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人文內涵的體現

時間:2022-11-24 02:35:47

導語:小學數學教學中人文內涵的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人文內涵的體現

一、挖掘教材中有價值的人文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個體而言,發現、探索、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固然是可喜的。然而作為一個旁觀者去欣賞、學習前人的探索求知成果,并不能起到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教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樹立人文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價值的人文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學習“圓周率”時,向學生介紹:早在幾千年前的《周髀算經》中就有了關于圓周率的探索和認識,提出“周三徑一”的說法。而一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祖沖之,通過精確的測量和計算,發現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發現比歐洲類似的發現早了好幾百年;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有的數學愛好者能一口氣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很多位等等。讓學生在了解古今中外數學發展史的過程中,體會人類對數學知識的不懈追求,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之情。

二、選擇開放的思維角度,讓學生的個性飛揚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有著自己思想的人,他們都有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如果在學習中壓抑了他們的個性,那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可能受限,更嚴重的是他們有可能從此對數學失去興趣。因此,要鼓勵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從不同的思維角度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筆者是這樣做的:有意識地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滲透畫示意圖、畫線段圖、猜想驗證、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證明、排除法、類推法等不同的數學思考方法,給學生在方法上一點基本的“技術指導”。此外,在正確答案出現以后還要繼續問:“誰有不同的想法?”即使學生的方法比前面學生的更復雜一些,也要及時肯定。甚至有些學生只知道答案,想法并不太合邏輯,或說不出太多的道理,列不出正確的算式,筆者同樣肯定他的直覺思維,因為這往往是通向創造性思維的前一站。

三、創設開放的學習空間,讓數學回歸社會生活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還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元素,并據此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貼近生活,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如,教學“因數和倍數”時,筆者讓學生知道: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是因為在和60差不多大的數里面,60的因數是最多的。因此,把1小時規定為60分,半小時就是30分鐘,一刻鐘就是15分鐘,這樣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計算。學生聽得饒有興趣,切實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視審美挖掘,讓學生感受科學與人文的交融

數學課總是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復雜的事物,用最和諧的圖畫抽象最形象的形體,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審美價值。同時對美的追求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數學美的挖掘與發現,必然能讓學生在賞心悅目中與數學結下不解之緣。因此,教師要重視挖掘數學中的審美價值。比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筆者挖掘了課堂中的審美因素。在導入部分,用錄像演示了一個石子投入池塘的畫面,屏幕中碧波如鏡,飛石入水,波紋蕩漾,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同心圓。筆者從這里的圓入手,又播放了大自然中的圓:太陽、向日葵、花朵等一組組美麗的圖片。學生驚嘆不已,流連忘返。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圓的美,雖然新課還未展開,學生卻對圓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總之,數學教師不僅要關注現實生活,更要關注數學文化,在科學與文化的坐標系中找準自己的切入點。教師應該作為文化的批判性的分析者,在深入研究新舊數學文化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吸納,將其與數學知識有效融合,使學生個體與現實、人類數學發展史相統一。

作者:王仁江 單位:蘭州市城關區水車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