富經驗的同時,也認識到此次調研活動還有不足之處。比如,第一,調研為期較短,只選取局部具代表性的農戶和企業進行調查,因此,雖具典型性,但尚不足以反映當地生態農業現狀的全貌。第二,調研的形式主要以訪談,實地觀察和收集調研對象自身提供的資料為準,因而定性的材料居多,定量的部分較為缺乏,可能會影響調研分析的科學性與準確性。第三,團隊成員專業的局限性可能在調研中對于專業問題的認識與理解、解決上有所局限,因而,跨學科、跨學院的社會實踐組團要得到加強。
三、結語
總之,此次調研對于整個團隊而言是一次難得的社會實踐之旅,每位成員都從中受益匪淺。在提高個人的溝通交際的同時,更是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獲得了步入社會之前所需的豐富經驗。在這一暑期實踐項目中我們學會去發現新問題,提供新思路,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這些為我們學科知識的發展提供了無盡的源泉,更為未來我們的成功之路提供了智力基石。同時對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讓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對如何在具體地實際工作中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作者:楊熠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