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

時間:2022-11-14 10:10:44

導語:民族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

摘要: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魅力獨特,是各個民族的靈魂象征和精神支柱,是各個民族發展中的文化積淀和智慧財富,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教育資源,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本文首先探討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價值,然后指出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用要把握的主要原則,最后提出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文化資源;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研究

積極挖掘利用民族文化中的教育教學資源是豐富和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的主要途徑,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藝術性的重要渠道,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多元文化背景下強化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有利于喚醒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覺,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一、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價值

民族文化以大眾喜聞樂見的顯性教育傳播方式和隱性的潛移默化傳承方式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它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和品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教育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際上是意識形態先進文化的文化傳播、文化理解、文化接受、文化傳承過程,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有效地融入大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印記,凸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內涵和主旋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可接受度,發揮著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獨特價值。(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以真善美為本,以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民族節日文化資源、民族禮儀文化資源等為依托,蘊含著積極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文化底蘊,顯現出博愛俠義的智慧氣質。民族文化資源以德育內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德育載體為主的德育資源與大學生思想和政治理論課課程資源具有共通互補性,能為其提供物質性課程資源和精神性課程資源。如湘西民族的倫理道德顯著特征是以傳統習俗等方式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一致,可以成為課程資源和課程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立足于一定文化背景,民族文化則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教育資源。民族文化優質課程資源進課堂,教師能生動形象地講解教材、知識點,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二)民族文化資源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藝術性民族文化是一種將內容美、形式美、精神美、道德美高度融合的審美文化,它蘊含著獨具特色的人情美、人性美,區域文化的山水美、人文美,紅色文化的人格美、精神美,習俗文化的民情美、風俗美等,兼具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藝術性。首先,民族文化資源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藝術性。內容深厚、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到一種美與智慧相結合的境界,同時,將正確的價值導向與民族文化道德精神聯系起來,實現課堂教學內容主導性、豐富性、生動性、形象性、時效性有機統一,極大激發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力、感染力、內化力。其次,民族文化資源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藝術性。民族文化資源使教師教學語言、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更具藝術魅力,以潛移默化、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大學生形成尚真、尚善、尚美的意識和行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三)民族文化資源提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可接受性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容上過于強調國家使命和社會需求,學生缺乏對教學課堂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享受體驗。民族文化資源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與興趣的契合度,刺激學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接受需求、接受興奮點、接受吸引力,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表達形式,滿足接受主體審美需求,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如民族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教學素材,既有靜態素材,如書籍、古跡、文物等,也有動態素材,如文藝表演、民間技藝等;既有政治性素材,如紅色文化、革命遺址等,也有非政治性素材,如民族傳統美德、民間文化等,合理運用這些素材能在教學中傾注學生喜聞樂見的人文關懷,活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愉悅度。(四)民族文化資源涵養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包含著與優秀傳統美德、時展相呼應的正確價值觀,具有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頻共振的文化價值,是可供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借鑒的重要內容。民族文化資源是高校意識形態文化的底色,是涵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土壤,有利于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著優良的革命傳統、紅色古跡、紅色文學、紅色影視、紅色旅游等紅色文化資源,這些都是激勵大學生的、樸實生動的素材,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其愛國情懷。民族文化中的文學藝術、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都極具情感教育色彩,情理交融中滲透道德觀念,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此外,少數民族文化中弘揚的價值理念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思想旋律非常契合。總之,將民族文化資源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促進“立德樹人”的偉大工程建設。

二、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用要把握的主要原則

民族文化資源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能夠發揮積極的教學教育價值,但同時也要注意把握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原則。(一)主導性原則主導性原則是指民族文化資源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唱響主旋律,發揮主導功能。首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民族文化資源要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站好政治立場,發揮好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旋律、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其次,激發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教育者要樹立民族文化資源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弘揚主旋律的理念,精心設計融入民族文化資源的課堂教學,根據教學重難點適當、適時選擇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切實擔負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組織者、引導者、主導者角色。(二)時代性原則時代性原則是指民族文化資源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緊扣時代脈搏,運用新時代的教學手段。首先,教育者要把握當今中國改革發展的新形勢與新政策,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新特征、新要求,給予民族文化課程資源與時展相適應的新闡釋,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精神、中國特色。其次,賦予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代教學方式和手段,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鮮活的課堂教學手段鮮活呈現民族文化課程資源。(三)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民族文化資源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教學主體間性活動。民族文化資源進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運用參與式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學生專題試講、拍攝小視頻等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接受民族文化資源蘊含的核心價值,主動運用民族文化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教育者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體作用,運用課堂生成性資源,打造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態課堂。(四)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指民族文化資源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資源綜合開發的系統性,注重發揮育人功能。民族文化資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載體、環境,在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方面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規律,將民族文化資源作為課程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的過程中,在內容或形式上注重推陳出新、統籌布局,充分發揮民族文化資源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育人效益。

三、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

民族文化是一種教育資源、德育資源和課程資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重要借鑒意義。“任何文化資源的價值都是解讀出來的,是不同的人對之加以不同的介入、改造、重構的結果;資源本身是死的,是人賦予其意義、使之鮮活起來的。”活化民族文化資源,并將其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是認知民族文化資源德育價值的過程,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發展契機,但如何使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揮獨特作用卻是一項極具價值、任重道遠的工程。(一)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有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民族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才能找到切入點和必要環境。一要樹立科學的育人理念和教學理念,積極運用民族文化因素,充分彰顯主流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追求,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育人的合力。同時,樹立“大德育”“大課堂”的整體觀念,把民族文化資源引進課堂講授、教學實踐,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效。二要改變以往單一、靜態的教學方式,使教學、知識傳授與素質提升結合,學生單向接受與互動體驗結合,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課堂生成性資源結合,以形成創新型、互動型教學方式。同時,運用綜合教學法,將理論滲透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反思性教學、討論式教學、情感道德體驗式教學、實踐式教學有機結合,充分展現民族文化資源的德育價值。(二)轉變課程資源觀,增強教師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和能力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的知識能力決定了課程資源探求范圍、開發整合程度及展現水平,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個體素質和隊伍素質。首先,充足的課程資源是課程成功實施的重要因素,一堂出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然蘊含豐富的課程資源,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處于信息海洋中,要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師必須轉變過去只把教材、教師用書、教具和習題當作唯一課程資源的狹隘觀念,樹立主動學習課程資源相關知識的意識,實現從教學意識到課程意識的轉變。其次,民族文化資源是客觀存在的,其課程價值、教育價值是潛在的,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高認識、整合、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不僅要豐富教材內容,將課程資源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更要整合一切有益于學生、有利于課程的資源實現課程目標和育人功能。最后,要爭取一切積極力量確立新型課程資源觀。如爭取專家引領,加強學術合作交流,積極培養學生自主挖掘課程資源的意識,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健全教師培訓機構,加強對教師的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及課程資源開發技能的培訓,把課程資源觀滲入教師教學理念中。(三)凝聚社會力量,有效有序整合民族文化資源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課程載體,蘊含著內涵豐富的德育資源,以文化軟浸透力的形式傳播傳統美德,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生動化、方法多樣化、課堂藝術化、接受過程趣味化。因此,要凝聚社會力量,有序有效地整合民族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具有歷史悠久、地域分布廣泛、民族語言多樣等特點,這就決定了民族文化資源整合工作難度較大,所以,整合民族文化資源是一項長期的并需要社會力量協助的工程。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整合民族文化資源就要對其進行分類、整理、篩選、融合、運用,轉化為教育資源和課程資源,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為此,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課程資源開發保障制度、完善相關經費保障制度、形成民族文化資源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庫、成立集學術研究交流與實踐調研于一體的民族文化資源德育研究基地等,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民族文化資源整合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四)構建民族文化德育資源體系,形成民族文化育人長效機制民族文化德育資源是有待深度開發的寶庫,雖然博大精深卻呈散狀分布、不成體系,因而急需構建民族文化德育資源數據庫。建設該數據庫可以保存傳播資源,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體系,分享學科課程資源,拓寬課程資源開發空間,促進學術成長交流,形成強大的德育合力。該數據庫以互聯網開放服務系統為基礎,包括提供德育資源的咨詢配送、學習研究型環境、信息化教學設計培訓等,為學習研究者提供網絡學習環境和個性化服務。而要把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結構合理、相互銜接、功能互補、相互促進的全方位協調配合的大學生德育資源體系,就必須整合各界資源,建立民族文化德育資源若干區域研究中心,建立民族文化德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拓展民族文化德育資源優化整合的路徑。整合民族文化德育資源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從民族地區特點出發整合民族文化德育資源。尤其是地方院校獨具優勢,要因地制宜地開發,體現區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既尊重民族文化差異,又保持民族文化的繼承性和獨特性。二是從民族文化特點出發整合民族文化德育資源。我國民族文化是一個開放多元又極具特色的文化系統,要結合其文化特色、基本精神、價值取向進行有效整合。三是結合本學校特色整合民族文化資源。各個學校均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獨特資源,因此,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注意結合本校教師隊伍特點、學生特點、學校已有相關研究機構、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方向等。四是注意整合方式手段多樣化、科學化、規范化。整合民族文化資源應以新型課程資源觀為指導,借助網絡載體、校園文化載體、活動載體、大眾傳播載體、管理載體等。各個學校可以從實際出發走有特色的整合道路,加強民族文化資源共享體系建設。民族文化資源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價值豐厚,許多思想政治理論課德育資源有待挖掘整合。我們要站好政治立場,增加思想深度,拓寬教育廣度,發掘整合民族文化資源,利用一切積極力量,形成強大的挖掘合力,有效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勇.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課程資源整合[J].思想理論教育,2013,(1):56-60.

[2]閆長麗.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78-80.

[3]嚴考亮.利用地域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教育與職業,2011,(33):58-59.

[4]曾漢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J].教育探索,2014,(1):127-128.

[5]彭煥彬.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教育探索,2010,(5):131-132.

作者:龍金鳳 單位:銅仁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