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時間:2022-04-04 03:31:17
導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初中生是一個個具體的個體,在其身上或多或少具有彼此不一樣的個性。針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信息技術課程體現了技術與文化的融合。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對知識與技能的接受度等因素,多用鼓勵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多為學生個性發展積極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信息技術;個體差異;合作學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初中生是一個個具體的個體,在其身上或多或少具有彼此不一樣的個性。針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信息技術課程體現了技術與文化的融合。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對知識與技能的接受度等因素,多用鼓勵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多為學生個性發展積極創造有利條件。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課,其本身特點就決定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倡導自主性、個性化學習,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個體學習轉變為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學習者的積極參與,使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過程。通過合作學習,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合作學習還有助于因材施教,彌補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由接受學習轉變為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整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以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注意到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家庭以及社會的因素,導致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設定同樣的教學目標,若目標較高,可能對于一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收獲較小,不容易跟上教師的節奏;若目標太低,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的能力又難以提高。由于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通過教師的統一演示或個別輔導,有時效果并非很顯著,這里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進行分組協作學習。也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力強弱、興趣愛好進行分組。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會出現小組內部分同學完成所有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組內小組長需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位同學都有任務,只有小組內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目標,小組才能算獲得了成功。這種共同的目標促進了學生自愿性的互幫互助,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能力。由此,將教育差異化為教學資源,教育劣勢轉為教育優勢,形成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特有的學習方式。
二、多元評價機制
初中學生處于心智發展階段,容易發生變化,教師通過激勵性評價可以激勵學生,感受到進步的快樂,從而改善學習態度,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將激勵性評價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來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進而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傳統學習評價中,評價意見往往是由老師一個人決定的。這樣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我們一定要多方面收集評價信息。評價的主體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學生、老師、學習伙伴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主動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評價者,學生同樣可以對其他同學的學習做出評價,比如合作態度、對這個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的認同程度等;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價,只要他看到了學生的作品、討論意見,他都可以發表相應的意見。當然,老師可以成為評價者中的首要人物,包括在形成最后的綜合的形成性評價的時候,老師都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任何人的評價都應該建立在學生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新的評價要堅持“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一是評價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二是評價操作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三是評價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法,建立學生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檔案,全面反學生的成長歷程。教學有模,但無定式,貴在得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陣地,已經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我們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以《綱要》精神為指導,立足本地、本校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同時避免出現教學模式絕對化的傾向。
參考文獻:
[1]張泮俊.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6):89-90.
[2]張雪晴.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的設計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2006.
[3]陳鴻.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新課程整合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2007.
[4]李前通.對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整合研究分析[D].科技生活,2014(23).
作者:朱天雷 單位: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