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環境論文
時間:2022-03-26 09:58:25
導語:森林生態環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森林慘遭浩劫
入山流民為了開辟農田,使山區森林慘遭浩劫。流民對森林的破壞方式是比較野蠻的。清代嚴如煜在《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中對流民毀林開荒的方式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說明。他記述說:“山中開荒之法,大樹巔縛長繯下縋巨石就根斧鋸并施。樹既放倒,木干聽其霉壞,砍旁干作薪,葉枝曬干后,縱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須加糞,往往種一收百。間有就樹干中挖一大孔,置火其中,樹油內注,火燃不熄。久之,煙出樹頂,而大樹成炭矣。”他們采用這種野蠻的方法破壞了森林后,鏟除山坡上的草皮,改種玉米等農作物,很快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幾場大雨就可以使巖石裸露,所開之田亦常常毀于一旦。因此,流民們便不斷遷移,“今年在此,明年在彼,甚至一歲之中遷移數處”,“食盡一山,則移一山”。[1]所過之處,森林一掃而空,大面積的森林因此而消失殆盡。如洛寧城西45里的龍頭山,位于洛河出山口處,“其山四絕孤峙,為邑勝景”,一些游人曾以親身感受寫下了動人的詩篇。到了民國初年,這里的林木已被砍伐而盡,山腰被人開墾后又棄之不耕,反反復復,終使這一宜人的景區變成一座鮮有雜草的荒丘。豫北太行山區,原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读挚h志》稱該縣:“宋時嘗于縣屬潘陽、雙泉兩務,采辦木材。森林之盛,可以想見”。乾隆時,該縣尚有千年以上的古槐、樹干高達七丈的銀杏樹;到清末民初,縣內“山坡有土之處,多墾作荒田,栽種樹木者殊少——以致童山濯濯,彌望皆是”。[2]豫西山區是河南林木資源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歷經采伐,康熙年間的基本情況是“中州山少木,即嵩、岳二室,僅寺觀中,老樹數十株而已,其連峰疊皆童也”。河南在清代1700年左右,森林覆蓋面積約6.3%,經過乾嘉時期的大墾荒的厄運。到道光朝時森林覆蓋率已降至2%左右,后又經過晚清至民國前期的墾殖破壞,時至民國十八年,“大河南北,太行、伏牛等山脈,綿亙千里,到處童山濯濯,林木斬盡,而瀕河廢地,棄同沙磧,往往十里、數十里,無一拱木”。及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河南森林覆蓋率僅余下0.6%了。上面主要討論了山墾對林木的破壞,實際上木材貿易、采樵燒炭、采礦冶煉等活動對森林所造成的破壞也不容忽視??撤ド钌礁叽髽淠緩氖履静馁Q易而獲利是木商、入山流民和原住山民的重要活動,是林區內對森林破壞最嚴重、規模最大的一種產業。雍正六年,豫西河南府轄十一縣的林木,“自(永寧)龍頭山以西,松、柏、榆、青黃楊等木,可以為棟梁檁柱者,碩大且繁,其盛埒于盧氏。村民斧斤以時人伐之,縛為筏,春漲浮洛而下,郡城及偃、鞏諸邑,營造者資焉。其枝條供燔燒之用,鬻于城市獲利”。南陽縣的賒旗鎮,清乾隆年間發展成繁華巨鎮,至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為鼎盛時期,該鎮商品成交數額巨大。其中,日成交木材千余立方米,竹竿五萬余斤。伐木燒炭,賣錢營生是河南山區農民的重要副業之一。在當時煤炭還沒有大量開采和作為主要燃料的情況下,此種產業在山區相當普遍,凡有木材之處均可伐薪燒炭,“山民于砍伐老林后,蓄禁六七年,權長至八九圍,即可作炭”。清代河南山區州縣的方志里多有炭的記載,《洛寧縣志》有謂:“炭以南山雜木燒成,櫟木為最堅?!币虼?,伐林燒炭對森林的破壞也是顯而易見的。采樵直接賣柴謀生同樣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嵩縣羅村、樓關西三十里,“山坡瘠薄,農耕甚苦,樵采山產度日”。在當地的集市上。一般都有固定的柴市、炭市。因便于運輸的關系,采樵者所砍掉的山坡上的林木主要是幼樹及大樹枝。另外,他們甚至還將已經砍伐過的大樹的樹根也掘出去賣。道光年間輝縣知縣周際華曾說:“再查高莊、黃水口、薄壁等處,賣柴者絡繹不絕。問之,采之深山,視之,皆樹之根也?!敝劣诓傻V冶鐵,豫西山區在明代時就已經很突出,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內鄉、盧氏之間,多有礦徒,長槍大矢,裹足纏頭,專以鑿山為業……其開采在深山大谷之中,人跡不到,即今之官采,亦不敢及。”當時的鐵廠一般都設在林木茂盛的老林區,采出鐵礦就地冶煉。“如老林漸次開空,則雖有礦石不能煽出,亦無用矣?!边@種采礦冶鐵業毀林在清代自然也會存在。到了晚清時期,由于近代工業技術的引進,煤炭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而開采煤炭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木材和采空后形成的塌陷區,都會對森林造成破壞。1870年,德國人李?;舴铱疾旌幽仙鐣洕鸂顩r后報告河南煤產情況稱:懷慶府附屬以清化為中心,東起修武西達濟源,均盛產煤炭。清化十大煤窯,每窯每天出煤1000筐(每筐120-130斤),魯山所產之煤,運銷南陽;南召曹店所產之煤亦同。汝州之煤,多煉成焦炭出售。其毀林數量也相當可觀。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停砍伐,由淺山丘陵,再至深山老林,使得天然形成的茂密林木與植被一掃而光,甚至一些古剎名寺歷代得到保護的古樹名木也難幸免,經過數十百年的砍伐也全成童山。
二、水土流失及其負面影響
大片森林被破壞后,水土流失嚴重。據當代學者研究,在坡度大于25°的山坡上,既不能種植農作物,也不適于栽培果樹,因為農作物和果樹都需要有較大的株距,過密了收成不好。而低密度的的植被是不能保持山坡上的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而森林植被特別是天然林層次多、結構復雜,層層林冠可以擋雨,地表高密度生長的灌木、草類及其根系能夠蓄水、固土,因而能夠減少水土流失。如果林地內有1cm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使林地減少泥沙流失量的94%。故山坡上的土壤只能靠天然植被來保護。所以一旦高坡度山區的森林植被遭到鏟除,都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引起生態環境惡化。清代中后期所開墾的有許多就是這類高坡度山區。凡被開墾的高坡度山區農田,不幾年,表土就會損失殆盡,農田便不堪耕種。因此,他們只能遷往別處。經常遷移流動,遺下大片大片的童山禿嶺,長期無法恢復原貌,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水土流失。其后果則是附近的河流很快被山上沖刷下來的泥沙淤塞或附原的良田被沙土覆蓋。對大規模的毀林造田的后果,清代各地的記述很多,如“山既開挖,草根皆為鋤松,迂雨浮土入田,田被沙壓……甚至泥沙石塊漸沖漸多,澗溪淤塞,水無來源,田多苦旱……小河既經淤塞,勢將沙石沖入大河,節節成灘,處處險阻,舊有陂塘或被沖壞,沿河地畝,或坍或壓?!鄙綀觥敖咽_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抄直下,近于山之良田,盡成沙地;遠于山之巨浸,俱積淤泥,以致雨澤稍多,溪湖漫溢,田禾淹沒,歲屢不登。至于水遇晴而易涸,旱年之灌救無由,山有石而無泥”。這類記述在河南也非常多。民國《汜水縣志》的纂修者曾說:開山為田后,“遇早則干,遇澇則山水暴發,上沖下壓,地皆破壞,不易收拾”。陜州境內的譙水、橐水,“稍有雷雨,即被暴水沖沒……旱則水泉干涸,河底熯然”;道光時期《伊陽縣志》記載,伊陽縣山林破壞后,童山濯濯,一經暴雨,山洪暴發,土石盡被沖走,殘存的少量林木也難以自峙,溪谷“林木塞河而下”,而濱河之地則被“沖決一空,河石嶙嶙,流沙彌漫”。舞陽縣河患為害,有謂“縣北之水,以沙為大,而害莫甚于灃”?!皩氁?寶豐縣)半磽土,兼多污下地。秋霖三日往,一望渺無際?!毕特S四年,靈寶大水,沖荊山谷,沙石壓地680余畝。同治《葉縣志》載:“沙、灃二河,數十年前,兩岸相距無幾,近則水喚沙覆,動在數里之外,按畝計之,不知其幾何也。其他山崗確犖,墾而無成,下土墳墟,成而不殖,以及鹽堿沮洳之區,所在多有,是昔年之膏壤,或成今日之棄地矣。”濁河“上自下城,下會北舞,邐迤宛蜒,亙百余里,春冬之際,風起沙飛,已為民害”。民國《禹縣志》纂修者說:“禹山盡童,無森林以為節潴,夏秋大雨時,行洪流激浪?!变来ň硟?,丹、淅兩河,水溢為災,境內田土,崩潰甚多。民國《信陽縣志》載:豫南獅河“百年前,河面寬不過數丈,兩岸植柳,其上枝條可相接,中泓可以通商船,航行極便。至道光二十八年,大水,溜挾沙下,河身全變為沙粒,深度不過三尺,僅通竹排。沙灘則寬至數十或二三百丈,岸高沙深,不能資灌溉”;而且每逢夏季,山洪不時暴發,漂沒田廬人畜。沙河“在雍、乾時,僅一小土溪,人可躍而過,后因生齒日蕃,墾山播種,沙隨水下,河流遂有變遷?!贬钥h伊水于乾隆后的“百余年來,河流沖刷糧地無數”。清人魯仕驥針對中州山林狀況曾專門指出:“夫山無林木,濯濯成童山,則山中泉脈不旺,而雨潦時降泥以石塊,與之俱下,則田益磽矣”。
三、野生動物資源減少
多種多樣的地形與氣候,有利于多種生物資源的形成,而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是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條件。生態系統是有生物系統和非生物系統即環境系統組成。生物系統主要是由動植物及微生物構成,環境系統則由光、溫、水、氣、土等生態因子組成。在生態系統的內部存在著由多種生物因食物的關系而形成的眾多的食物鏈。植物的種類和動物量越多,食物鏈的數量就越多,它們所構成的食物網就越復雜,生態系統也就越穩定。穩定而成熟的生態系統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根本反映。因而合理利用生態系統,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是保證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生態系統一旦遭到嚴重破壞,短時期內很難恢復,甚至不能恢復,從而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最終將危及人類生存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山區地形復雜、森林茂密,為多種生物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場所。但是持續的開山造田、伐木毀林,造成森林面積銳減,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導致林木資源匱乏,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原在河南山地棲身的虎豹等野生動物,隨著人口向山區移入和捕殺,清代由不恒有到絕跡。豫南大別山區的光山縣,康熙年間曾經出現老虎為患,一村民搏殺二十余只的情形。老虎屬于大型食肉動物,處于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末端和生態系統能量金字塔的頂端,食量很大,老虎的存在說明清前期豫南山區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還相當多。另據道光時期所修《泌陽縣志》記載:“泌山雖多,近時戶口繁盛,采樵者眾?;⒗菒韩F之類,間或有之,然見者絕少,故不備載。”這說明清中葉河南境內大型食肉動物已經極其罕見。查閱各縣方志關于晚清時期的野生動物記載,除狼、狐之類,已經難于找到大型食肉動物了。關于食草野生動物,康熙時所修《林縣志》記有捕捉活鹿一只,折銀三十二兩。捕捉活鹿一只居然在縣志中專門加以記載,可見這類野生動物已經很稀有。而乾隆時的林縣志中鹿已經見不到了,惟記載有山中多猴,但民國林縣志中已無此類記載。地處中原腹地的嵩山地區的登封,漢代有白鹿,金元已為罕見,明萬歷年間發現一小白鹿,通身如雪,視為稀有,獻給縣之官府,畜之二年放歸。但是到了清代,再也沒有發現過。至于鳥類,乾隆《林縣志》載:豫北“太行為老山,多異鳥。每至三四月間,黃華谷百卉俱放,靈禽吳音,毛羽五色,飛翔上下,與山花相映。雖山僧亦不能盡識。”到了清末民初,多異鳥的記載已不見。
總體上來講,清代前期,豫西、豫北、豫南山地區的森林雖經歷代大規模的破壞,但在區內交通不便、地勢險峻的深山區內仍有相當一部分森林植被得以保存。植被覆蓋狀況雖大不如前代,然而比晚清時期特別是民國時期要好。乾嘉時期,河南人口出現了一個較快增長時期,由清初的人丁稀少一躍而成為土狹而民眾的地區。在此期間,大量的荒地得以開墾,耕地總面積不斷增加,然而因人口持續增加,人均耕地面積卻不斷的下降。平原、丘陵區的土地開墾殆盡后,在當時糧食畝產量還比較低的情況下,不能滿足人們對糧食而需求,人地關系的矛盾仍然日益突出。迫于生存的壓力,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紛紛向山區推進,并深入到地勢高峻的深山老林區內從事毀林造田、伐木燒炭、采礦冶煉等多種開發活動。尤其是適宜山區種植的玉米、紅薯的引入,造成了“山石盡辟為田,猶不敷耕種”的景象。這種開發活動盡管為緩解人口壓力、解決民食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豫西、豫北、豫南本已十分稀少的寶貴森林資源卻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以致“外山濯濯、屋材騰貴”、“薪材不易”、“楊亦罕見”(康熙《林縣志》)的情形到處存在。也為以后農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由于植被減少,土壤疏松,失去蓄水保墑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一遇暴雨,地表土便被洪水裹挾而下,山上水土流失,山下淤積成災,不僅新開的土地歸于烏有,就連原有的土地也無法保全,已開墾的耕地或遭水沖沙壓被迫棄耕或鹽堿化而拋荒。另外,森林面積的萎縮,還導致野生動植物資源減少,許多大型野生動物消失或遠徙。所有這些都反映了豫西、豫北、豫南山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其影響并不限于山區,發源于這些山區的河流流經的平原地區也深受其害。
作者:周楠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