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論文
時間:2022-06-21 11:03:05
導語: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方法
為了解暑場鄉村生態旅游開展的情況及社區居民的服務和管理能力等信息,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云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CRDS)合作,針對暑場村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的社區組織、管理能力,旅游發展前景,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等進行了調查。筆者采用文獻閱讀法收集二手資料,采用半結構訪談、座談與訪談的方法對暑場村村民及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游客進行調查,采用實地勘察法對暑場鄉村生態旅游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查。
2結果分析
2.1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理念
為確保暑場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旅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開展鄉村生態旅游時,將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作為重要的提升旅游品質的手段,不僅有利于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區發展,緩解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壓力,而且另一個重要的功能體現在對游客和村民的環境教育方面。游客可以直接參與到署場村民的農耕生活中,深度體驗農作物種植與采摘,了解暑場居民與大自然的相處狀態。
2.2暑場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現狀
根據云南大學農村發展中心監測團隊的實地調查發現,暑場的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現狀令人擔憂。(1)暑場鄉村生態旅游才剛起步,許多基礎設施跟不上旅游發展的步伐。目前,暑場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委員會組織增添了一些生態座椅,生態衛生間和生態垃圾簍等。但是,環境設計不太理想。生態衛生間離水源地較近,且無排污系統,可能會影響整個村莊的飲水安全問題。(2)游客管理松散。暑場對游客的管理較松散,CRDS監測團隊在實地探勘發現仍有許多游客隨地亂扔垃圾,不按照工作人員的指示任意停車等。(3)暑場村民的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意識差,能力弱,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暑場在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只是由于暑場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在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存在意識差和能力弱的特點,所以暑場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通過外界力量的支持,可以對暑場村民進行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能力培訓,或是對暑場提供決策與資金支持。
2.3暑場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方式
2.3.1嚴格控制環境容量
任何一個旅游點都有其相對應的環境容量,并不是游客越多越好。為了避免蜂擁而至式的開發模式,暑場應嚴格控制游客數量,減輕生態環境荷載,走“中高端”鄉村生態旅游路線。與一般的大眾旅游相比,暑場的中高端鄉村生態旅游首先保證給游客提供的是高品質的觀光體驗和旅游服務;其次,要求游客嚴格遵守相應的游客守則,做到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無破壞;然后,嚴格控制每天的游客數量,尤其是在草場生長恢復期和森林防火期等特殊時期。
2.3.2對游客加強管理,特殊時期加強戒備
對游客加強管理,嚴禁亂扔垃圾,污染水源,不規范用火和隨意采摘等一切有違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行為。因為暑場與天池自然保護區毗鄰,所以暑場在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必須把森林防火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經營中。針對森林防火期,嚴格禁止游客攜帶火種、使用明火等,防火等級較高的時段禁止游客入內。
3措施和建議
3.1具體措施(1)合理設置關卡,控制游客數量,并對游客進行環境保護和旅游服務的介紹。在進入暑場的必經公路上的合理位置設置關卡,嚴格控制進入暑場的游客數量,同時對游客進行環境保護宣傳和旅游服務介紹。(2)向游客分發循環利用的環保袋,讓游客以撿垃圾換取門票或優惠券。工作人員在關卡處為每一批游客提供相應數量的環保袋,并以垃圾回收換取門票或優惠券的優惠政策激勵游客不亂扔垃圾,注重環境衛生。(3)對暑場進行合理規劃,尤其是停車場規劃。劃定合理的宿營區、燒烤區、旅游服務區、農產品采購區、餐飲區等區域。為了保護好暑場的關鍵旅游資源———大浪壩草場,避免游客隨意將車輛開到大浪壩草地上,應合理規劃停車場的位置,將停車場規劃為沿路停車場和宿營區停車場。做到既方便游客出行,又不影響暑場整體的生態環境和游客的旅游體驗。
3.2建議分析
3.2.1適當宣傳,強調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對暑場的鄉村生態旅游進行適當的宣傳,把握整體定位。建立暑場鄉村生態旅游網站,一方面為游客提供方便的渠道了解暑場的相關信息,一方面全面地介紹暑場鄉村生態旅游情況,強調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避免因宣傳不到位而引起糾紛。
3.2.2走可持續生態旅游發展路線
摒棄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旅游發展模式,堅持走可持續生態旅游發展路線。做到生態環境最優,游客滿意度最高,鄉村生活依舊寧靜,收益分配最適用等。
3.2.3積極尋求各界力量的支持
基礎設施缺乏,經營管理能力有限,資金缺乏等因素使得暑場在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上比其他地區更艱難。但是暑場居民對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積極性較高,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暑場應該積極尋求各界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層面的支持,還有非政府組織(NGO)的支持。
作者:徐會明 楊倩蕓 單位:云南省云龍天池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