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社會保障中的政府

時間:2022-01-13 03:36:46

導語:試議社會保障中的政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頂層設計的指導思想

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總人口和老年人口均為世界之最,又缺乏實施社會保障的經驗,從這樣的實際出發,實行“保基本”方針是正確的。在養老方面,我國實行“社會化、全覆蓋、保基本、可持續”。在醫療保障方面,我國提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所以,在養老和醫療方面共同點都是“保基本”,把保基本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頂層設計的指導思想,無疑是對的。因為它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社會發展的狀況以及人口發展狀況是符合實際的、實事求是的。只有做到“保基本”,才能實現“全覆蓋、可持續”,才能將更多人群納入到保障框架內,使保障制度體現最大限度的社會公平,并通過保基本做到可持續,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活力所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經過20多年的實施,我國經濟有了大發展,2012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6100美元,高于世界銀行公布當年中等收入國家人均4045美元,屬中等偏上收入水平⑤。所以,對“保基本”的含義應當根據新情況做出調整。我們既不應把“保基本”,理解成“低保障”,同時又應當根據經濟發展,使現有老年人保障制度能向前推進一步,做到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保障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二、不斷完善老年社會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職能

(一)建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極模式”和“最優模式”。美國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1939年增設遺屬保險,1956年增加殘廢保險,1965年建立老年醫療保險,2010年通過全民醫療保險,前后經歷75年。瑞典養老保險1913年已立法,1962年和1976年兩次修定,1982年國民健康保險立法,前后經歷69年。我們很難斷定這些國家今后不會對這些立法進行修改。實際上,近幾年來各國(德國,西班牙)都在修法。所以,凡是當前實行的保障法規,我們都應看做是適宜的。也就是說,這些現行保障制度是根據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老齡化實際情況做出的。根據發達國家保障制度發展的歷程,我們不可能準備好一切再迎接人口老齡化,邊準備邊完善是保障制度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隨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將之變為政府經常性工作。

(二)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剛起步,保障水平低。保障制度到上個世紀末只初步解決了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障問題。從本世紀開始,特別是2009年對全民醫保立法,開展農村和城市非從業人員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使社會保障從無到有,從城市到農村,保障范圍逐步擴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在養老方面,覆蓋人群已達全國人口的60%以上;醫療方面,覆蓋人數已達95%,超過13億人,使廣大人民從保障制度中受益。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現有的保障制度是適宜的,實際上我國養老和醫療保障的水平是很低的。在養老方面,2012年企業職工月均退休金1721元人民幣(約200多美元),醫療保障財政年人均支出240元人民幣(約40美元)。2008年世界人均醫療支出為802美元,發達國家人均支出4405美元⑥,與世界各國相比,差距甚遠。

(三)當前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要較大幅度提高各類人員養老和醫療保障水平,與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真正實現“保基本”;其次,要縮小由制度上造成的機關、事業、企業和新老退休人員在待遇水平上的差別,使之能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同時做好城鎮職工與新農保和城居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逐步形成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最后,繼續加強老年保障制度的建設,逐步完善包括最低養老金制度、遺屬保險、護理保險在內的各項保障制度。

三、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加強監管工作

我國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剛建立,做好制度的貫徹和實施至關重要。在1986年至1997年間,由于缺乏監管,全國有上百億元社會保障基金被違規動用。截至2003年底,全國各地共追回社保基金170多億元,目前尚有20多億元未能追回⑦。國家審計署2010年曾對2009年首批試點320縣農村養老情況進行檢查,共存在三個問題:(1)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據《2012年全國農民監測調查數據》農民工參保率較低,參加養老保險只占農民工的14.3%;醫療保險只占16.9%,工傷保險占24%⑧。只登記,不交保費,沒有建檔;(2)有些地方沒有執行對60歲以上老年農民發放基本養老金;(3)保費沒有及時上繳到財政專戶⑨。要做好資金管理工作,防止資金流失。要改革現行管理體制,由于目前養老金只實行省級統籌,醫保資金實行地、市統籌。在實現養老和醫療資金全國統籌以后,要改變現行按行政區劃管理社保資金辦法,實行跨地區、分片管理的辦法,像美國一樣,使地方政府無法插手養老金支出,保證資金的安全。

作者:牟新渝洪國棟單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全國老齡委中國老齡科研中心