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服務能力及災害防御措施
時間:2022-04-11 10:33:22
導語:氣象服務能力及災害防御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保證農業的持續性發展,做好氣象服務工作至關重要。本文闡述了農業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的重點,介紹了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特點,提出了提升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相關措施。
關鍵詞:氣象服務能力;農業氣象災害;防御
近些年,通過氣象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氣象事業獲得了很大的進步,氣象部門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完善措施,引進了相應的設備與技術,對氣象工作的整體質量進行了提升。不管是天氣預報,又或者是災害預警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對氣象服務的內容、形式進行了不斷豐富,不過,在諸多方面,依然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尤其在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中,因為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自然條件、人們文化水平,以及交通等,還不能充分實現農村公共氣象服務價值,還要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健全。
1農業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的重點
1.1風險防范能力的建設。在農業生產中,一旦發生相應的氣象災害,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常見氣象災害包括:洪澇、干旱、冰雹,以及霜凍等,這些氣象災害會直接減少農作物的產量,甚至出現絕收現象,由此可見,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了提升風險防御能力,需要將氣象知識進行廣泛宣傳,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了解氣象災害,樹立較強的風險意識,在思想上充分重視氣象災害。對于氣象服務機構,也需要進行積極建設,將相應的氣象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出去,在出現氣象災害之前,讓人們可以及時掌握相關的信息,以此來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在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方面,也要積極建設,這樣可以完善農業生產設施,使其具有較強的氣象災害抵抗能力,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氣象災害損失。1.2增強氣象信息的預警能力。在張家口市萬全區域內,氣象災害時有發生,體現了一定的多樣性、多發性,當出現一種氣象災害時,往往會出現多次災害,從而帶來混合性的災害,由此可見,在農業氣象服務中,一定要對預警能力進行提升,事先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保證具有災害抵抗的能力。一般來說,應該對先進的技術進行引進,對災害的預測具有較高的準確度,及時氣象預警信息。不僅如此,還應該對氣象信息的相關渠道進行不斷優化,對預警信息覆蓋范圍進行不斷擴大,在最大程度上,在更多區域的群眾能夠提前預防氣象災害,防止氣象災害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在實際操作中,在播報氣象預警的過程中,應該使用標準的語言,遵守通俗易懂的原則,盡量減少專業用術語的應用。作為氣象部門,需要對相關的監測規范進行全面建設,對數據采集與傳輸流程進行完善,在整體上提高監測水平,積極落實針對性的監測作業;對氣象信息的傳播工作,應該對傳播機制進行完善,積極應用先進的通訊工具,保證氣象災害信息能夠被及時傳播出去,具有一定的實效性,也具有較高的準確率。1.3強化氣象服務輔助能力與風險管理。在氣象服務輔助能力方面,應該加大建設力度,保證資金的充足,對相關的信息監測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從具體的情況出發,建設氣象服務平臺,保證平臺的共享性,可以將分散的農村地區進行整合,及時提高氣象服務。在建設該共享平臺時,應該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服務性,確保將準確的氣象信息發送出去,根據具體的氣象災害,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不僅如此,根據常見的氣象災害,還應該進行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強化法治建設,充分依靠法律手段,對氣象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制定有效的應急預案,針對氣象災害制定有效的防范機制,全面普及氣象災害的相關知識,讓群眾能夠對氣象災害具有較強的警戒性,進而提升氣象災害的抵抗能力。
2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
2.1季節性比較明顯。萬全區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中溫帶亞干旱區,有俗稱“十年九旱”,春季往往比較干旱,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干旱問題,在夏季因多雨,干旱問題就會得到緩解。從6月份入汛期以來,截至7月底,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縣各鄉鎮降水量明顯偏多。2.2區域性。對于洪澇災害,一般出現在降水量集中的區域中,一般來說,河流湖泊、周圍具有高山的盆地等往往會出現洪澇,受地形影響,縣境內降水總趨勢是北多南少,南北變幅大開東西變幅,年降水量自北向南遞減,自東向西遞減,西北部山區、北部壩頭的特殊地形,對暖空氣有明顯抬升作用,降水較多,地形平坦,形成峰面雨和地形雨的可能性較大。2.3局部性。對于一些災害,主要發生在一部分的地區中,不會所有的區域都遇到同一種災害,通常,只發生在幾個區域中,具有一定的局部特點。2.4多災并發性。對于農業氣象災害而言,根據其發生現象,體現了多災并發的特征,只要出現一種災害現象,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例如:當出現大風、雷電、暴雨天氣現象時,從而造成洪澇災害,甚至會引起農作物病蟲害,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3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
3.1長效性對策。在各個地區中,在實際農業生產中,需要從本地的氣候、氣象災害等出發,做好農業發展規劃,根據歷年的氣象災害,總結其發生規律以及發展特點,根據農業生產對象,選擇適合的生產方式,若適合牧業,就發展牧業;若適合農業,就發展農業;若適合林業,就造林生產,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不斷優化農、林、牧的產業結構,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對于農業生產環境,也需要進行不斷完善,農田的基礎設施需要全面建設,擴大防護林的范圍,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進而減少水上流失。對于中低產田,應該采用有效的手段進行改造,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的防御能力。在農業、林業,以及牧業方面,應該積極研究新品種,培育出具有抗逆性的品種,可以適應當地氣象條件,具有一定的抗旱、抗病蟲等能力。對于農作物品種,還需要合理調整生育期,可以錯開氣象災害的出現時間。積極推廣農業保險機制,讓農戶積極參加農業保險,依靠政府、社會的力量,彌補農業損失。3.2應急性措施。在農業生產中,應該對天氣變化進行全面關注,根據氣象災害,從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出發,建立完善的防范預案,進而制定有效的應急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農業生產損失。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來說,經常會受到氣象因子的諸多影響,為了抵抗氣象災害,應該采取針對性的應急措施,可以暫時性的改變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以此來適應惡劣氣候的影響。比如說,在出現干旱災害情況時,應該實施滴灌手段,這樣可以滿足作物暫時的用水需求,面對早春晚霜凍害,以及秋季早霜凍害,應該開了熏煙方法,以此來防御氣象災害。3.3補救性措施。如果出現了農業氣象災害,需要及時實施技術性的解決措施,盡快讓農業災害所帶來的危害被恢復。比如說,在出現冰雹、凍害之后,對于沒有完全受損的農作物,應該及時補肥、澆水,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受災之后,還要制定經濟性的解決對策,在第一時間內,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并且,提供相應的救濟金,妥善安置農業生產人員,進而減少損失。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下,進一步拉近了農業生產和氣象之間的關系,氣象服務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現階段,強化農業氣象服務能力是保證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也是保證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作為氣象部門,服務水平以及服務能力都要不斷提升。針對農業氣象災害,在整體上,提高預警水平,使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避免出現嚴重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倪秀國.提高氣象服務能力有效防御農業氣象災害[J].吉林農業,2016(15):119.
[2]胡少芬.我國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5(9):150-151.
[3]畢玉珍.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幾點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6,36(8):224.
[4]鄧建麗.探討農業氣象服務以及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36(8):231-232.
作者:楊海杰 王麗霞 單位:張家口市萬全區氣象局
精品范文
4氣象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