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時間:2022-09-06 10:34:55
導語:憲法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憲法學課程作為法學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知識大量涉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各方面,將國家憲制頂層設計與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憲法學課程,建立協同一致的課程思政體系,能將“過程育人”真正落到實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感,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憲法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專業課教師也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1]憲法學課程作為法學專業核心主干課程,知識大量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等方面,將國家憲制頂層設計與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憲法學課程能有效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認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感。為了更好地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以憲法學課程為課程思政建設載體推進法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勢在必行。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要求
分析課程思政的內涵要求的前提首先要界定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通過運作整個課程,即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全員參與下,對學生予以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與過程。[2]在這樣的活動與過程中,學生在獲得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從而達到高等教育的立德樹人目標。目前,在我國高校的各類專業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與教學相互分離的現象,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地發揮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人才培養方案為了追求立德樹人的目標,片面加大思政課程投放力度,壓縮了專業課程講授時長;其二,在專業課程課時壓縮的情況下,專業課任課教師僅能就專業核心知識展開講授,很少有機會將課程育人體制貫穿其中。上述兩個方面使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形成了對立的兩部分課程,思政課程只立“德”,專業課程只育“才”,不僅不能形成有機統一、不能形成潛移默化中德才兼顧,還逐漸走向惡性循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建立全方位育人機制,使各類課程均要發揮其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后建立起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為主導,其他課程共同參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分析課程思政的內涵要求,可以幫助我們充分認識課程的優勢以及在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必要性。第一,課程思政具有隱性特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思政課程是“明線”,課程思政是“暗線”,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大學生往往不喜歡單純地說教,而出于就業的需要,往往比較重視專業技能的習得,在專業課程中不流于形式的、潛移默化的德育影響才能最終達到育人效果,因此,課程思政這條“暗線”就能更有效果。第二,課程思政具有系統化要求。目前,全國高校各類專業課程在課程思政上沒有統一的、系統性規范要求,專業課教師既要講好專業,又要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很多教師往往采用嵌入式的簡單方式,將思政元素與某知識點聯合,在課程講授中往往存在“生搬硬套”現象,也不能將教書和育人功能有機結合。事實上,課程思政本身具有系統化要求,只有編織一張“課程思政的網”作為課程的靈魂和主線,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才能達到基本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第三,課程思政具有實效性。從育人效果方面來看,好的專業課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可能要比專門的思政課程收效更直接、更快捷。
二、憲法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路徑
從近現代國家的發展軌跡來看,無論是哪一種社會制度,它在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都會塑造出一套價值體系,這套價值體系是國民在精神思想層面對國家制度的普遍認同,也得到國家制度運行體系的有力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國民達成普遍認同的價值內核,這一內核與憲法和法律的精神相互契合。所以,我們應當著力在憲法學課程教學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系統化融入,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3]
(一)合理挖掘思政元素
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憲法學課程的設置不僅要符合課程思政的核心觀點,還要符合當今大學生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選擇恰當的思政教學資源。除了必要的憲法知識的學習外,教師要選擇一些同時涉及時事新聞、時政熱點、中西方制度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資源,在實證事件、案例的中西對比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法治意識、道德修養、職業道德教育以及以國家法治發展服務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二)實踐課堂配合開展思政教育
當今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要求更注重職業化,實踐性教學就成為重要的教學途徑。在課上和課下配合的實踐性教學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中會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還可以通過實踐性教學來加強學生對課程思政知識內容的認識和共識。教師可以依托學生組織觀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有關的電影,如《建國大業》,讓學生嘗試講解電影中出現的與憲法知識有關的片段,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國家憲法日紀念活動;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模擬人大代表選舉、憲法知識競賽。諸如此類的實踐課堂在無形之中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且能在學習憲法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大國責任感。
(三)豐富思政教學形式
法學課程教學通常以口頭傳授、書面傳授等方式進行。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疲倦,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較低。教師應嘗試采用一些既能兼顧專業知識又具思政元素的創新方法。例如,分組討論、線上互動、課堂反饋等方式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憲法、法律概念等要素寓于課堂教學之中,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效果,實現教育目標。
三、憲法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法學本科教育未能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現狀,憲法學作為核心主干課程,作為與國家政治體制密切相關的課程,應著力加強憲法學課程思政建設,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將憲法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思路總結為以下五個步驟。
(一)“一個主題”
“一個主題”是給憲法學課程賦予一個時代主題,使這門課不再是一門十分枯燥的、單純理論知識傳授的課程,使這門課對大學生來說擁有時代需要的價值。在授課時教師可以把憲法學課程的名稱換成一個充滿感情色彩和大國情懷的響亮名稱,比如“大國憲制”,整門課程的所有知識點講授都圍繞這個中心主題展開,希望學生在學習完這門課后能夠以大國為己任,成為有擔當的法律人。
(二)“兩條主線”
“兩條主線”是知識主線和思政主線,知識主線是“明線”,以理論知識講授為線索進行安排,實現的是教書功能;思政主線是暗線,以知識背后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線索進行安排,實現的是育人功能。
(三)“三個目標”
“三個目標”是知識技能學習目標、思維系統建立目標、文化自信引領目標。這三個目標是需要相互配合完成的,前兩個目標的設定是因為憲法學課程是法學專業的第一門課,又是理論課,學生在這個階段是一張“白紙”,必須在完成知識學習的同時建立一個法律思維的系統,這樣才能指導后面其他部門法學科的學習。第三個目標文化自信引領目標,是在學習完課程后改變對憲法的一些錯誤認識,不再盲目媚外,對憲法的制度設計樹立充分的制度自信。
(四)“四維基礎”
“四維基礎”是以“馬工程”教材為教學基礎、以“問題意識”為設計基礎、以“混合式教學”為技術基礎、以“四個自信”為價值基礎。
(五)“五部篇章”
“五部篇章”是憲法學課程講授的五個部分。憲法原理部分從理論闡述出發,讓學生在比較中西憲法理論的基礎上,真正認知中國憲法,而不是用西方話語體系評價憲法。其實很多言論的錯誤傳播是因為話語語境的不同,人們在不同國家、不同意識形態中對憲法、民主、自由的認識觀念也不同,青年學生必須從理論角度辨析這些認識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憲法發展部分,通過讓學生了解黨史、憲法發展史,甚至哈爾濱解放區時期法制實踐對新中國憲法發展的重要作用,讓青年學生了解初心,才能不忘初心,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國家組織部分,讓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協商民主制度,了解國家制度的頂層設計,加深對法治政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公民權利部分,讓學生充分認識人權理論,對比中西方人權現狀,認識中西方對人權話語語境的差別,認識西方對別國人權抨擊的狹窄視角,這樣才能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人權現狀,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憲法保障部分,組織學生充分研討憲法實施過程中出現大的問題、科技創新對憲法的新挑戰,樹立大國青年的主人翁責任感。以上五個篇章,依次是遞進關系,從認識理論、了解歷史開始,引領學生深入探討國家制度設計、公民權利保障,最后研討憲法問題,解決憲法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夯實“四個自信”的價值基礎,達到“隱性”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總之,憲法學課程教學要通過合理引入課程思政元素,建立協同一致的“課程思政”體系,將“過程育人”真正落到實處,以提高“課程思政”實效,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
[3]張崢.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法學本科教學的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8(1).
作者:鄧齊濱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