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探討
時間:2022-06-17 11:44:37
導語:高校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群建設是高校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在深入剖析滄州師范學院統計學專業課程現狀問題的基礎上,借鑒校外經驗,構建了由統計學、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等七門核心課程組成的課程群,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教學團隊的組建、實踐教學和課程考核方式的升級完善,其中暴露出的不足將是下一步改革發展的重點.
關鍵詞:課程群;統計學;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構建
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群已成為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國內有關課程群的研究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通過梳理分析課程群研究的相關文獻發現,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群內涵、課程群性質和課程群特征等宏觀領域,對微觀領域深層次課程群建設方面的研究較少,對課程群的建設探索尚未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有關統計學專業課程群建設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2008年之后才開始有相關文獻,研究成果較為欠缺.數統學院于2018年開始統計學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探索,先后赴首都經貿大學、河北大學、河北經貿大學調研取經,探討構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旨在通過課程群建設合理配置課程資源,推進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以促進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的目標
1.1解決各門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的問題.調研發現,授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各自為政,只關注自己所講授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整個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的知識體系脈絡沒有清晰、宏觀的認識[1],譬如,計量經濟學中的回歸分析、擬合優度、方差分析、區間估計、假設檢驗等知識點在統計學課程中也作為重點知識來講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有關統計理論的知識點與統計學課程重復,SPSS統計軟件分析課程中的統計方法、參數估計和模型檢驗方法在其他六門核心課程中也均有涉及.知識點的重復學習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聽課效率下降,因教學課時緊張擴展內容的學習受到影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創新能力也受到抑制,因此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亟待優化整合.1.2解決教學內容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問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發展迅猛,需要高校教師時刻關注統計學前沿知識、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2](P23),譬如,在核心課程的教學中,應講授廣義最小二乘、二階最小二乘、非參數回歸、貝葉斯統計、分塊回歸、Stata統計軟件、R語言等前沿知識與方法,以適應大數據時展需要,滿足多層次學生發展需要.然而當前課程仍以講授傳統理論知識為主,如統計學課程的統計指標、相關回歸、統計推斷等內容,計量經濟學課程的OLS等,教學內容較為陳舊,與學科前沿發展存在巨大差距.1.3解決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的問題.《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明確提出:“要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因材施教,改進教學方式,依托信息技術,完善教學手段,積極探索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目前教師教學方法大多采用課堂講授,偏重知識傳授輕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學生互動較少,課堂氣氛不活躍.翻轉課堂、雨課堂和案例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只在有限的幾個知識點運用,不能做到課程全覆蓋.教學手段單一,大多以多媒體課件為主,板書配合較少.多媒體課件雖具有生動形象、信息量大等優點,但如果播放速度過快,留給學生深入思考的時間有限,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教學效果不佳.1.4解決教學團隊建設不完善的問題.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各自為戰,只關注專業知識在所授課程體系中的作用,至于它在其他課程體系中的運用情況鮮有關心,這反映出教師教學缺少一種全局觀,即專業課程群整體觀.互不聯通的教學使重復出現的專業知識不僅占用了原本就緊張的課時,還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教師應以共有專業知識的聯通為橋梁結成一個關系緊密的教學團隊,就共有專業知識開展研討,明確其對其他課程的支援作用.1.5解決課程考核體系不合理的問題.統計學專業大部分課程的考核采取“平時成績+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調研發現,學生之間的平時成績相差不大.因老師更在意自己如何講好課,因此課堂大部分時間用于講授,對學生課上表現關注較少,平時成績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期末綜合成績最終也就只取決于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期末考試側重基礎知識的考核,學生通過考前突擊基本可以通過考試,不能體現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水平[3].統計軟件等課程采取撰寫課程論文的形式考核,旨在考核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課程論文完成質量不高,學生應付考試的動機明顯,達不到考核的目標.1.6解決實踐教學缺乏實戰性的問題.統計學專業旨在培養學生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而實踐教學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當前我院統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以在機房進行軟件學習、操作模仿為主,基于教學案例進行實證分析,但教學案例往往為服從于某個教學目標,對數據進行了加工處理,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結果過于簡單化、理想化,與現實脫節.實踐教學缺乏實戰性,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分析經濟現象時難以建立有效的數學模型,在參數估計和模型檢驗遇到問題時束手無策,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的構建
2.1構建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課程群是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將有內在邏輯聯系而又彼此獨立的多門課程進行重新設計整合而成的課程系統[2](P21),旨在使教學過程中割裂的知識點形成有機整體.課程群建設不是多門課程的簡單組合,而是在遵循整體性、關聯性和實用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實現若干門課程之間知識的有機整合,最終實現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優化.在對河北經貿大學等三所高校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基于滄州師院統計學專業課程建設的現狀,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涵蓋計量經濟學、實用回歸分析、統計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時間序列分析、統計軟件和多元統計分析七門課程在內的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見圖1).2.2課程群中各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課程群內七門課程之間存在內在邏輯關系,但培養目標又各有側重.具體說,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統計學兩門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為其他五門課程的學習提供數理統計分析方法,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的隨機思想,統計學課程側重培養學生掌握統計分析方法;統計軟件課程是計量經濟學、實用回歸分析和多元統計分析等課程進行數據處理、參數估計和模型分析的重要工具,側重培養學生的統計軟件操作技能;實用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和多元統計分析課程是計量經濟學課程中若干知識點的拓展深化,但實用回歸分析側重回歸分析方法的應用,時間序列分析側重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多元統計分析側重因子分析、聚類分析方法的應用,計量經濟學側重經濟計量模型的實用化.
3建設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的舉措
3.1打破縱橫雙向壁壘,梳理、整合和優化教學內容.課程群建設的核心任務是所屬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4].為此,我院積極探索將相關課程授課教師融為一個整體,通過深入交流探討,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重復的共有專業知識,剔除陳舊知識,增加前沿知識,重新梳理教學次序和知識點,建立完整有效的知識點網絡.譬如,針對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和實用回歸分析課程交叉教學內容較多的特點,成立了由三名授課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共同研討教學知識點,修訂教學大綱,依據課程的內在邏輯關系,最終明確了區間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等共有專業知識側重在統計學課程中講授,其他兩門課程側重上述知識的應用.此外,嘗試改革教學任務下達方式,將傳統的依照“單門課程”下達教學任務轉變為依照“教學知識點”下達教學任務,教師可根據自身優勢選擇若干“教學知識點”,切實打破課程壁壘,由此形成“單門課程多人授課”的局面,進一步推動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3.2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統計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和學情,探索將啟發式、參與式以及案例教學引入課堂[5].這些教學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課前充分準備,搜集真實案例和現實問題,需要學生課下下功夫準備資料,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就布置的任務分小組展開討論,最后每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點評總結.上述教學方式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院計量經濟學和多元回歸分析兩門課程自2018年開始嘗試啟發式、參與式以及案例教學以來,90%以上的學生都能踴躍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但也存在學生課下準備不充分、思考問題深度不夠等問題,需要教師介入討論,啟發引導思考.3.3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提升綜合教學效果.我院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充分發揮教研室的作用,定期組織同行互聽課、示范課、專題交流等教研活動,增加成員間的交流學習,通過深度研討,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單門課程成立二到三人的課程小組,建立合作性教學團隊[2](P23).鑒于部分核心課程只有一人授課、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鼓勵教師通過網課、單科進修等方式熟悉多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努力營造“一人多課,一課多人”的教學局面.充分發揮科研的引領作用,依托科研項目,凝聚團隊力量,提升團隊合作意識,以科研促教學.3.4創新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借鑒河北經貿大學等三所高校課程考核的經驗,創新考核方式,建立了以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考核體系,考核重點由側重基礎理論考核轉向側重應用能力考核.新的考核體系中增加“期中考試環節”,由平時、期中和期末三部分成績組成,分別占比30%,20%和50%,考慮到每門課程的特點,經教研室主任和任課教師商定后可適當調整各部分所占比例.平時成績由出勤、課上演講、作業和小組討論四部分構成,細化、量化平時成績考核的評分標準,保證打分的客觀、公平和公正.比如計量經濟學課程平時成績“出勤”這一項的考核中明確規定,遲到1次扣2分,請假1次扣3分,曠課1次扣12分.課堂表現、作業環節評分則由原來的教師單一評分,改為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分相結合,分別占比50%.在課程論文考核方面,增加論文和提供支撐材料環節,實行重合率不合格一票否決制,以保證課程論文質量.3.5統籌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實戰能力鑒于學生動手能力弱、實戰能力不足的窘境,我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統計分析大賽、數學建模大賽、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市場調查大賽等活動,配備指導教師和校外專家對參賽學生進行專項輔導,最終通過系列大賽提升學生實戰能力;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進課題、進實驗室、進團隊,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的論證申報、數據資料的整理分析,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探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模式,積極聯系意向合作單位訂單培養,嘗試合作單位與高校共管、企業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6-7],安排學生到企業開展為期1-2個月的實習實踐,讓學生切實感受社會實踐的魅力;充分發揮“教學實踐周”、“暑期實踐活動”的引領作用,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最終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4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滄州師院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群的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整合優化了應用回歸分析、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完善了教學次序,構建了精準知識點網絡,在教學中增加了貝葉斯統計、非參數估計等前沿知識;計量經濟學和多元統計分析兩門課程嘗試案例教學、啟發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活躍度、學生參與度和滿意度顯著提升;教學團隊建設穩步推進,統計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統計軟件三門課程分別成立了“二人課程小組”,同行互聽課、專題研討等教研活動成為常態,多位老師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進修充電,初步實現了“一人多課”的教學局面.在課程群建設的引領下,科研團隊建設成效顯著,立項課題質量和數量較之前有較大提升.與滄州市運河區統計局、滄州市紙房頭鄉政府等實習實訓基地的合作不斷深化,組織學生參與“2019年度國民經濟普查”的數據收集工作,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挑戰杯、社會市場調查大賽,并取得河北省一等獎、二等獎、銅獎等多項優異成績.但課程群建設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計量經濟學、實用回歸分析、多元統計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四門課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課程小組,課程群體系還不夠完善,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等前沿課程尚未吸納到課程群中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Stata等國際流行的統計軟件尚未納入課程教學等等.下一步要努力補足短板,完善薄弱環節,使課程群建設早日實現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楊利,汪和松.理工類高校應用統計學專業課程群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129-130.
[2]朱輝,何劍,方敏.經濟統計學專業統計學課程群的構建與實踐[J].統計理論與實踐,2018,(6):21-26.
[3]鄭亞敏.統計學專業課程考核體系改革探索與實踐———以榆林學院為例[J].榆林學院學報,2015,(7):96-99.
[4]高愛青.基于大數據的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改革與探討———以唐山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2018,(10):181-182.
[5]袁國軍,趙建中.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探索與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17,(6):20-22.
[6]何鵬飛.應用型本科統計學專業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建設———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16,(24):203-205.
[7]吳群英,蔣遠英,張浩敏,等.互聯網融合下構建新的統計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6,(18):129-130.
作者:朱鳳戰 單位:滄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