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科學發展在高校黨建工作的作用

時間:2022-01-06 11:06:54

導語:管窺科學發展在高校黨建工作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窺科學發展在高校黨建工作的作用

一、以科學發展觀引領高校黨建工作的主要內容

將科學發展觀融入高校黨建,就是要使黨建工作真正做到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高校黨建工作要體現以人為本,就要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也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高校黨建要全面貫徹黨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隨著高校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高校黨建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不斷涌現。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擔憂和評判,主要不是知識水平,而是包括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政治態度以及價值取向等在內的精神面貌。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要注重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這不僅關系到一個學校、一個社會,更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健康持續發展。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以促進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基層黨建為基礎,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和實踐為主陣地來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青年主力軍提供助力和保障。

2.高校黨建工作要體現全面發展,就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高校師生的頭腦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大學所秉持和提倡的理念來實現的。當前,高校處在被西方意識形態沖擊的最前沿,馬克思主義在高等學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受到多方面的挑戰:黨的意識形態的主導性與意識形態多樣化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黨的意識形態的解釋力與師生群眾的期望距離不斷加大;黨的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在全新思維方式面前有所減弱。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要求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更加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創新,要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合資源,凝聚人心,與時俱進,使黨始終以開放的姿態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有生命力的意識形態,應是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高校應將抽象的意識形態理論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為師生所易于接受的道理,從而引導師生將理想、信念轉化為現實的行動。

3.高校黨建工作要體現協調發展,就要把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級復合型人才作為主要目標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復合型、外向型、應用型人才日益走俏。相應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也應發生轉變。高校黨建應堅持在“精、特、強”的內涵式辦學思想指導下開展工作。營造精致的學習環境,打造精品課程,精心培養學生;要著力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積極探索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4.高校黨建工作要體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構建以服務學生成才為核心的學校管理和教學體系構建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關鍵要解決“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應以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為原則,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在課程建設上,所有課程都應圍繞學生成長來開發和設置,堅持把是否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基本原則;在教學評估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使教學各個環節體現學生的意志;在科研上,應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的原則,使學生成為學校科研的直接受益者。

二、將科學發展觀融入高校黨建工作的方法路徑

將科學發展觀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就是要遵循黨建規律和教育規律,結合高校自身發展的特點,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大中心工作,正確處理黨建與高校中心工作的關系,發揮黨建在高校發展中的引領、保障作用

1.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和教師的行為示范作用2012年1月,習在第二十次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強調了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他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在思想傳播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給大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影響。教師的言行、人格魅力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比理論說教具有更為深刻、直接的示范引領作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行為示范作用?首先,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把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作為高校黨建的一個重大問題來抓,深入細致地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其次,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帶頭作用,樹立身邊的典型,影響、感染和帶動青年學生。第三,充分利用青年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互動方面的優勢,發揮青年教師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文化是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世界各國都把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包含物質、觀念、行為、制度等層面,它是廣大師生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活動中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形態和精神財富。它既包括學校的教育目標、辦學理念、治校精神,也包含學生的人生志向、價值追求,以及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建筑景觀。校園文化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如,每周一次的升國旗、每天觀看新聞聯播等常規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天下胸懷、國際視野和愛國情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和諧、文明的道德風尚,營造“立德樹人”的校園文化環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要用先進的文化熏陶、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時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世人皆知,但各高校思想理論課存在的弊端也很明顯。如:對理論與現實熱點的結合缺乏深入可信的分析;“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等。意識形態的選擇是一個自覺自愿的過程,而不能是一個簡單強制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關注熱點,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深入思考,加強對黨的重大課題的縱深研究,科學分析現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與時俱進改革教育內容和手段,增強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踐性。

4.加強社會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服務實踐中培養良好的公民素質和社會責任感良好的素質是在實踐中養成的,心理的發展過程主要是一個社會過程,一個參與過程。服務社會是公民的重要品質,“服務”意味著對地方、國家和社會承擔責任。國外許多高校就是以服務社會為使命和宗旨的:哈佛大學校訓是“為求真走進來,為服務社會走出去”;波特蘭州立大學校訓是“讓知識服務這座城市”,其目的在于培養服務當地并對社會負責的人。高校的黨建工作要主動順應時展和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積極借鑒英美等國服務學習方法,將課程學習和社區服務有機結合。服務學習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幫助病人、弱智者、殘疾人、無生活能力的人和孤寡老人料理生活;為貧困家庭成員體檢,教其防治疾病,幫助他們補習文化知識;教貧困兒童識字;幫助酗酒者、吸毒者戒酒癮毒癮;修建城市花園;為兒童接種疫苗,等等。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黨建,就要求高校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開設服務實踐課程,建立服務實踐項目數據庫,建立社會服務實踐課的必修和選修制度。促使學生在服務實踐中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

作者:趙艷玲單位: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